化石爱好者之家

真正的世界末日

发布时间:2022-11-30 作者:
来源:
分享:
有鳞目(Squamata)是现今爬虫纲中最大的目,种类能多达9千种之多,可以肯定的是处于极盛的黄金时期。有鳞目(Squamata)被认为在中生代进行辐射性演化,在侏罗纪已出现了冠层的种类,蛇类及蜥类在白垩纪时期分化。普遍认为大批有鳞目种类能避过晚白垩纪至古新世之间的大灭绝(K-Pg),除了那些海上称王的沧龙总科以外。但是近来北美发现的化石显示,有鳞目在这次大灭绝也几乎全军覆没,绝种的百分比竟多达83%,以下简略介绍一下北美的有鳞目化石。

 
Polyglyphanodontia是一类已灭绝的蜥类,牠们的下颌联合呈V形及具较长的夹骨,牙齿呈三齿尖,牠们现被认为是不属于硬舌亚目(Scleroglossa)。已知的种类包括Polyglyphanodon sternbergi,Chamops segnis,Leptochamops denticulatus,Meniscognathus altmani,Haptosphenus placodon,Stypodontosaurus melletes,Peneteius aquilonius及Tripennaculus。此外以下的蜥类也是属于Polyglyphanodontia:
 
Socognathus brachyodon有粗状的下颌及厚重的联合,附齿尖缩小,Socognathus brachyodon有紧密排列的球状牙齿。
 
纤细奥巴蜥(Obamadon gracilis)是小型蜥类,有较高而纤细的牙齿,这属名亳无疑问是纪念当今美国总统。此外在科罗拉多州及萨斯喀彻温省也发现了Polyglyphanodontia的化石。
 
有三种石龙子下目(Scincomorpha)化石被发现,Contogenys sloani过去被认为是属于夜蜥蜴科(Xantusiidae)茎层种类,但是现在被划归石龙子下目的球蜥科(Globauridae)。
 
Lonchisaurus trichurus有直长的齿骨,有数目众多且排列紧密的牙齿,齿尖较钝,Lonchisaurus trichurus在石龙子下目的位置不明。
 
谷氏爱斯特蜥(Estescincosaurus cooki)在石龙子下目的位置也是不明的,三种石龙子下目中只有Contogenys活到古新世。
 
Exostinus lancensis是北美发现的异蜥科(Xenosauridae)茎层种类,Exostinus lancensis在古新世时期以后再没有化石记录,但是该属另一种类Exostinus serratus则被发现于科罗拉多州,化石属早渐新世时期。
 
已绝种的蛇蜥科(Anguidae)种类包括奥达克蜥(Odaxosaurus piger),牠是原始的雕蜥亚科(glyptosaurine)。Litakis gilmorei及Colpodontosaurus cracens在蛇蜥类(Anguimorph)的亲缘关系不明,此外还有侧褶蜥属未定种(Gerrhonotus spp)化石被发现。
 
当地发现了四种巨蜥类包括博格副毒蜥(Paraderma bogerti),怀俄明副萨尼瓦蜥(Parasaniwa wyomingensis),古萨尼瓦蜥未定种(Palaeosaniwa sp)及巨大塞姆蜥(Cemeterius monstrosus),牠们都属于巨蜥类的茎层种类。
 
怀俄明副萨尼瓦蜥(Parasaniwa wyomingensis)

 
塞姆蜥属(Cemeterius)有短而厚重的颌骨,牙齿粗状,牙齿舌面膨涨且没有条纹,塞姆蜥属(Cemeterius)是大型的巨蜥类。
 
古萨尼瓦蜥(Palaeosaniwa)也是白垩纪的大型巨蜥类, 当地发现的古萨尼瓦蜥未定种(Palaeosaniwa sp)估算吻部至肛门的总长为82厘米,体重可达6公斤。
 
加拿大古萨尼瓦蜥(Palaeosaniwa canadensis)
 
兰斯副鬣蜥(Pariguana lancensis)是北美已知最古老的鬣蜥种类,从化石来看副鬣蜥属(Pariguana)比亚洲的原始鬣蜥要高等,副鬣蜥属(Pariguana)的化石发现显示鬣蜥类早于白垩纪时期已从亚洲扩散至北美。
 
残酷拉米亚蜥(Lamiasaurus ferox)有高而弯曲的齿冠,齿尖下有颈缩,牙齿有舌脊,残酷拉米亚蜥(Lamiasaurus ferox)保留了短小的夹骨,因此拉米亚蜥属(Lamiasaurus)被认为是鬣蜥类的茎层种类。
 
在北美发现了三种蛇类包括原始蛇类Coniophis precedens及两种真蛇下目(Alethinophidia),包括粗状刻耳柏洛斯蛇(Cerberophis robustus)及另一种未定种名的小型品种。Coniophis保留了蜥类的头部及蛇类的躯体,牠可能还保留了后肢残余。
 
Coniophis precedens

 
粗状刻耳柏洛斯蛇(Cerberophis robustus)有宽阔的脊椎,脊椎骨宽达17 mm显示体长超过1.7米,重量超过2.9公斤。刻耳柏洛斯蛇属(Cerberophis)在当时而言已算是大型蛇类,牠的体型足以吞食当时的哺乳类,甚至是刚孵化出生的恐龙。粗状刻耳柏洛斯蛇(Cerberophis robustus)比早古新世最大的陆上蛇类Helagras prisciformis大得多(Helagras prisciformis全长超过950 mm,重量超过520 g),刻耳柏洛斯蛇属(Cerberophis)最初还被认为是归属蟒科(Boidae),
 
Helagras prisciformis
 
在北美发现了多达27种类蜥类及3种蛇类化石(有许多尚未被定种),化石全属晚麦斯特里希特阶(Maastrichtian),竟只有Exostinus,侧褶蜥属(Gerrhonotus),奥达克蜥属(Odaxosaurus),Contogenys及原始的蛇类Coniophis支持至古新世时期,根据化石记录来看多达83%品种是绝种的,可见大灾难对当时有鳞目带来毁灭性的打击。Polyglyphanodontia完全灭绝,至于巨蜥科(Varanidae),美洲鬣蜥科(Iguanidae),石龙子科(Scincidae)及壁虎下目(Gekkota)等的茎层种类也全军覆没。不过与此同时亚洲的种群却向北美及其他地域扩散,欧洲发现了古新世的正蜥科(Lacertidae)化石,南美及印度也发现了古新世至早始新世的真蛇下目化石等都显示有鳞目在大灾难以后死灰复燃,在古新世时期进行辐射型演化。
 
(本文为化石网论坛精华帖,由网友Sargon提供,仅供大家学习参考。编辑:常君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