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爱好者之家

灰鲸科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2-12-04 作者:
来源:
分享:














现存的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形态和行为都和其它现存的须鲸类有明显的不同 , 从分子学及形态学显示灰鲸科和须鲸科(Balaenopteridae)有较密切的关系。尽管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现在仅只局限于北太平洋 , 但是过去牠们曾分布在大西洋直至17世纪才消失。灰鲸属(Eschrichtius)的化石记录包括南加利褔亚更新世中期地层发现的化石(可能是现存的灰鲸)及日本北海道晚上新世或早更新世的灰鲸属未定种(Eschrichtius sp)。其它灰鲸科化石记录包括南加利褔亚上新世中期至晚期地层(450万年前至250万年前)发现的灰鲸科不定种(Eschrichtiidae n. gen. et sp) , 北意大利早上新世地层(530万年前至350万年前)发现的加斯达似灰鲸(Eschrichtioides gastaldii) , 比利时早上新世(450万年前)发现的粗状拟座头鲸[Megapteropsis robusta(Megaptera affinis)] , 粗状拟座头鲸[Megapteropsis robusta(Megaptera affinis)]仅只有下颌化石发现 , 根据推测粗状拟座头鲸[Megapteropsis robusta(Megaptera affinis)]全长约16-17米。

 

在意大利南部晚中新世地层(1000万年前至750万年前)发现了可能是最古老的灰鲸科属种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的化石 , 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仅只有下颌骨化石发现 , 牠的下颌齿骨总长(直长)为940mm , 由于形态独特可能并不属于灰鲸科。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有较长的后冠状脊且向后边及居中地延伸 , 后冠状脊在加斯达似灰鲸(Eschrichtioides gastaldii)已退化 , 在现存的灰鲸则完全不见后冠状脊 , 不过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下颌骨和现存的灰鲸非常相似 。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具有灰鲸科最原始的特征 ,牠有高度发育的后冠状骨沟显示灰鲸科的先祖最初是以间断形式张开大口吞咽的滤食者 , 在早中新世的新须鲸类(Cetotheres)和须鲸科都有较高的冠状突 , 但是晚中新世及上新世的新须鲸类(Cetotheres)比如哈柏须鲸属(Herpetocetus)可能有退化的冠状突及较长的角状突 , 冠状突的退化意味着和现存灰鲸以间断的吸吮形式进食有关 , 这种进食方式可能在上新世的加斯达似灰鲸(Eschrichtioides gastaldii)已完全发展。由于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具有后冠状脊和骨沟 , 因此现存的灰鲸那种间断性吸吮进食方式的起源被认为是和颌骨结构上的改变有关 ,这点在中新世早期及中期的新须鲸类中可看出颌骨的改变。

 

地中海盆地晚中新世地层发现的鲁氏弓灰鲸(Archaeschrichtius ruggieroi)支持灰鲸科的起源中心正是地中海 , 灰鲸科在晚中新世及晚早上新世生活在地中海 , 以后灰鲸科茎层成员可能随着北赤道海流向西部扩散进入北太平洋并产生至少两个世系 , 其中一个就是灰鲸属(Eschrichtius) , 现存的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可能在北太平洋演化并在更新世时期通过北冰洋返回北大西洋 , 直至17世纪这批大西洋灰鲸才完全灭绝。

 

在本文为化石网论坛精华帖,由网友两魏争雄提供,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编辑:刘琮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