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爱好者之家

跟着“化石猎人”进山寻宝探寻2亿年前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4-07-25 作者:
陈舟扬
来源:
金陵晚报
分享:

↑ “旭日凌晶”发现的南京鱼化石亮相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矿物宝石化石博览会。受访者供图


梅雨季一过,“憋”了一个月的化石爱好者韦元晨忍不住又“出动”了,目的地仍然是“老地方”——宁镇山脉。去年8月,他在这儿发现了一块很漂亮的菊石化石,从那之后,基本上每个周末他都会来转转,有时一待就是一整天。


韦元晨说,南京有一群像他这样喜欢在山野中寻找古生物化石的爱好者,在“圈”里,他们有一个酷炫的名字——“化石猎人”。


行走山野间,探寻2亿年前的秘密

“前段时间一直都是绵绵的梅雨季,没什么机会出来,现在终于能来看看石头了。”7月20日,记者跟随韦元晨来到南京和句容交界的宁镇山脉附近。


这是一处废弃的矿坑,山体呈现出不同寻常的黑色。韦元晨解释说,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层,黄色岩石较为常见,而这些黑色的石头并不常见,被称为“煤矸石”,“可以理解为一种含碳量较低的‘煤’。它是一种沉积岩,一层一层的,就像一本书。比如这块石头,它现在已经风化得很严重了。”说话间,韦元晨拿着地质锤轻轻一敲,眼见这块煤矸石一层一层碎裂开,仔细观察,能看到其中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贝壳化石。


“那天我在附近游玩,本来什么都没发现,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块像海螺一样的菊石长在一块大石头中,当时觉得很神奇,因为以前我只在博物馆看到过。”韦元晨回忆说,他发现的这块菊石呈立体螺旋纹状,直径在4厘米左右。从那以后,他便迷上了野外“采石”。


不光能说出化石的名字,还能解释其生成原理,如今的韦元晨已是社交媒体上的化石科普博主。“比如,这些灰黑色的石头被称为‘暗色岩’,出现在大约2.52亿年前,说明原先这块区域是一片宁静的浅海,随着火山喷发,这片区域被瞬间掩埋。这场全世界范围的灾难在古生物史上被称为‘二叠纪末大灭绝’,它是地球生物史上最严重的一场灾难。我们所探索的这片暗色岩矿场,是这场大灭绝曾经蔓延到南京附近的有效证据。”他指着黑色的山体对记者说。


化石修复,还原“一条鱼”

和韦元晨不同,另一位“化石猎人”“旭日凌晶”则致力于化石修复。


去年11月,“旭日凌晶”在栖霞山龙潭附近徒步时,意外发现了一个“石蛋”,“这种结核石,看上去很像句容曾经发现过的鱼化石。”今年上半年,他花了五六天的时间将其修复好,鱼的身形被基本还原,不仅鱼鳞清晰可见,摸上去还能感受到其中的层次。后来经专家鉴定,这是一条来自约2.4亿年前早三叠纪的裂齿鱼化石。今年5月底,这块鱼化石还亮相于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矿物宝石化石博览会。


在位于溧水的“旭日凌晶”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房间里堆放了大大小小几十种化石,有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如鞋盒般大小。“旭日凌晶”介绍,修复化石,通常是利用化石薄弱面的自然纹理,用锤子轻轻敲打,等石头“变酥”了,再从中劈开。这种方式相当讲究“手感”,即便是熟练的人,成功剖石的概率也只有一半。近些年,也有人尝试用气动笔打磨,慢慢剔除鱼身上的石头,这种方式更费时间,但露出的鱼身、鳞片则更显立体。“修复好后,有些我会提供给科研院所,希望能为古生物研究助一份力。”


请珍惜大自然的馈赠,“盲采”不可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傅强告诉记者,探索和发现化石的工作量巨大,需要民间力量的参与。“‘化石猎人’有其优势所在,其一,时间相对灵活;其二,对当地地形较为熟悉;其三,掌握一定的地质和古生物知识,具备辨识能力,能给科研院所提供帮助。”去年,上海小学生孟祥睿在宁镇山脉附近首次发现了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就是经过“旭日凌晶”的牵线,捐赠给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近年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也在积极开展“化石小猎人”研学活动,今年已举办了七八期。作为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合作对象,“旭日凌晶”和韦元晨经常带领这些“小猎人”去博物馆的学习基地进行现场体验。


“以往孩子们都是从博物馆或书本上看到这些化石,现在带他们到现场体验,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让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了。”“旭日凌晶”同时提醒,寻找化石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最好有专业人士带领,贸然行动不仅找不到化石,还很可能破坏大自然的宝贵馈赠。“很多人因为缺少专业知识,要么把化石敲碎了,要么把化石当普通石头扔掉了,太让人痛心了!”


韦元晨还提醒市民,尽量避免在刚下过雨后和高温天气下进山,以免遇到山体滑坡和中暑。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陈舟扬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