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化石的认识在中国和西方都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古生物学成为科学则始于18世纪后期,约有200年历史。这门科学的奠基者包括:J.-B.de拉马克(无脊椎动物学)、W.史密斯(生物地层学)、G.居维叶(提出相关律及绝灭、灾变等概念)、C.R.达尔文(他的进化论为古生物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这一缺陷)。
从那时以后到20世纪中叶的百余年间,古生物学的主流是描述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这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先是西欧、北美,然后苏联、东欧、日本、中国、印度,以至世界其他地区出版了大量的古生物和生物地层专著,为古生物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事实基础。这个时期古生物学其他方面的发展不显著,原因之一是现代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还没有渗透进来,在地质学中也缺乏能为古生物学指明道路的统一理论格架。
从20世纪中叶以后,古生物学有一些重大的突破:①电子显微镜、特种摄影技术的应用和石油勘探的需要,使一些新分支飞跃发展起来,这包括微体和超微古生物学、古生物化学、化石岩石学等;②在大量资料的积累的基础上,古生物理论工作发生飞跃,最早是辛普森和迈尔基于遗传学和进化论对古生物进化理论的综合。60年代后,由于板块理论为古生物学提供了统一的全球地质背景,又向古生物学提出要求。由于生物学上一些新的发展(中性学说、分支系统学等),古生物学在进化论、系统分类学、古生物地理学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思潮。形成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出现了一些新的成就,如总鳍鱼类不具内鼻孔而可能不是四足类的祖先等。
展望今后古生物学的发展,有两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①描述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作为一切研究的基础,仍将大规模进行。但重点将从大化石转向微体及超微化石,从定性转向定量;在鉴定描述、摄影显像、储存处理各方面技术上,将有巨大的变化;②现代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与其他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将日益加强。
理论古生物学方面,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分支系统学与替代分化生物地理学结合在一起,总的趋向是否定渐变论,强调突变与渐变的结合,并适当注意灾变。
古生物学与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的结合以及与地质学分支学科(大地构造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的结合正在形成许多新生长点。
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比欧美晚了100年,因此目前仍需要大量积累基本资料,描述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工作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它是一切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并需不断总结提高,力争形成符合中国情况的系统,打破“欧美标准”的生物地层学框框。同时也要大力开展现代古生物学研究,改变只提供素材而缺少理论综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