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2014-01-21 作者:
来源:
分享:

地理环境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根据其所受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差别,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指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方,如农业、工矿、城镇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场和采育的林地,虽然它们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条件和状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属于人为环境。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形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经济结构,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乡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织结构关系,而且涉及社会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上述 3种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所谓地带性规律指的是纬度地带性。与此同时存在的非地带性的分异,使纬度地带性的特点发生偏移、变异,甚至完全消失。地带性在时间上是不断发展的。个别地带出现较晚,如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形成于第三纪,森林草原和草原出现于第三纪末,针叶林和冻原地带出现于第四纪后半期。而且,地带形成后,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移动,例如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就使大陆的地带发生过移动。

  人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受控于社会发展阶段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同时也要受到上述自然分异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人类  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从地理环境中获得生活所需的一切。人类社会也是在地理环境中发展的。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主要靠采集和渔猎天然动植物繁衍生息,影响地理环境的程度有限。后来发展了畜牧业和农业,不仅更广泛地利用了自然资源,而且对环境要素进行了重大的改造。在农业生产中栽培了一系列作物,如麦类、玉米、水稻、高粱、豆类和多种多样的蔬菜,以及油料和纤维作物,把原来的森林、草原、河滩以及沼泽开垦为耕地。这些栽培植物所占的面积约为全球面积的6~8.5%。人类还把多种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家禽,如牛、羊、马、驴、猪、鸡、鸭等。建立了人工灌溉网和人工水体(目前地球上人工水库总面积已超过里海面积),开采出大量矿产资源。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利用改造地理环境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没有正确估计地理环境的反馈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按其性质、规模和深刻程度都是空前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人文地理环境上,人口迅速而高度地集中,物质生产大量而飞跃地增长;其次,人类大量地消耗掉地理环境贮存的各种资源(淡水、石油、煤、金属等等),出现资源枯竭的危机;第三,由于人类进行规模巨大的生产活动,排放出数量惊人的各种废物,引起环境污染,造成生态危机,危及人类健康。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240亿吨,烟尘20亿吨。还有大量的废水、废渣、废热、放射性物质、生活垃圾、农药、化肥进入地理环境中。所有这些都能使地理环境的功能和结构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


附件:

上一篇:

建造形态学

下一篇:

模铸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