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棱岩(mylonite)
发育在韧性剪切带中的高温高剪切应变条件下产生的岩石。主要是由于原岩的韧性剪切变形、动态重结晶和新矿物结晶作用形成的,与原岩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呈逐渐过渡关系。糜棱岩是C.拉普沃思于1885年引自希腊文(碾磨)用来描述苏格兰莫因冲断层展布的很细粒条纹状断层岩。
糜棱岩有3个基本特征:①粒径较原岩减小;②产生在一个相当狭窄的面状地带中;③出现强化面理(流动构造)和线理,主要由应变集中形成。
糜棱岩由韧性基质和变形残核、残碎斑晶或变斑晶组成。韧性基质是一些细粒矿物的集合体,是动态重结晶作用、新矿物结晶作用产生的矿物以及硬矿物脆性碎裂的细小碎粒。变形残核是经受韧性变形的矿物,呈透镜状或带状,后者长宽比可达几十比一。残碎斑晶呈透镜状或浑圆状,是指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下韧性变形过程中,某些硬矿物发生脆性碎裂而残存的相对基质较大的碎砾。变斑晶是在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重结晶的或生长的较大的矿物,如石榴子石、钾长石等。残碎斑晶和变形残核内部发育塑性变形的光学效应,如变形纹、变形带、扭折带等。残碎斑晶内的脆性裂纹受韧性基质限制,不能蔓延导致岩石的破裂。所以,糜棱岩的形成过程中韧性变形起主导作用。残碎斑晶和变斑晶呈不对称的眼球状嵌入韧性基质中,不对称性指示剪切带的剪切指向。
糜棱岩中发育叶理和拉伸线理,多数存在两组由矿物定向排列而产生的叶理:平行剪切带边界的滑动叶理(C面)和平行压扁面的叶理(S面),两者之锐夹角指示剪切带的剪切指向;在S面上出现的拉伸线理,指示了剪切运动的矢量。
糜棱岩系列的岩石分两类:①糜棱岩,细粒韧性剪切变形的岩石,根据其韧性基质含量划分为初糜棱岩、糜棱岩和超糜棱岩,基质各占10~50%、50~90%、90~100%。主要由层状硅酸盐矿物,如云母、绿泥石等组成的糜棱岩称千枚状糜棱岩,简称千糜岩。②变余糜棱岩,以颗粒生长为特征的粗粒韧性变形的岩石,其晶粒韧性变形构造已全部或几乎全部由重结晶的晶粒所取代,粒内应变效应因重结晶而消除。不对称的较粗大的眼球状变斑晶或残碎斑晶嵌入呈花岗变晶结构的韧性基质之中。变余糜棱岩带常伴有交代作用、混合岩化甚至花岗岩化作用。
糜棱岩(mylon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