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门写给对化石很感兴趣的网友,希望能够回答很多有志于学习古生物学,有兴趣于化石鉴定的人们的一般性问题。化石鉴定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仅是简单的介绍,供网友参考。
化石,简单的说,就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或遗迹,是过去的生物在石块上留下来的一种印记。化石的形成和生物密切相关,同时,也涉及到了地质的历史。因此,研究化石就不得不了解一些必要的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化石的生物要依据现代生物学进行系统分类和描述,因此,尽管面对的是枯燥冰冷的石块,化石所代表的却是栩栩如生的生命。从事化石研究的人一定要有一个思想上的前提,那就是化石也是一种生物,只是这种生物生活在遥远的过去。
另外,由于生物体本身的复杂性,在保存成为化石的时候不可能毫无保留。很多化石都是残缺不全的,甚至只是当时生物的一小部分,也很可能来自很多生物的不同部分。比如,很多植物化石仅保存了一片叶子或是一个枝条,很多哺乳动物的化石仅仅保存了牙齿……
我们常见各种绘制精美的古生物复原图,甚至也搬上了影视作品中。但是,我们不可忘记,这些复原图中含有大量的假定,是古生物学者根据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推测出来的,毕竟遥远的生物究竟长什么样没有人见过。可以理解的是,不是所有的化石都可以准确鉴定的,需要一些关键的特征才能把化石生物明确的鉴定出来。这就需要对不同生物门类的了解。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了解一些这样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分辨哪些是化石,哪些不是。
化石的形成通常要经历生物体的死亡、快速掩埋、封闭压实等过程。常见的是在水的作用下生物的遗体被水流的作用冲积、掩埋等等,大部分的植物化石都是这样形成的。但是有些生物,如鸟,昆虫等能够飞行的生物又是怎么保存成为化石的呢?这里通常涉及到一些灾害现象,如火山喷发出了大量的火山灰,是生物窒息并埋藏了起来。后来又经历了沉积作用,最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化石。
当我们拿到一块石头的时候,不能被石块的形状像某种生物所迷惑,要知道地质中的沉积作用也具有鬼斧神工的能力。如果是生物成因的,大部分都会在岩石上保存大量的炭质(通常是黑色的),如果用放大镜(普通的,放大10倍就可以了)观察,可以看到一些特殊的条纹或是网格——这都是很常见的生物结构。另外,生物化石很少单独、单一保存的,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发现了某种化石,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在附近也找到一些相关的生物化石的。
了解一些沉积岩的知识是必要的。很多精美的假化石其实都是矿物的结晶而已。含有矿物的地下水在岩石的缝隙中就会发生结晶作用,在各种岩石表面会形成各种图案——看似化石。
一般来说,学习古生物的本科生(研究生)通常要学习:地质学(岩石、矿物、构造、地球历史)、岩石学(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等的特征,鉴别)、古生物学(化石生物门类、特征、鉴定)、生物学的系统分类(生物演化、系统分类、命名)、历史地质学(地球的演变、古地理、板块构造)……所有的这些都是与化石相关的基础知识。
化石的鉴定最初时属于博物学的范畴,换句话说,就是一些有钱有闲的人吃饱撑的之后,相互炫耀自己的收藏,讨论化石的形成。在从前,也只有有钱有闲的人才能够有机会进行大量的阅读和书写。如果你对化石很有兴趣,恭喜你,你已经进入“阳春白雪”的境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