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中华龙鸟化石

发布时间:2014-02-04 作者:
来源:
分享:

中华龙鸟 sinornithosaurus

 

中华龙鸟化石

 

1996年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

 

中华龙鸟化石

 

中华龙鸟生活复原图

 

中华龙鸟复原图

    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约1.4亿年的晚侏罗世。1996年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它的化石。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它的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全身还披覆着一至原始绒毛。长期以来,对于鸟类是不是恐龙的后裔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中华龙鸟化石发现于中国辽西北票上园乡。中华龙鸟的脊柱和体表有着流苏一样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结构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没有飞翔功能,主要是保护皮肤和体温。

    中华龙鸟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利于捕食,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其牙齿内侧有明显的锯齿状构造,头部方骨还未愈合,有四个颈椎和13个脊椎,尾巴几乎是躯干长度的两倍半,属于兽足类美鸽龙科。中华鸟龙化石的发现是近100多年来恐龙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不仅对研究鸟类起源,而且对研究恐龙的生理、生态和演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1996年,中国辽宁省农夫一个的意外发现,就好像炮弹一样动摇了我们对生物进化历史的观念。也为一个争论了接近一个世纪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证据,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鸟类其实是远古恐龙的其中一个分枝。中华龙鸟是属于蜥盘目,不过,在是否将它归纳为空骨龙类仍然存在分歧,它也是一种有羽毛的恐龙。由于在现代的生物学分类中,有羽毛是鸟类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有羽毛的恐龙就是在古生物学上著名的「失踪的一环」(The Missing Link)。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专家曾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可惜,直至九十年代中期,这项研究几乎毫无进展。自从十九世纪发现了始祖鸟以来,我们对于恐龙和鸟类的关系仍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有理论但没有实际证据支持。

    1996年的一个早上,本地农夫李应藩绕路开垦山坡,山坡由古火山灰构成。他在该处意外发现一块罕见的岩石板,他知道那是一些特别的东西,于是带回家详看,而里面藏有化石。 (一片好的化石可以换取一个月的工资)当时他并不知道,那是中国从未发现过的、最有价值的化石。他把它送去北京国家地质博物馆。

    在北京国家地质博物馆,他向古生物学家季强展示化石,盒内的恐龙化石,季强从没见过。农夫首先把它运来时,他首先觉得化石的保存状况极佳,万块化石,很难有一块保存得像它一样。不但每条骨都保存得很好,并能清楚看到肋骨、眼睛,甚至内脏。这是只与盗龙类有关的肉食恐龙(著名的速龙均属盗龙类)。季强把它命名为中华龙鸟(Sinornithosaurus),意指中国的龙翅膀。它是两脚肉食动物,长3呎,有长腿和利齿。敏捷聪明,能捉快捷的猎物,但它有恐龙身上未见1过的东西。他看见皮肤表面有一层短层物质,令他印象很深刻。这种结构只有两个可能性:一是毛发,二是羽毛的构造。细丝长度由1/4吋到2吋,覆盖部分身体。

    最初,古生物学家以为它是一种鸟类,但后来,他们发现中华龙鸟是一种介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一种生物。这种生物可能是往后鸟类进化历史上的基础。中华龙鸟的体型和身体特征接近小型的食肉恐龙;不过,它全身覆盖着类似羽毛的纤维构造(大概是最原始的羽毛结构)。就身体构造来说,它应该没有能力真正地飞行。它的前肢比较短,后腿长而有力,这是适合高速地奔跑的特征。虽然仍然有争论,不过事实的真相已经越来越明显。在九十年代和踏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有羽毛的恐龙出土,而且成为了全世界古生物学研究的焦点。


附件:

上一篇:

尖晶石(spinel)

下一篇:

沟通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