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在中国古动物馆里探寻5.3亿年前的海洋生物

发布时间:2014-02-09 作者:
来源:
分享:



在炎炎的夏日,中国古动物馆为假期中的青少年们精心准备了一个题为“探寻5.3亿年前的海洋”的云南澄江生物群特展。(中国古动物馆 张平摄影)

    炎炎夏日,记者跟随一群暑假里的小学生,迈开轻快的步伐,和他们一同来到西直门外的中国古动物馆。为丰富同学们的假期课余生活,中科院的科学家们特意在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题为“探寻5.3亿年前的海洋”的云南澄江生物群特展,带大家领略5亿多年前生机盎然的海底世界。

    听专家说,所谓的“澄江生物群”,指的是保存在云南省澄江县及其附近地区距今大约5亿3千万年的寒武纪早期泥岩中大量栩栩如生的特异化石群,它堪称全球寒武纪早期海洋生命景观最完美的代表,最早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于与昆明相距80公里左右的澄江县城东约5公里的帽天山上。在那里,蕴藏着一个秘密:5亿多年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洋中游弋着大量的原始动植物。后来这里发生了复杂的地质变化,这些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化石被保存下来,直到有一天它们被科学家们发掘出来得以重见天日。而这些化石使科学家们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在那当时的海洋中,不知什么原因,当今地球上的很多种动物门类在短短的时间里几乎同时都出现了。于是人们引用了一个“大爆发”的词,来形容当时的情景。目前,我们对“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还知之甚微。如今,小小的帽天山已经成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学家和爱好者们争相来到这里探寻“大爆发”之迷的答案。今天,科研工作者把远在帽天山的化石带到北京,使青少年朋友们不必远涉千山万水也能看到“大爆发”时的真实情景了。

    展览展出了“澄江生物群”中颇具代表性的化石动物——奇虾、微网虫、海口虫、始莱得利基虫等。记者看到,“包埋”着澄江动物化石的“围岩”,大多是一种纹理细腻的浅黄色页岩,动物的躯体部分呈现出清晰的红褐色或黑色“印痕”。专家告诉记者,多亏有这种细腻、独特的岩石“保护”,才使其中蕴含的动物得以保存得出人意料的完整。专家说,该地区的化石不仅保存了动物的外壳和矿化的骨骼,而且保存了生物的软体器官和组织轮廓,如动物的肠、胃、口等进食和消化器官,动物的肌肉、神经和腺体等体内组织。特别令人称奇的是,“澄江生物群”中大量的化石代表着没有硬体外壳和矿化骨骼的软躯体生物,就像我们常见的蚯蚓和水母那样的生物,在其他地区,这类软躯体的动物遗迹是很难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保存下来的。

    “这就是著名的奇虾化石,这块化石所保留下来的是奇虾的一只螯足,奇虾是很大的,它们中最大的个体可达2米以上,而当时动物平均大小只有几厘米,奇虾堪称当时海洋中的巨型食肉动物”,“这是海口虫,这块化石保存得非常清晰,这是很难得的,海口虫的身体有些象鱼,最为惊人的是它有一条粗壮的脊索横贯头尾,这类似现代海洋中七鳃鳗体内的原脊椎,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索呈管状,神经索的前端膨大,这可能就是最初的脑,它是我们今天所能够找到的现代脊椎动物的最初祖先”。讲解员不厌其烦地为同学们讲述着,同学们的神思早已被带到5亿多年前的大洋深处了。

 

海口虫(中国古动物馆提供)
 

 始莱得利基虫(中国古动物馆提供)

超级链接:


链接一:“谜一样的鼠”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

    据外电报道,在老挝的偏远山区,生活着一种鲜为人知的鼠,它的外表有点像松鼠,长着一副长胡须和一条蓬松的尾巴。去年春天,科学家在当地的集市上发现了它们,宣称发现了一个新物种,命名为“谜岩鼠”,并建立了一个新科——岩鼠科。然而今年3月10日,世界著名科学杂志《科学》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证明,谜岩鼠与过去生活在中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和泰国的硅藻鼠是同类,是硅藻鼠科的一个成员。

    硅藻鼠科是根据1600万年前生活在我国的“山东硅藻鼠”的化石命名的,该类动物最早出现于距今2800万前,绝迹于1100万年前。而“谜岩鼠”的发现却使硅藻鼠科在绝迹1000多万年后,又再次“复活“了!可见过去人们认为的硅藻鼠科的“绝迹”只是一个假象!这些啮齿类动物一直与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只是人类没有发现它们而已!

    今天,中国古动物馆将展示国内仅有的山东硅藻鼠正型复制品以及副型化石标本,同时将对伴生的山东“山旺生物群”的化石进行全面系统的展示和生态复原。届时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亲身感受这个生活在1600多万年前的古老生物群,并探索硅藻鼠家族演化并“复生”的秘密。(中国古动物馆 )

 

 硅藻鼠复原图(中国古动物馆提供)
 

链接二:热河生物群特展简介

   距今约1亿2千5百万年前的中生代,在中国的北方、蒙古、朝鲜、日本和西伯利亚东部的外贝加尔地区,生活了一个既古老又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动植物群落。当时,这些地区气候温暖,山清水秀,龙飞燕舞,湖泊、河流纵横交错,一片生机盎然。不幸的是,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灾难:隆隆的火山喷发出浓厚的灰尘和致命的毒气,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顷刻间命归黄泉,而后被深深的掩埋,经过一亿多年的星移斗转和地壳变迁,这些古老的生命石化成化石,并重新暴露于地表,展现在人类眼前。

    中国古动物馆日前举办热河生物群特展,在该展区内展出的是记载了这一段交织了绚丽和悲壮生命历史的,如今闻名于世的热河生物群。热河生物群的发现不仅为鸟类起源和演化,羽毛的起源、恐龙的辐射、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哺乳动物重要类群起源、演化等诸多理论研究提供关键性证据,而且对生物演化的一些传统观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因而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对热河生物群的研究也因此成为当今国际古生物学界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

热河生物群中的植物

    已发现的植物种类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主要包括银杏、苏铁、松柏类及买麻藤类)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占绝大多数,而银杏、苏铁、松柏类、以及蕨类尤其丰富。买麻藤类植物和现生的买麻藤类几个属非常相似,表明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对于我们研究这一类群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被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在整个植物群中相对较少,但可能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

热河生物群中的无脊椎动物

    热河生物群最初的代表性生物为东方叶肢介、三尾类蜉蝣和狼鳍鱼,被科研人员俗称为“老三样”。但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现和研究,热河动物群的面貌已今非昔比,至少包括了腹足类、双壳类、昆虫等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脊椎动物各大门类化石,每一个门类又都包括了许许多多次一级的分类单元。

    两栖类: 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的两栖动物化石,包括滑体两栖类的无尾两栖类(蛙类)和有尾两栖类(蝾螈类),填补了我国中生代滑体两栖动物化石的空白,为研究滑体两栖类在我国的早期演化和迁徙提供了重要信息。代表种类如丽蟾、中蟾、塘螈、辽西螈等。

    爬行动物: 热河生物群中爬行动物的世界最丰富多彩,包括龟鳖类、离龙类(一类水生爬行动物,包括满洲鳄、潜龙、伊克昭龙等)、蜥蜴、翼龙和恐龙。其中又以翼龙和恐龙最为显赫。

   鸟类: 辽西, 是世界上拥有鸟类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古鸟乐园。这里有最早具有角质喙的古鸟——孔子鸟,有中生代最小的鸟类——辽西鸟,有尾羽既像鳞片也像羽毛的原羽鸟,有当时最大的鸟类——会鸟,有特征十分进步的义县鸟,还有像始祖鸟一样有着长尾的热河鸟,还有中国鸟、华夏鸟、波罗赤鸟等许许多多其他的鸟类。精美的化石保存,还向我们提供了古老鸟类食性的证据,例如,燕鸟的胃内保存了鱼类的残骸;会鸟的体内还可见胃石;热河鸟的胃里却充满了植物的种子,是鸟类最早食籽的化石证据。美丽的鸟类和长有羽毛的恐龙争奇斗艳,从地面竞争到了树上,组成一幅独特而壮观的“龙—鸟”争艳图。

    哺乳动物:新生代一般被称为哺乳动物的时代,然而哺乳动物的祖先早在两亿多年前已经开始出现。因此,哺乳动物的演化早在中生代便拉开了序幕。迄今在辽西的热河生物群已发现了10种原始的哺乳动物化石,它们大多数具有较完整的骨骼,有些还保存了很好的毛发印痕。如此完整精美的保存,在早期哺乳动物化石中十分罕见,件件堪称精品。无论张和兽、爬兽、中国俊兽还是始祖兽、戈壁兽、中国袋兽,都是不同门类哺乳动物的重要代表。此外,这些大小和运动方式都很不相同的哺乳动物说明,到了早白垩世中、晚期,哺乳动物已经适应了许多不同的生态环境。其中,中国袋兽和始祖兽还分别代表了有袋类和真兽类迄今最原始的代表,它们可能起源于亚洲。而最新的研究发现,巨大的爬兽还以恐龙为食,因而改变了中生代哺乳动物躲在恐龙阴影下的传统观念。(中国古动物馆 )

 

  热河生物复原图(中国古动物馆提供)


附件:

上一篇:

强刺北票果化石

下一篇:

毛胚幻龙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