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草原宝藏:鹦鹉嘴龙

发布时间:2021-03-03 作者:
来源:
分享:




陈列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内的鹦鹉嘴龙化石标本。新华网 徐红梅摄

(化石网整理)据新华网:1988年,中加恐龙考察队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加汗的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鹦鹉嘴龙头骨化石,经研究认为是一种新类型恐龙,并命名为鄂尔多斯鹦鹉嘴龙。在距今1.8亿年前,恐龙成为当时鄂尔多斯地区的主宰者。从化石记录可以看出,在鄂尔多斯地区发现最多的是鹦鹉嘴龙。
 
鹦鹉嘴龙个体很小,数量众多。它的体长约有1—2米,具有鸟脚状的脚,前肢短小,后肢粗而长,因而常用后肢两足行走。这类恐龙头部短而高、口中前部无齿、牙齿质地光滑、齿冠较低。它嘴前部角质的喙、形状呈弯曲成钩状,似鹦鹉的嘴,科学上称之为“鹦鹉嘴龙”。
 
迄今为止,共发现鹦鹉嘴龙2个属、13个种。古生物学家从鹦鹉嘴龙的形态构造认为,这些小型恐龙属于原始两足行走鸟脚龙类。不少学者由此还推断,鄂尔多斯地区曾是一些原始鸟脚龙类起源地之一。
 
有研究表明,弯钩状的嘴对鹦鹉嘴龙有很大帮助。当时地球发生巨变,气候条件、阳光、水分和植被纷纷发生变化,坚硬的巨喙可适应进化的新型植物,能够切断粗硬的茎干叶梗、咬碎植物种子和坚果,这使得鹦鹉嘴龙得以存活下来。
 
鹦鹉嘴龙以植物为食,个体不大,头上还没有其它角龙类发达的颈盾和角,身上也没有其它防御器官,所以它们群居生活在一起,依靠集体力量抵御肉食恐龙的攻击。
 
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展示了一群鹦鹉嘴龙集体死亡的场景。可以看到,小鹦鹉嘴龙在中间,大鹦鹉嘴龙在周围保护着小鹦鹉嘴龙。这个场景反映出鹦鹉嘴龙有“护幼”行为,这是恐龙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群居现象,这对于研究恐龙的生活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年代:早白垩世
地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
收藏: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出品:王宇天 王军有
监制:李国栋 郝芳芳
策划:徐红梅
编导:徐红梅
摄像:呼很苏力
剪辑:  呼很苏力
海报:王思婷
联合出品: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