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一次感冒就会致命?如果恐龙时代有医院,这些科室最“抢手”

发布时间:2022-07-22 作者:
来源:
分享:
(化石网整理)据文汇报:电影《侏罗纪世界3》中,有一位专门为恐龙治病的古兽医齐亚·罗德里格兹,她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主角伶盗龙“小蓝”的生命。
 
电影为我们构建起了一个人与古生物共存的世界,使很多古生物在受伤后能够得到良好的救治。而在原始生态中,古生物受伤生病的确是普遍现象,却未必有幸得到救治。科学家从化石留下的蛛丝马迹中,不仅发现了很多古生物患病的信息,展示出古生物的体质状态。
如果恐龙时代有医院,恐龙患者们的疾病,都会涉及现代医学的哪些科室。
 
呼吸科 一次感冒也会致命
 
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的科学家在一件晚侏罗世梁龙标本的第5、6、7节颈椎上发现了结核状的骨质增生凸起。为了找到病变原因,科学家对化石进行了CT扫描。结果显示,不仅在增生部分,甚至在颈椎内部也有许多不规则空洞。
 
恐龙与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两者的呼吸方式也很类似。由于鸟类的颈椎下会连接气囊组织,因此科学家推测,在这三节颈椎下方很可能也连接着气囊。而气囊会和肺部相连,成为呼吸系统的一部分。气囊组织是比较容易受感染的,类似曲霉病的真菌感染会累迁至相邻的骨骼。此类真菌感染对人类骨骼的影响,与这件标本的结核状骨质增生非常相似,所以科学家认为,这件标本是恐龙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证据。
 
 
梁龙感冒
 
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呼吸道感染是致命疾病。现生鸟类患曲霉呼吸道感染的致死率也很高。这件标本属于一条幼年梁龙,它很有可能因此而死。
 
骨科 砸伤筋骨后顽强生存
 
加拿大是一个盛产恐龙化石的国家,尤其在阿尔伯塔省有一片上白垩统(代表白垩纪晚期)化石层,被称为恐龙公园组。该化石层出产过以鸭嘴龙类为主的恐龙生物群。其中,最早被挖掘并研究的是沃克氏副栉龙。近些年,科学家对该标本进行了古病理学研究,发现它的一生竟被病痛所缠绕。
 
科学家在这条副栉龙身上发现了至少四处病变,而且都是创伤性病变或创伤的继发性病变。最明显的病变在其背部,背椎的第6、7节神经棘出现了对向的倒伏,此外还有肋骨骨折、上颌骨损伤,以及在肠骨上与耻骨连接的地方出现过度生长。
 
 
副栉龙受伤过程复原图
 
科学家对于致病原因提出了三种假设。其一,所有病变由同一事件引起。背椎神经棘的对向倒伏只可能是由大重量物体,比如树或岩石击砸导致的。而与椎体相邻的肋骨骨折也是来自大重量物体。肠骨过度生长同样源自击砸,损伤部位在愈合过程中出现过度生长。上颌骨的损伤发生在躲避重物时与同伴的撞击。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
 
其二,背椎、肋骨和上颌骨的致病原因不变。科学家在肠骨其他位置上没有发现更多的损伤证据,所以猜测肠骨的过度生长是由于砸击和撞击后,副栉龙为了稳定运动姿态,韧带过度牵拉肠骨导致的。
 
其三,上颌骨也有可能因为食用硬质食物出现骨骼损伤。
 
无论致病原因是哪一种,所有的创伤病变都已经完成愈合,说明副栉龙在“遭遇不测”之后还坚强地生活了一段时间。
 
老年科 软骨不长骨刺生
 
人类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老年病”,其病变也会在骨骼上反映出来。科学家在一只蒙古戈壁龙(鸭嘴龙类)身上发现了两种类似的退行性病变。
 
这只戈壁龙的一处病变是股骨头的跨皮质血管通道关闭。跨皮质血管通道是一种供给性的血液通道,专门为负责纵向生长的软骨提供血液支持,当个体骨骼遭受一些磨损后,软骨就会重新生长。年老后,跨皮质血管通道就会关闭,骨骼全部完成愈合,即使磨损也无法再生长。
 
 
蒙古戈壁龙
 
另一处病变是在戈壁龙第1趾骨的第4节和尾椎上有不同形状的骨质增生,在人类医学中俗称“骨刺”。骨刺绝大部分是在人体关节处或骨骼连接处缓慢出现的一种退化现象——机体老化后,为了补偿骨骼的退化而形成骨刺。大多数的骨刺不会引起疼痛或更多症状,只有在骨刺压迫周围神经、肌腱或其他结构时,会引起一定的疼痛或运动障碍。这只蒙古龙的骨刺位置并没有给它带来疼痛。
 
这两种病变并没有在戈壁龙身上引发严重的症状,但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阶段,同时也揭示了鸭嘴龙类恐龙年老个体的体质可能与人类相似。
 
肿瘤科 求医无门带瘤生存
 
肿瘤是严重影响生物健康的病变,恶性肿瘤甚至会威胁生命。良性肿瘤虽不会危及生命,但会影响生活质量,口腔面颌部肿瘤还会严重影响外观。科学家在一只甘肃临夏盆地的副美洲獾的后牙部位发现了增生和膨大:左侧的增生导致牙齿脱落,齿窝被部分填充;右侧的增生同样导致牙齿脱落,齿窝被全部填充,增生膨出至面颌外部。
 
科学家对病变区域进行了显微CT扫描,结果显示,膨大区域与正常骨组织区分明显,内部骨组织呈沙瘤状且被亮色光带包裹。经过与其他体积变化形成的病变对比发现,显微CT结果与人类的青少年沙瘤状骨化纤维瘤一致。
 
 
副美洲獾复原图 (刘梓辰绘)
 
青少年沙瘤状骨化纤维瘤一般发生在青少年且痛感不明显,但牙齿的缺失和膨大会影响副美洲獾的咬合。牙齿正常咬合可以让食物充分被研磨,帮助消化。根据化石尺寸,科学家判断这只副美洲獾属于成年个体,说明病变没有影响它生长发育和捕食。
 
据此分析,这只副美洲獾的食物来源比较软且容易消化。最早命名副美洲獾的科学家推测这类生物是吃鱼的,这与病理标本得出的分析结果“不谋而合”。
 
作者:王董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