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湖南、江西、湖北等地都曾发现大熊猫化石,在中国古代大熊猫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2-10-16 作者:
来源:
分享:
(化石网整理)据长江云:湖南湘西龙山一个落水洞中近日发现大熊猫化石。经专家判断,这批化石里至少有3只大熊猫,包括两头成年个体和一头幼年个体。近些年来,还有哪些地方发现了大熊猫化石?大熊猫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多久?是如何进化的?现在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长江日报记者做了一番梳理。
 
存在上千万年——
 
江西、湖北等多地都曾发现大熊猫化石
 
 
湖南湘西龙山一个落水洞中近日发现大熊猫化石。图片来源:长沙晚报
 
长江日报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这不是湖南第一次发现大熊猫化石。
 
2002年10月,湖南桂东县四都乡角塘村8位村民在开发天然溶洞做旅游景点时,无意中发现了动物化石。经专家鉴定,这些化石系大熊猫化石。
 
除了湖南,我国在江西、湖北等地都曾发现过大熊猫化石。
 
1962年,江西乐平发现“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
 
2001年,中外联合科考队在广西乐业县发现的大熊猫头盖骨化石,距今已有200万年以上历史。
 
2006年,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遗址内发现一颗大熊猫牙齿化石。
 
2021年,贵州遵义绥阳县双河洞内发现10万年前大熊猫化石,保存完整度极高,在全球范围内非常罕见。该发现表明,至少在距今10万年前大熊猫已进化出了与现生大熊猫近乎一样的“伪拇指”。
 
 
贵州遵义发现大熊猫化石。图片来源: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
 
令人惊奇的是,距今约40万年至60万年前,海南岛上就曾有熊猫出现,经过时间的沉淀,都“凝聚”在了一颗小小的熊猫犬齿化石上。
 
“考古专家通过发掘,大熊猫化石在十堰境内比比皆是。”这是湖北十堰晚报2020年的一篇报道文字。作者在文章中详述:
 
1975年,郧阳区梅铺镇的“梅铺猿人”遗址,发掘出大熊猫等20多种伴生动物化石;2004年至2006年,郧西县香口乡黄龙洞古人类遗址,发掘出大熊猫巴氏亚种等伴生动物化石11目45种1500多件;2007年至今,郧西县安家乡白龙洞猿人遗址出土大熊猫等5目29个种类的伴生动物化石。
 
据公开报道,中国已知最早的大熊猫族化石来自云南元谋(元谋古猿化石产地),距今约800万年。
 
而在2017年,加拿大和法国科学家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称,其在匈牙利发现一组约1000万年前的熊猫牙齿化石。
 
动物进化史上的奇迹——
 
始熊猫体型约为现在大熊猫的四分之一
 
 
考古专家曾在“郧县人”生活的学堂梁子遗址附近发现了两件较为完整的武陵山大熊猫下颌骨化石。图片来源:十堰晚报
 
大熊猫家族曾经的分布范围广及中国长江、珠江和黄河三大流域,还曾遍及东南亚的泰国、缅甸和老挝等地。经过漫长的进化,大熊猫目前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现在的大熊猫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
 
最早的食肉目兽类被发现于距今6000多万年前的第三纪初期古新世。此后,日月更迭,在10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晚期,熊猫的直系祖先始熊猫出现。始熊猫的体型大约为现在大熊猫的四分之一。
 
始熊猫后来分化出几支。
 
一支叫葛氏郊熊猫,它们的化石在法国和匈牙利的褐煤地层中被发现,不过已经灭绝。
 
还有一支体型约为现在大熊猫一半的小型大熊猫,被称为大熊猫小种,出现在约30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分布范围南至广西、四川,北到陕西秦岭。不过距今70万年至50万年时,逐渐走向灭亡,取而代之的是经历了多次冷暖交替、体型增大的大熊猫,被称为巴氏大熊猫。
 
此时,巴氏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扩大到了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种群数量也增加迅速。直到距今1.8万年前,随着最后一次冰川期高峰的到来,巴氏大熊猫开始衰退,到6000多年后冰川期结束、全新世开始时,该亚种已经大量灭绝。
 
全新世开启人类新纪元,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到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惟独长江中上游向青藏高原东部的过渡地带有大片原始地带,气候温暖,人类较少出现,现今幸存的大熊猫便在此生存,成为中国的特有物种。彼时,它们欧洲的同类早已灭绝。与栖息地一起缩小的,还有它们的体型——比巴氏大熊猫小了八分之一左右。
 
一路走来,同时期的剑齿象、剑齿虎等猛兽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延续至今,可谓动物进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脱离“濒危”名单——
 
中国野外大熊猫数量已达1864只
 
 
这是9月21日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拍摄的大熊猫“和花”。图片来源:新华社
 
“国宝”大熊猫因憨态可掬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然而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大熊猫”一词。
 
部分学者认为,在古代大熊猫有多种名称,主要包括貔貅、貘、驺虞、白豹和白虎等;部分学者持相反态度,认为以上都不是大熊猫的古代名称;还有学者认为仅有“貘”是大熊猫的代称。
 
《山海经》记载有“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豹或作虎”,按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郭郛在《中国古代动物学史》中的观点,“猛豹”即貘豹,就是现在的大熊猫。
 
从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开始,就有貔貅作为战争武器参战的描述,渐渐地,貔貅还成为英勇无畏军队的象征。
 
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又让它具有了表达友好的作用。
 
西晋时期,驺虞被视为“义兽”,是和平的象征,凡举着“驺虞旗”,均被视为求和。
 
日本《皇家年鉴》(也有说是《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85年10月22日,女皇武则天曾将一对大熊猫活体和70张白熊毛皮作为大唐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这可能是大熊猫第一次作为“外交大使”,走出国门。
 
不过,即便是英勇与和平的象征,大熊猫也逃不开被捕杀的动物宿命。自明清以后,大熊猫的分布急剧减少,不少地方志中已罕有记载。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熊猫保护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处,有效保护了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
 
2016年12月,我国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一场由国家主导、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就此拉开序幕。根据2004年公布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当时中国有野生大熊猫1596只。2015年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野外大熊猫数量已达1864只。
 
2016年和202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生态环境部分别将大熊猫由“濒危”降至“易危”,但这并不意味着大熊猫保护级别降低,保护力度减弱,大熊猫仍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来源:综合自新华社 光明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