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然博物馆探索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让更多人了解自然历史
(化石网整理)据《人民日报》(记者 龚相娟):红墙、白窗、墨绿窄门,天津五大道上一座三层小洋楼闹中取静。这里是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两个馆区之一。
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也是我国早期博物馆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历史文献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馆。
一进门,正中玻璃柜里矗立着比人高的野驴骨架,两侧长柜里则陈列着巨型动物标本。在四周墙面的悬挂式展柜里,依次摆放着小型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系列标本。展柜一侧设有一排圆孔,可根据展品大小,升降高度。“这些都是百年前定做的,现在原物呈现,依然能正常使用。”北疆博物院讲解员陈冰介绍。
像这样考究的细节在北疆博物院还有很多:横向长窗,外立几条纵向条形柱,防盗同时也呈现几何美;玻璃无框,直接用水泥嵌在墙里,窗与墙融为一体,防潮防震;库房楼梯口设吊装滑轮,通过柳条小筐上下传送标本,省去搬运之劳……
这些设计还要得益于北疆博物院的创立者——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1914年,桑志华来到中国,历经25年,行程5万公里,在中国北方地区采集到20余万件珍贵标本。其中有多个“首次”发现:首次在中国境内发现具有确切地层记录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首次从地层中发现远古人类化石,首次将东方古人类遗存公之于世……
与其他探险家不同,桑志华离开时把这些标本留在了中国。“我采集草本植物不是为了制药,收集动物皮张更不是为了制作皮衣,搜集昆虫也并不是为了赚钱,仅仅是为了观赏和研究,我最大的愿望是能让他们理解这是为了学校的教育。”
博物情怀、科学精神、治学态度、钻研干劲等特质在天津自然博物馆绵延不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自然历史,天津自然博物馆探索多种形式,定期开展线下科普活动。
小小讲解员、冬令营、“科学家的旅行箱”系列活动……结合湿地日、森林日等纪念日,博物馆举办各种形式的特色科普宣传活动近70场。线上,则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直播平台推出《自然公益微课堂》《寻声 万物声生不息》《博物馆奇妙夜》《北疆记忆之旅》等系列活动20期。
2014年,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开放。相比偏重科研的北疆博物院,新馆更注重科普,专门设立科普剧场,每年有100余万名青少年到新馆参观学习。2020年,天津自然博物馆被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9年度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称号。今年1月7日,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南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整理研究出版北疆博物院历史文献资料。
“中国的考古成果是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我们将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张彩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