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8.6亿年前的岩石、712公斤的水晶……湖北地质博物馆藏了不少宝藏

发布时间:2021-11-17 作者:
来源:
分享:


灯影恰尼虫化石

(化石网整理)据极目新闻:一块石头能有多坚固,水晶原来有这么大作用,5.5亿年前的生物长这样......11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江汉区利济北路的湖北地质博物馆抢先探馆。这里不仅有三峡大坝坚不可摧的奥秘,还能看到水晶闪亮外衣下的另一面,甚至可以穿越至5.5亿年前与海洋中的埃迪卡拉动物群对话。
 
博物馆的“门面担当”有大来头
 
8.6亿年前的岩石为三峡大坝“托底”
 
在湖北地质博物馆,一块石头静静倚靠在馆前,灰白相间、圆柱形,看没什么特别。这样一块“普通”的石头何以成为博物馆的“门面担当”?
 
馆长王镝向记者讲述了它的来历。
 
原来,它来自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宜昌市三斗坪镇中堡岛,取自三斗坪中堡岛地下的新元古代中粒角闪黑云英云(石英)闪长岩,距今约8.6亿年,是著名的三峡坝基岩芯,也是三峡大坝的坚实根基。
 
这块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组成,岩性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透水性低,是地质工作者踏破铁鞋寻觅24年遴选出的理想基岩,大坝的故事就得从这块石头说起。
 
三峡工程不仅仅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清洁能源,更是规避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关键性工程。“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三峡大坝的防洪作用主要在荆江河段,可使荆江河段遇100年一遇洪水不分洪;遇超过100年一遇至1000年一遇的洪水,则可有效控制下游水体流量,防止荆江地区发生毁灭性灾害。三峡大坝的建设工作凝聚了无数地质工作者的心血。1956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开始进行坝区、坝段的全面勘察工作,湖北省地质局作为最先参与大坝选址工作的单位之一,对长江三峡南津关上游200公里范围内的两个坝区、15 个坝段进行了长达24年的地质勘查、论证和研究,首先提出的选用三斗坪坝段作为坝址的建议几经论证后被国家采纳,为三峡大坝选址及后期勘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镝说,看起来好像只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却记录着三峡工程重要的地质信息,更见证了几代地质人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作为博物馆的“门面担当”,它当之无愧!
 
该岩心地质意义重大,现世存量有限,是弥足珍贵的收藏珍品。为了让大家能够欣赏到这么珍贵的标本,湖北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工程院刘广润院士、被誉为“三峡之子”的郑守仁院士引荐下,历经千辛万苦从宜昌三斗坪坝段运回,至此静待时光清浅、岁月流转。
 
璀璨靓丽的水晶不是“花瓶”
 
手表、电脑、手机都离不开它
 
璀璨靓丽的水晶饰品是不少人的心头好。矗立在湖北地质博物馆的这块巨型水晶,是1958年湖北省地质局水晶地质队在罗田平湖笔架寨1号伟晶岩脉发现的,重达712公斤,被誉为“水晶王”,也是馆内的“颜值担当”。
 
湖北省的水晶分布比较广泛,除鄂西南、鄂西北之外,其他地区均有产出。它们多分布在花岗伟晶岩和接触交代型矿床的岩脉及其晶洞内。著名的产地有神农架林区鹰窝洞紫水晶矿、亮石坪水晶矿,兴山县砂尖寨水晶矿,大冶县冯家山铜矿、硅灰石矿、铜录山铁铜矿等,这些矿床的晶洞内一般可见有水晶与黄铁矿共生,也常见水晶与其他伟晶岩矿物伴生或共生。其中大冶产出的水晶系列产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尤其是双晶、紫水晶、水晶与黄铁矿、鱼眼石等多种矿物共生的矿标堪称一绝,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兴山、神农架、浠水等地出产的白水晶、透明水晶和紫水晶都是制作饰物和工艺品的优良原料。
 
但你知道吗?装饰品其实只是水晶的“副业”,在电子设备中,水晶发挥着大作用。
 
正所谓“有颜又有才”。外表晶莹剔透、纯洁美好的水晶,是结晶完美的石英晶体,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水晶的压电性很好,因此在工业上无色的水晶常被用来制造成压电水晶片和振荡器,并广泛用于自动武器、电子显微镜、计时仪、电子计算机、人造地球卫星等科学技术的导航、遥控、遥测、电子电讯设备之中。
 
除了巨型“水晶王”外,湖北地质博物馆内还陈列着许多颜色形态各异的水晶标本和水晶饰品。想知道它们有多美吗?不妨等开馆后亲自来看看,或许还能学会如何挑选水晶饰品。
 
来自5.5亿年前的“镇馆之宝”
 
全球首块保存完好的“灯影恰尼虫”化石
 
一只来自5.5亿年前的灯影恰尼虫,作为“镇馆之宝”静静地躺在博物馆四楼展厅内。博物馆外弥漫着城市的烟火气,博物馆内积淀着古生物化石的岁月年轮。
 
王镝向记者介绍,迄今为止,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延续了35亿年,其中,近30亿年是以单细胞的形式生活在海洋里。一直到大约6亿年前,海洋里突然出现了大量个体较大、结构复杂的多细胞生物,最著名的就是埃迪卡拉动物群,而灯影恰尼虫与埃迪卡拉动物群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
 
这块“灯影恰尼虫化石”,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块埃迪卡拉动物化石,也是全球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一块“恰尼虫”实体化石,1978年由湖北省地质局下属地质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发现于湖北宜昌。
 
体长约240毫米,最大宽度约29毫米,大叶的次级分支约13个,小叶的个数较少,纹理清晰可见......从5.5亿年前穿越至此,这只灯影恰尼虫将自己完整的轮廓展现在世人眼前。
 
“灯影恰尼虫实体化石的发现填补了国际空白,不仅为我国震旦系层型剖面增添了新的动物群内容,而且为我国震旦系和世界上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提供了重要的生物群依据。近年来,随着科研科考工作的进展,又在宜昌三峡灯影组地层中发现了更多新的灯影恰尼虫化石。”王镝说。(原标题:8.6亿年前的岩石、712公斤的水晶……这家博物馆藏了不少宝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