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国际博物馆日:探访5.18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2-05-19 作者:
来源:
分享:






国际博物馆日:探访5.18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赵彩琳 摄)

(化石网整理)据新华社(记者 赵彩琳):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位于云南抚仙湖畔的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迎来了许多参观者。馆长陈泰敏对来访者介绍:“这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博物馆,新馆于2020年8月10日才落成。但它又是一座古老的博物馆,是收藏着5.18亿年前古生物化石的宝库。”
 
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地球生物演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在澄江化石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共20个门、280多个物种,几乎涵盖了今天地球现生动物的祖先。它既是生物多样性的源头,也是从鱼到人演化的起点。
 
博物馆以澄江化石为核心,讲述了地球从生命大爆发到生命大演化,再到生物多样性的神奇故事。
 
“生命大爆发”展区集中展示了澄江化石的发现、研究、保护、利用的历程,陈列了澄江生物群的代表生物。人类的古老祖先——昆明鱼,寒武纪霸主——奇虾,昆虫祖先——抚仙湖虫等,都以数字技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原来,人类是从澄江生物群中的一条小小昆明鱼演化而来的。
 
“生命大演化”展区展示了地球诞生至今46亿年中各个地质时期的代表性古生物化石及五次生物灭绝事件。
 
“生物多样性”展区则展示了热带雨林、稀疏草原、苔原、荒原、温带寒带森林、湿地、山地等不同生态环境下精彩的生物类群,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不断演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球生命形态。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澄江化石地评价说:“位于中国云南省的澄江化石地保存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化石,是距今5.18亿年前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生命的快速辐射演化的见证。澄江化石地是最早的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记录之一,更是一个深入认知寒武纪早期群落结构的独特窗口。”
 
古老的化石博物馆也有新潮的技术,博物馆设计并制作了200余个古生物三维复原动画视频,突破常规打造了寒武纪海底隧道、昆明鱼全息投影、化石感应互动、寒武纪海洋VR虚拟互动体验游戏、《探秘寒武纪》4D影院等100多个种类各异的多媒体数字展项。(原标题:国际博物馆日|探访5.18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相关报道:国际博物馆日|探寻澄江化石地 感受古生物神奇与魅力
 
(化石网整理)据云南网(通讯员 杨洪龙 王涵 摄影报道):在七彩云南中部,美丽的抚仙湖畔,埋藏着一个世界级的化石宝库,它见证了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探索生物多样性起源和演化,以及人从哪里来的重要宝地,是展示生命共同体的天然载体。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共同探寻澄江化石地,感受古生物的神奇与魅力。
 
云南澄江抚仙湖北岸有一片丘陵,因形似草帽而得名帽天山,也是被国际科学界誉为“世界级的化石宝库”——澄江生物群首发点所在地。
 
1984年7月1日,古生物专家侯先光在帽天山发现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至此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物的生命之门。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全球仅有三处的化石类自然遗产。
 
“澄江化石地为探索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资料,几乎所有的现生动物的祖先都能够在这里找到,包含20个门类、300多个物种。”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馆员、古生物学硕士欧伟权说。
 
寒武纪是地球生命演化的一个分水岭,地球上各种生物在寒武纪突然大量涌现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它是地球生命演化历史中的关键事件,澄江化石的发现是见证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重要实证。
 
“在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地球在短短四千万年内或者说在不到百分之一的时间里,爆发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动物门类,古生物学家就将这个事件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澄江生物群所代表的寒武纪大爆发,第一个是物种的爆发,另外一点就是动物器官的诞生,在寒武纪之前,我们几乎是看不见动物的眼睛、嘴巴、运动器官。但是到了寒武纪,5.18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动物的器官已经诞生。”欧伟权说。
 
在澄江化石地,昆明鱼化石的发现,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为“从鱼到人的演化”提供重要依据。
 
“因为我们人类是脊椎动物,而发现最早、最原始的脊椎动物就是昆明鱼,也正是因为昆明鱼进化出了脊椎,它才能依靠脊椎进化出附着在脊椎周边的肌群以及它长出四肢,然后可以登上陆地,直立起来奔跑行走,才能进化出今天的人类,所以说人最早的祖先是脊椎动物昆明鱼。”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馆员策展人朱志说。
 
近些年,科学家们在澄江化石地上获得大量研究成果,破解了达尔文“寒武纪大爆发如何缔造谱系树”“人类远祖的躯体构型及更多基础器官在何时、由何种低等动物创造并传渊而来”的世纪谜题。
 
作为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圣地,澄江化石地是讲述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窗口,是探索人从哪里来的重要资源,是展示生命共同体的天然载体。
 
“因为澄江化石很小,只有几厘米那么大,不直观,我们为了把它更好地展示给观众,运用了ct扫描、全息投影以及互动感应,运用大量数字化原创性地制作了非常高清的寒武纪古生物的动画的效果,让它‘复活’过来,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它当时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以及身体结构,可以让大家在博物馆参观就仿佛置身在一个寒武纪的世界里面。”朱志说。
 
为集中展示澄江化石的科研和保护利用成果,投资6.66亿元开工建设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该馆包括主馆、科研中心、研学中心、专家楼、文化创意中心等,采用VR、AR、OLED 柔性屏幕等现代光电技术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诠释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
 
自2020年8月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开馆以来,截至目前参观人数已达120余万人次,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相关报道:国际博物馆日 | 云南主会场系列活动在澄江启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喜获国家级殊荣
 
(化石网整理)据玉溪文化旅游工作:5月18日上午,云南省“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美丽的抚仙湖畔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举办。本次活动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玉溪市人民政府主办,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澄江市人民政府、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承办。
 
122家博物馆约210场活动 展示博物馆的力量
 
据悉,本届活动以“博物馆的力量”为主题,从云南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实际出发,以全省各地博物馆为载体,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讲好历史故事,弘扬优秀文化,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有力促进云南文旅深度融合,让云南文物博物馆事业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博物馆日期间,云南省共有122家博物馆(纪念馆、文物管理所)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约210个,其中,有革命纪念类、民族文化类、自然生态类展览69个。另外,还有专题讲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比如,云南省博物馆举办“云博讲解员和儿童”文博“云”分享会,昆明市云南陆军讲武堂博物馆举办以“昆明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博物馆讲解员大赛,玉溪市博物馆举办“与象同行—野生亚洲象与它的‘象往’之旅”展览,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将为人民群众献上一个又一个赏心悦目的文化盛宴。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在活动现场介绍,目前云南省有省级备案的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已达到181家,博物馆、纪念馆数量在全国的排位,已从2016年的第19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13位。“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的结果,也凝聚着全省博物馆同仁的汗水和心血。”杨德聪表示。
 
云南省庆祝建党百年“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十佳讲解员”获奖名单公布
 
活动现场,公布了云南省博物馆等三个单位的展览获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的情况,并宣布云南省庆祝建党百年“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十佳讲解员”获奖名单,为获奖单位及个人授牌、颁发证书。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现场还通报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基本陈列荣获了被誉为中国博物馆界“奥斯卡奖”的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这是云南省15年后再次获此殊荣,体现了云南陈列展览的水平已经迈入了全国先进行列,不仅表明我省博物馆在数量上大幅提升,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场地;也表明了云南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陈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围绕‘博物馆的力量’这一主题,把生命起源和演化、生物多样性、生命共同体等博物馆特色展示出来,让大众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探索更美好的未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博物馆馆长陈泰敏介绍,在做好展览展示的同时,希望在数字化、文化创意创新和青少年科普研学方面释放博物馆的力量。
 
活动当天,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正式启动研学旅游项目,项目设置了多项体验课程,带领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5.18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的生物,到野外亲自体验化石采集,在实验室里学习修复化石,通过研学实践,传递博物馆的力量。
 
相关报道:高科技成就大展览,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发现文旅融合的新潜力
 
(化石网整理)据云南网(记者 谭馨语 张顺鋆):5月15日,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汇报会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武汉举行,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成功入选,这是十五年来,云南再次获此殊荣。当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启动研学教育项目,展现在科普研学、文化创意及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博物馆力量。
 
200余个多媒体视频、100余个多媒体数字展项,看见5.18亿年前的寒武纪
 
本年度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旨在突出和强调博物馆在人类历史和文化进程中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作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此次位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充分证明其科研价值的内涵、呈现形式的创新赋能及在推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立体诠释了本届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澄江化石地“保存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化石,展示了非凡的、保存精美的生命演化记录”。澄江化石地博物馆建立在亚洲唯一一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化石产地之上,基于此,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讲述了宏大的地球生命的演化故事。以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为叙事线,依托澄江化石地这一展示生命共同体和生物多样性的天然载体,讲述自然历史、追溯人类起源的宝库。
 
为深入浅出地向观众展现澄江化石地的科研价值、深入自然科学的科普教育,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在众多的古生物学家和艺术家的帮助之下,原创制作200余个多媒体视频并以数字媒体形式呈现,让古生物“动起来”“活过来”。化石MicroCT扫描、化石感应互动、昆明鱼全息投影、寒武纪数字水族箱AR增强显示互动游戏等100多个种类各异的多媒体数字展项,真实地还原古生物及其生态环境,让观众在化石与标本之外,互动沉浸式学习和体验,彰显博物馆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的力量。
 
5.18亿年前的寒武纪很远,但5·18国际博物馆日却很近。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馆长陈泰敏表示,希望观众能够从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的展览中,学习和认识地球生命的起源、进化以及地球生物多样性,对人与自然共同体有更深刻的领悟,回顾过去、认识今天、探索未来,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研学游文旅深度融合 将“澄江化石地”打造为国际知名学术品牌
 
在举行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研学教育项目启动仪式后,第一期研学班二十余名学员已走入户外科考基地,在专业科研教师团队的带领下,踏上他们的研学之旅。化石采集、化石修复、以古生物为灵感进行文创产品制作……5堂生动充实的科学实践课,让参与研学的学生探寻生命大爆发的奥秘、拓展知识面、体验不同的自然及人文环境。
 
依托抚仙湖的自然景观与澄江化石地的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着力探索以“研学游”为呈现形式的文旅深度融合项目。以游助学、以学促游,整合寒武纪小镇、抚仙湖等澄江县周边人文及自然旅游资源,将澄江化石地这一开展生命之旅研学感悟和展示生物多样性的科教殿堂,发展打造为“游学兼优”的研学游基地。
 
据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公共服务组工作人员瞿小银介绍,此次正式启动的研学教育项目为该博物馆自主创新推出,博物馆所建设的研学馆配备有专业科研教育设备及器具、设有可容纳百余人的报告厅,能够为参与研学的师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及服务。
 
除研学活动之外,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也正在拓展同各大高校的科研教学合作,倾力将“澄江化石地”打造为国际知名学术品牌。据悉,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已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以上的奖项,50多篇论文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
 
目前,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作为云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文物与博物馆相关专业的合作实践基地,为各大高校硕士、博士的古生物研究提供专业实践平台与科研实践机会。参与此次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张朝君告诉记者,研二、研三期间将会常驻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参与实习,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将来的研究及工作打牢基础。
 
陈泰敏介绍,除古生物研究外,人文历史、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的交叉交流与研究,将成为未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的研究发展重点,并以此吸引世界各地的研究团队以博物馆这一科研基地为中心,进行学术合作与交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