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快来昆明市博物馆探秘“侏罗纪世界”

发布时间:2022-07-28 作者:
来源:
分享:






快来昆明市博物馆探秘“侏罗纪世界”

(化石网整理)据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林霄 图据受访者提供):这个暑假,电影《侏罗纪世界3》在全球掀起恐龙热潮,激发出人们对恐龙的无限遐想。如果你想了解恐龙的秘密,不妨到昆明市博物馆看新展,破解古生物的秘密。
 
7月27日,昆明市博物馆新展“滇池沧桑——藏在石头里的昆明”第二、三部分正式与观众见面。继5月18日开展的展览第一部分“自然万象识昆明”后,第二部分“化石中的生命密码”、第三部分“寻根溯源 叩问未来”经过精心布展也揭开神秘面纱。昆明的地理、气候、生物、地质、矿产等自然万象为什么如此特别?这些自然风貌与亿万年来的地质运动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新展览里找到答案。
 
小壳化石首次展出
 
化石是地质历史中残破的记忆碎片,给后人留下一丝存在过的印记。在漫长的地球史和生命史中,昆明地区有独具特色的三个小片段——晋宁梅树村小壳动物群、晋宁夕阳恐龙和恐龙足迹、呈贡龙潭山“昆明人”,它们让人体会到生命顽强探索的不易。
 
据昆明市博物馆公共服务部工作人员介绍,尽管这是在原有的恐龙展厅提升改造后重新推出的展览,但新增了一些展品,例如晋宁梅树村小壳动物群化石就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距今5.4亿年前后,元古宙和显生宙之交,地球上出现了大量具有骨骼的动物,它们形成的化石被称作“小壳化石”,平均长度1-2毫米,涉及软体动物、腕足动物、腔肠动物、分类不明动物等众多生物门类。“小壳动物群”表明动物开始具有建造骨骼的能力,起防御作用的骨骼意味着捕食者与猎物在身体结构上开始进化“军备竞赛”,促进了以复杂食物链为核心的现代生态系统的建立,是“寒武纪大爆发”的序幕。“小壳动物群”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寒武纪早期地层中,晋宁梅树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地之一。展览展出的小壳化石标本和小壳动物放大模型,为观众还原小壳动物的生活场景。
 
恐龙化石人气爆棚
 
对于喜欢侏罗纪系列影视作品的朋友而言,恐龙印记和恐龙时代板块精彩不容错过,开展当天也吸引了众多青少年观众。无论是尚未修理的恐龙化石、可以触摸的双嵴龙头骨模型,还是双嵴龙和云南龙搏斗场景的复原、《神秘的足迹》视频,都让观众流连忘返。
 
昆明地区晋宁和安宁的恐龙,与滇中楚雄和玉溪的恐龙属同一地质时期,种类相近,是中国地质年代最早的恐龙。1987年,工作人员在晋宁夕阳乡木杵榔村的青龙山发现了两具恐龙,一具为近完整的双嵴龙,另一具为云南龙。双嵴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食肉恐龙,长约5.5米,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顶一对高高隆起的嵴突,之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有双嵴龙的发现,晋宁的双嵴龙与其相比有明显区别而被命名为“中国双嵴龙”。而云南龙1942年最早发现在元谋,是一种四足行走的食草恐龙,长约7米。双嵴龙和云南龙搏斗起来有多惊心动魄?展厅里有个场景复原,可去围观。
 
昆明人原来长这样
 
什么是“人”?习惯性两腿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还是拥有语言和文化,或者出现某个“关键”特征?我们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定义,来诠释我们这个物种。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地区的古人类以呈贡龙潭山的发现为代表。龙潭山是呈贡的一个直径300余米的馒头型小山丘,由二叠纪灰岩组成,山上洞穴发育。1973年起,在龙潭山陆续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人类顶骨化石、打制石器、人类牙齿化石、人类颅骨和下颌骨化石,这些出土文物为研究滇池区域古人类的演化和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次展览展出了昆明人的相关化石、石器等,以及其他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反映昆明地区环境和对人影响的展品,那些昆明人头骨、下颌、顶骨,让我们看到昆明人的模样。
 
这个暑假,可以去逛昆明市博物馆,跟随古生物学先驱们的脚步,探求地质地层的秘密,寻访夕阳乡恐龙化石,了解龙潭山古人类化石,研读这本由化石组成的大地之书。(原标题:昆明市博物馆展览上新,快来探秘“侏罗纪世界”)
 
相关报道:暑期来昆明市博物馆探秘 感受石头里的昆明
 
(化石网整理)据昆明信息港(记者 昝娟娟):7月27日,“滇池沧桑——藏在石头里的昆明”开展仪式暨“暑期古生物探秘”活动在昆明市博物馆举办。该展览所有板块均全部开展,并正式向社会开放。展览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从亿万年前开始,追寻生命的原点,在地层中发现生命的迹象,去晋宁夕阳乡探访恐龙,去呈贡龙潭山看看古人类以此串联起我们昆明的故事。
 
沧海桑田,地质变迁
 
“滇池沧桑——藏在石头里的昆明”展览由“自然万象识昆明”、“化石中的生命密码”以及“寻根溯源扣向未来”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从昆明的自然资源、地质变迁以及远古时代等方面讲述了昆明的由来和历史文明的形成。展览通过展出生物化石、动物足迹以及场景复原等形式,生动的展示了亿万年来生物的演变和进化,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再到细胞功能分化、组织和器官的产生,生命史像有了生命一样,从萌芽期走到了生长期。
 
新开展的“化石中的生命密码”部分展出较为完整的双脊龙头骨、恐龙足迹等化石展品,在展览开始的地方还设置了发现恐龙化石现场的复原场景,场景中有两只恐龙骨架,一只为云南龙,另一只为双脊龙,双脊龙与云南龙身体相互垂直于一处被考古发现,考古人员猜测可能是双脊龙袭击云南龙时两败俱伤而形成的此景象。在“寻根溯源扣向未来”展区中,龙潭山古人类头骨化石为国家一级文物,为了观众能够更好地观察头骨,展台内放置头骨为复制品。展览内所有可见剪影均通过专家的科学指导制出,整个展览无论是装饰、展柜还是展板都能方便前来参观的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
 
十岁的恐龙知识爱好者凌若菲同学说到:“以前在西安也一个专门展恐龙地方,也见过恐龙化石,但是它跟这里不太一样,昆明市博物馆这次的展览中恐龙的部分有一些模型,也展出一些细节部分,比如恐龙头骨之类的,还有老师在讲解,非常有意思。”
 
暑期引导青少年主动探索生命起源
 
昆明市博物馆为让公众、特别是正处暑期的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认知这座城市的生态发展历程,直观感受这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助力孩子暑期生活,举办学生古生物探秘活动——“暑期古生物探秘”。展览地质剖面图、恐龙骨架模型以及场景复原等部分并未设置警戒线,并在展览入口设置多媒体屏幕播放科普片,让孩子从视、听、触觉全方面感受展览。昆明市博物馆馆长陈浩表示:“博物馆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科普知识、提升审美、浸润人心的精神家园,对于青少年来说,我们更加希望这里成为你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用一份“文化大餐”感染和影响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
 
活动现场,昆明市博物馆的解说员们也根据策展构思和展品给孩子们进行科普。展台旁,前来参加展览活动的刘俊熙小朋友的妈妈表示:“今天来参观这个展览,是因为现在正好是假期,学校也让学生多了解有关地质地震方面的知识,刚好看到了这个活动感觉很有意义的就来了,在学校大多数时候都是从书本获取知识,缺乏实感的东西,还是要带孩子来看一下真实的展品,用手去感受一下才会有更多真实的体验。”
 
博物馆通过展览引导广大青少年拥有主动探索的精神品质,让青少年们来到博物馆,感受优美的环境和参观展览,不仅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家乡是什么地质地层特点、有什么古生物,更多的是能主动思考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和他们内部的联结,不仅是展陈展示,而且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以石知史,回观文明,化石是地质历史中残破的记忆碎片,给后生留下一丝存在过的印记。在漫长的地球史和生命史中,新开的第二、三部分展览通过展示昆明地区有独具特色的三个小片段——晋宁梅树村小壳动物群、晋宁夕阳恐龙和恐龙足迹、呈贡龙潭山“昆明人”,让观展人们体会生命顽强探索的不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