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解说员郑秀敏——宣传好“贵州龙”这张靓丽名片

发布时间:2022-08-10 作者:
来源:
分享: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桂松 摄

(化石网整理)据黔西南日报(记者 肖雄 通讯员 袁华):“古生物是非常神奇的,学得越多,想要了解的知识就更多,就越想深挖研究,我想宣传好‘贵州龙’这张靓丽名片,让更多人知道远古地球的秘密。”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解说员郑秀敏,旅游管理专业毕业,2015年从事旅游解说工作,2020年到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接触“贵州龙”化石,此后,对“贵州龙”的研究不能自拔。
 
感叹地质变迁,生命演化。1992年出生于兴义的郑秀敏说,有人说很多年前,兴义是一片海洋,但她始终不信,因为从记事开始,她所成长的土地上是延绵不绝的大山。
 
“直到认识了‘贵州龙’,了解了三叠纪后,才相信2.4亿年前,我所生活的土地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也生活着各种生物。”正因为如此,郑秀敏开始专研“贵州龙”知识,在解说中学习,在学习中解说。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位于兴义市乌沙镇,是国土资源部于2004年1月19日正式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总占地面积150亩,展出化石标本350余件,主要是以“贵州龙”为首的三叠纪时期海生爬行动物化石,2021年荣获“贵州省十佳科普基地”“贵州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
 
化石形成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而在化石体内还保留其他动物骨骼的化石更是极为罕见,郑秀敏向记者介绍了全球唯一一块腹部保留有其他物种骨骼的化石标本,“这块化石是从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原位馆发掘后迁移到此展出,体长5.2米,体型与今天的金枪鱼相似,属于卵胎生动物,用肺呼吸,是目前为止产出层位最低、修理最精细、保存最完好的一条鱼龙化石,经馆内2位化石修复师长达13个月时间修复完成后才展现在我们眼前。”
 
据介绍,作为我州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两个场馆分别展示了远古时期地质地貌形成特点、场景还原人和化石挖掘出土剖面全貌,通过宏观和微观的视角、细致的布展物品、全息式投影设备,展示了化石的形成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当时地球环境的特点,让参观者在每个过程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历史的更迭和变化。
 
7月30日,由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主办的“探寻化石之旅”主题活动在博物馆开展,兴义市红星路小学60余名学生通过“神奇的贵州龙”专题讲座、参观博物馆等,在游玩中学习知识,收获快乐。
 
而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在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是常事。
 
“博物馆是学习知识和传播文化的地方,为了让孩子能进一步了解古生物化石的种类、骨骼情况,引导孩子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动手参与,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紧跟州里‘文旅兴州、文旅兴市、教育立州’的‘十四五’规划部署,积极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郑秀敏说。
 
据郑秀敏介绍,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馆内现开设了化石修复体验、化石模型制作、“贵州龙”拓印、化石残片采集4个项目,“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游玩和参观中有所收获。“博物馆每年接待省内外学生参观人员均达万余人,已成为兴义市科普教育、学术交流、旅游观光及丰富文化生活的新平台,也对培养广大民众崇尚科学、传承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更好地做好“贵州龙”讲解员,适应新时代的文物讲解工作?郑秀敏表示,“贵州龙”作为兴义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蕴藏了地球与环境的奥秘,要在做好文化保护的前提下,让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依靠兴义旅游做好研学宣传。
 
“下一步,将完善博物馆基础设施,研发研学课程,丰富博物馆互动项目,吸引小朋友前来参观体验。同时,将定期举办活动,做好科普文化普及、文化传承工作,积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让‘贵州龙’走出国门,普及大众。”郑秀敏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