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将于近期正式开馆 可以看珍稀恐龙化石

发布时间:2022-08-19 作者:
来源:
分享: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将于近期正式开馆 可以看珍稀恐龙化石

(化石网整理)据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白洋 实习记者 黄雪松 图片 黄雪松 白洋):作为省内第一所城市与高校共建的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已进入布展冲刺阶段,将于近期正式开馆,届时,大家就可以到博物馆看珍稀的恐龙化石了。
 
“媒体探馆日”活动中,小锦来到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前,映入眼帘的是6个巨大的不规则“山峰岩石”,远看像是连绵的山脉,气势磅礴。“该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融合了蜀山、蜀道、蜀水等四川本土元素。”相关负责人介绍。主馆建筑由六个山峰岩石造型的单体组成,以此致敬蜀山。六个单体之间通过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连接,蜿蜒盘旋极具蜀道意境。在室外环境中穿插的弯曲水流与倒影水池,尽显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小锦在现场了解到,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总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博物馆展厅面积共17005平方米,共设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六大主题展厅。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设有环幕影院、4D影院、泥石流沙盘投影系统、矿产世界流水屏互动系统、场景投影系统等数字化视觉呈现技术。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建设项目如今已进入布展冲刺阶段,开启了开馆倒计时。”成都理工大学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筹建组常务副组长、教授欧阳辉介绍说,自然博物馆就建设在校园旁边,而且未设围墙,完全向市民开放。在展品上,也是亮点纷呈,在文化上完全反映了四川的特点,“我们力争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
 
市校共建 
 
高校博物馆“变身”公共博物馆
 
据介绍,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项目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策划、筹备、建设,是成都市一处新的文化地标,也是四川省、成都市的重点工程。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从2017年11月公开征集设计方案,到2022年6月14日通过竣工验收,再到现在筹备开馆,只有不到5年时间,但它和成都市民的缘分远不止这短短的5年。
 
“那时候来参观的人很多,排着长队。”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筹建组副组长、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长黄明介绍道,早在1980、1990年代,它就以高校博物馆的身份一直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
 
“现在我们看到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是在原来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基础上改扩建来的。”黄明说。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秋,是一所以地学标本为主的自然博物馆。这次改扩建不但扩大了建筑规模、补充了现代生物类展品,而且完成了由高校博物馆向公共博物馆的华丽转身。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拥有古生物、岩石、矿物、矿产、宝玉石和观赏石等6万余件标本。这其中有绝大部分是来自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原有的藏品,其他的则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从社会面征集购买而来。相比之前以地学标本为主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而言,增加的藏品主要是在现代生物标本。
 
“相对来说,高校博物馆起初都是围绕教学科研建设的,教学之余兼顾一些公共服务,因此大学博物馆的学科专业性比较强。”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校共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博物馆),既发挥了理工大学在学术研究和藏品收藏上的长处,又融合了成都文化旅游的原动力。”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就是市校共建博物馆的一种有益尝试与探索。高校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后,加上高校自身资源优势,如专业水准高、学生志愿者多,如此可以形成良性的发展,让已有的藏品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该负责人说。
 
新的城市地标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走进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普通市民可以与亿万年前的世界霸主彼此“对话”、从千年前的陨石上探索宇宙奥秘、从生物皮肤化石上的肌理感受地球的脉动,自然博物馆不仅能丰富知识,也能让更多人触摸地球的脉搏、探寻生命的奥秘。“我们要把在大学里的科学研究成果用科普的形式,向广大市民进行普及,让他们了解地球、爱上地球、保护地球。”博物馆负责人告诉小锦。
 
黄明表示,让更多的青少年和市民能够走进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通过各式各样的化石标本学习到有关自然的知识,探索自然的奥秘,这是属于博物馆人的一种骄傲。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成填补了四川省内综合类自然博物馆的空白,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充满趣味性、探索性、实践性与观赏性的公共文化空间。
 
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建成后,将形成一座新的城市文化地标,成都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成都夯实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添砖加瓦。同时,也将更好助力成都理工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基础。(原标题:可以看恐龙化石的成都自然博物馆快要开馆啦)
 
相关报道:成都自然博物馆将亮相 馆藏30多具恐龙骨架标本
 
(化石网整理)据华西都市报:成都有一条成华大道很有名气。如今,这条大道将迎来它的地标建筑——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作为省市重点工程、省内第一座城市与高校共建的博物馆、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成都自然博物馆里究竟藏有哪些“奥秘”?
 
“如今已进入布展冲刺阶段,已开启开馆倒计时。”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自然博物馆校筹建组常务副组长欧阳辉介绍,博物馆就建在校园旁,未设围墙,完全向市民开放。
 
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融合蜀山蜀道蜀水等四川元素
 
记者了解到,该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融合了蜀山、蜀道、蜀水等四川本土元素,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美国PCPA事务所合作完成。
 
主馆建筑由六个山峰岩石造型的单体组成,以此致敬蜀山;六个单体之间通过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连接,蜿蜒盘旋极具蜀道意境;在室外环境中穿插的弯曲水流与倒影水池,尽显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该博物馆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其中展区面积共17005平方米,围绕“认识地球家园,探索自然奥秘”主题,设有“地质环境”“矿产资源”“龙行川渝”“恐龙揭秘”“生命探源”“缤纷生命”等6个常设展厅和2个临时展厅,以及学术报告厅、4D影院、环幕影院、研学中心等配套展教设施。
 
“这所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从2017年11月公开征集设计方案起,到如今即将开馆,建设耗时4年多。”据该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成都自然博物馆建成后,将形成一座新的城市文化地标,同时也将更好助力成都理工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馆藏“合川马门溪龙”亚洲完整恐龙化石中的最大者
 
走进博物馆,记者看到,该博物馆藏品丰富,目前拥有矿物、岩石、矿产、宝玉石、古生物以及动植物标本等6万余件,其中世界级、国宝级的精品、珍品较多,如馆藏30多具珍贵的恐龙骨架标本,在数量和种类上均居中国各大学自然博物馆之首。
 
在位于二楼的“龙行川渝”展厅,陈列着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该具恐龙骨架发现于1957年,复原全长24米,真化石含量达80%以上,是迄今为止亚洲完整恐龙化石中的最大者,由“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亲自研究定名,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名。
 
值得一提的是,该博物馆还对四川地形地貌有着详细的展示,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四川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四川易发的地质灾害类型……立体模型、彩色图解、沙盘,以及多媒体展项等,为市民提供了认识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最佳去处。
 
相关报道:成都自然博物馆即将亮相,有啥新奇先睹为快
 
(化石网整理)据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成华大道一旁,成都理工大学西侧,在太阳照射下,一座白色的建筑似岩石又似雪山——这就是即将开馆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建设项目如今已进入布展冲刺阶段,开启了开馆倒计时。”成都理工大学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筹建组常务副组长、教授欧阳辉表示。这也意味着,亚洲完整恐龙化石中的最大者——合川马门溪龙,将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有什么新亮点?日前,川观新闻记者作为第一批观众之一在“媒体探馆日”活动中率先探馆,带你提前打探。
 
将自然界的故事,从书本上搬到了眼前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秋,是一所以地学标本为主的自然博物馆。此次改扩建,不但扩大了建筑规模、补充了现代生物类展品,而且完成了由高校博物馆向公共博物馆的华丽转身。这也是四川省第一所城市与高校共建的博物馆。
 
“川渝分家后,省内一直缺乏多学科、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后,将填补这一空白。”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分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其中展区面积共17005平方米。走入博物馆大厅,一抬头,就会与几只俯冲的“翼龙”打个照面,提醒你,即将踏入一个奇幻世界。
 
围绕“认识地球家园,探索自然奥秘”的主题,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设有“地质环境”“矿产资源”“龙行川渝”“恐龙揭秘”“生命探源”“缤纷生命”等6个常设展厅和2个临时展厅,以及学术报告厅、4D影院、环幕影院、研学中心等配套展教设施。
 
川观新闻记者看到,与之前相比,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特别设置了“缤纷生命”展厅。走进展厅,仿佛置身于真正的大自然中:密密匝匝的“树枝”间,小熊猫在快乐地嬉戏;“水草”密布的“湿地”里,青头潜鸭在仔细地觅食……
 
这些珍贵的活体标本,与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一起,将自然界的故事,从书本上搬到了眼前。
 
博物馆里的“老朋友”合川马门溪龙也有一些新变化——根据新的化石发现,研究人员为合川马门溪龙增加了尾椎数目,长度从之前的22米增加到现在的24米。同时,合川马门溪龙化石还换了姿态:重新调整了长颈的角度,竖起了它的肩胛骨。
 
藏品6万多件,恐龙骨架标本就有30多具
 
目前,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拥有矿物、岩石、矿产、宝玉石、古生物,以及动植物等标本6万余件,其中世界级、国宝级的精品、珍品较多,单是恐龙骨架标本,馆藏就有30多具。围绕着庞大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在“龙行川渝”展厅中,还依照时间顺序分别展示四川盆地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的恐龙动物群。
 
川观新闻记者了解到,除了发现于1957年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馆内还有两件“镇馆之宝”——“大竹重庆鱼”,是一件距今1.5亿年前的鱼化石,全长34厘米,宽15厘米,头、胸、尾、鳍、鳞等均完美保存。它的体形立体,体态丰满,栩栩如生,其完整程度堪称中国鱼化石之最;“隆昌铁陨石”,重约158.5公斤,是我国既有文字记载又有实物保存极其稀罕的“天外来客”,它于明朝年间陨落到隆昌县城西北郊,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被人掘出当作“神物”供奉,是四川已知最大、保存时间最长的铁陨石。
 
除此之外,该博物馆还对四川地形地貌有着详细的展示。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四川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四川易发的地质灾害类型……通过立体模型、彩色图解、沙盘,以及多媒体展项等,让参观者们更加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神奇。
 
据了解,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就建设在校园旁边,而且未设有围墙,完全向市民开放。欧阳辉表示,将力争将其建设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