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重庆自然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2-12-11 作者:
来源:
分享: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重庆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始创于 1930 年, 2015 年新馆建成并开放。新馆为重庆市十大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之一,占地 144 000 平方米,主馆建筑面积 30 842 平方米;老馆为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 20 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5 056 平方米。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09 年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重庆自然博物馆外观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1930 3 月,卢作孚先生在重庆北碚利用一座古庙创办了峡区博物馆,同年 10 月更名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开发宝藏,富裕民生”为目的,在鼎盛时期,设有理化、地质、生物、农林 4 个研究所,附设博物馆、图书馆、学校等,同时管理着西山坪农场、北碚气象测候所、三峡染织厂等,曾取得了綦江松藻煤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等重大发现成果,抗战时期又因接纳包括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内的一批重要学术机关安置工作,被誉为“挽救中国科学的诺亚方舟”。

1943 年,中国西部科学院与内迁至此的 10 余家著名学术机关发起组建中国西部博物馆,该馆下设地理、工矿、地质、生物、农林、医药卫生 6 个分馆,是抗战时期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博物馆,同时也是由中国人自己组建的第一家融汇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及其众多分支学科的自然科学博物馆。

1950 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将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改组为西南人民科学馆。 1953 年,又将其并入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博物馆之前身),更名为西南博物院自然馆,馆本部迁至渝中区枇杷山,北碚的老馆作为陈列馆使用至今。 1981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重庆市博物馆增挂“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牌子。 1991 年该馆恢复独立建制, 1998 年更为现名。

2006 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重新建设重庆自然博物馆。 2008 年,博物馆新馆工程被列为重庆市“十一五”社会文化设施重点项目, 2010 年列入重庆市十大公益设施项目,并排在首位。

2015 11 月,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 3 年半时间已累计接待观众 780 余万人次。

2016 年,新馆二期工程“自然博览园”项目写入《重庆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 2018 年和 2019 年连续 2 年列入重庆市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名单。

博物馆的使命是:收藏和保护具有科学价值的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地质矿产、岩石、土壤等自然标本以及生物基因资源;担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职责;开展科学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宣传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博物馆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为大众提供多层次的服务。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博物馆新馆展览以地球·生物·人类为主题,设置地球厅、进化厅、恐龙厅、动物厅、环境厅、重庆厅 6 个常设展厅,主要展示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以及重庆的壮丽山川等,重点揭示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基本陈列

1 )地球厅。以新地球观为指导,将地球视为活力系统,以全新视觉揭示地球科学研究进展。展品以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为主,重点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运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地质发展史,同时还介绍了“上天”“下海”“入地”等科学前沿内容。



地球奥秘(地球厅)
 
2 )进化厅。荟萃大量精美的古生物化石,从功能形态角度揭示古生物对多样性环境的适应变化,同时突出生物进化阶段,以演化的重要节点为线索,串联起一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演化大戏,展示了生物演化的瑰丽画卷,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生命激流(进化厅)

 
3 )恐龙厅。以四川盆地出土的各类恐龙及同时代的动植物化石为主,适当引入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恐龙骨架模型,重现“恐龙盛世”的辉煌。全厅陈列有 50 余具骨架和 600 余件恐龙骨骼、牙齿、蛋及蛋巢、脚印化石标本,规模之大,令人震撼。



恐龙世界(恐龙厅)
 
4 )动物厅。以美国慈善家肯尼斯·贝林捐赠的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标本为主要展品,充分展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全球背景下突出野生动物的区域特色。



动物星球(动物厅)

 
5 )环境厅。以高科技的 SOS (地球科学球面展示系统)为核心展项,结合实物标本,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引导观众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家园(环境厅)
 
6 )重庆厅。以“变迁——自然文化发展”为主题,展示重庆独特的自然风貌、自然资源和自然发展史,讲述重庆人、山、水相依的故事,是了解重庆的窗口之一。



山水都市(重庆厅)
 
2. 特展

1 )盛世辉煌——侏罗纪恐龙化石展。为博物馆独立策划设计的对外展览项目,将恐龙置于生物进化的宏大背景中展现其盛衰经历,曾多次赴国内外各大城市巡回展出。

展览以各种恐龙骨架标本为中心展品,辅以展示恐龙头骨、牙齿、蛋、脚印,以及与恐龙同时代的动植物化石,以“恐龙之前的生物演化”“恐龙及其生活的世界”“恐龙灭绝探秘”“恐龙之后的生物界”四大板块依次展开,充分揭示古生物化石发现、发掘、采集和研究的相关内容。

展览在宣传恐龙发现成果的同时,关注化石背后的故事,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还原恐龙生活的世界,以激发观众对地质古生物学的兴趣,引导人们从恐龙的盛衰经历中去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大地精华——矿物晶体精品展。为博物馆自主策划的展览项目之一。曾在中国湿地博物馆等地展出。展品由 217 件矿物晶体组成,色彩斑驳,晶莹艳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其中不乏金刚石、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等宝石和一些大型的矿物晶洞。配套有“奇石珍宝”原创作品大赛,包括摄影、绘画、作文、诗歌等形式的比赛,以及鉴宝活动等。

3 )邮票上的恐龙展。共展出恐龙等古生物邮票 462 枚,邮票放大图样 92 套(张),以及赵闯创作的恐龙题材的油画 24 幅、雕塑 27 件,还有大量关于集邮知识的介绍。展览内容分别为恐龙与恐龙邮票、世界各地的恐龙邮票、“中国恐龙”邮票解读、邮票图说恐龙家族、恐龙科学艺术创作五大部 分,不仅对“中国恐龙”邮票进行了古生物学的专业解读,还借精美的邮票画面介绍了丰富的恐龙科普知识。

4 )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展览以“熊猫大事件—揭秘大熊猫—大熊猫演化—保护大熊猫”为线索,集合不同演化阶段的熊猫化石、现生大熊猫标本和古人类化石模型,追踪大熊猫的演化轨迹,复原大熊猫的族谱,讲述与人类同行 800 万年的故事,使参观者能够一览大熊猫神奇的前世与今生。该展览首次展示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古熊猫的科技成果,将 3D 打印的古熊猫骨架、头骨与熊猫化石同台展出,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化石藏品丰富,涵盖我国主要化石产地及其代表性生物群化石,以系统收藏四川盆地侏罗纪恐龙化石为主要特色,共有模式标本 33 件,包括上游永川龙、巨型永川龙、许氏禄丰龙、李氏蜀龙、釜溪自贡龙、天府峨眉龙、太白华阳龙、多棘沱江龙、江北重庆龙等珍贵的恐龙标本。

1. 上游永川龙

上游永川龙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 1976 年发现于永川上游水库大坝附近。化石标本为一具近于完整的骨架,至今仍是亚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骨架龙之一。它的发现,特别是其完美的头骨,曾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关注,峨眉电影厂曾为此拍摄了《永川龙》专题纪录片。



上游永川龙
 
2. 釜溪自贡龙

釜溪自贡龙长约 15 米,属于大型蜥脚类。分类命名有较大争议,有些 学者认为它应归于峨眉龙,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属于马门溪龙,还有学者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属。釜溪自贡龙是它最早的名字。



釜溪自贡龙
 
3. 多棘沱江龙

多棘沱江龙是一种个体较大的剑龙,体长 6 米,高 1.2 米。颅骨低矮狭窄,牙齿较小,背部高耸,四肢结实。背部有 2 排约 15 对三角形骨板,具有防御、伪装、散热的功能。臀部拥有尖刺,尾巴末端有 2 对尾刺。

4. 江北重庆龙(正模)

江北重庆龙是剑龙科中较小的恐龙,体长 3 4 米。头骨吻端高而窄,颌骨厚实,牙齿细小。背板大而厚,背部有成对排列的尖状骨板。



多棘沱江龙(左)江北重庆龙(右)
 

5. 大竹重庆鱼

大竹重庆鱼标本呈立体保存,个体较大,呈长纺锤形。头顶较宽,吻部圆钝,眼眶很小,口裂深而大。有鳃盖前骨,鳃条骨数目较少,第一条鳃盖骨呈三角形。尾鳍为半歪尾形,残留较长的鳞叶,尾鳍分叉深而大。鳞片较厚,重叠区较宽。

6. 宽缘板蛇颈龟

宽缘板蛇颈龟是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四川盆地常见的蛇颈龟类,其甲壳扁平,呈心形。椎板有 8 块,呈狭长的六角形,在椎板和肋板间靠近椎板部 分的面上有许多微斜的纵列条纹,椎盾较窄,肋盾较宽。内腹甲大,呈卵形,喉盾和间喉盾的后缘在一条直线上。股肛沟向前升起,中部与下剑缝相接。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博物馆是国土资源部授牌的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和国土资源部、科技部联合授牌的“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并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单位,创有“咏霓科学讲堂”“作孚文化讲坛”“暑假周周乐”等社会教育品牌,编有博物馆教材和相应的教育活动项目库,每年举办临时展览和教育活动 100 场次以上,年均观众量 200 余万。

1. 科普活动

按照“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积极延伸和开发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教育项目。

1 )暑假周周乐。以周为单位,共分 6 期,每期设定“小鸟总动员”“大自然的书签”“鹅卵石历险记”“小小地质家”“疯狂动物城”“我的家乡”等不同主题,以引导参观展览为起点,请青少年学习制作科普手册,强化青少年的手作能力。

2 )环球自然日。与美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合作,每年组织青少年学生围绕年度主题开展项目研究,并以展览、表演、绘画、故事播讲等形式进行比赛,从 2013 年起已经连续举办 7 届,包括承办 2014 年、 2017 年两届全球总决赛,在重庆当地学校乃至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中有很大的影响。

3 )恐龙沙画表演。与教育机构合作,结合博物馆展陈特点,以白垩纪小禽龙的冒险故事为线索,推出沙画互动演出——《小禽龙探险记》,并指导青少年学习沙画制作,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在故事和体验中领会科学知识。

2. 科普书籍

编辑出版有《四川恐龙》、《恐龙大观》(丛书,共 4 册)、《巫山猿人遗 址》、《峡江寻梦——长江三峡远古人类之谜》、《长江都督最后的熊猫》等科普图书以及《重庆自然博物馆青少年科学课程教材》(含幼儿、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各 1 套)等教材。

3. 文创产品

博物馆是全国首批文化文物单位与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采取与社会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产品开发经营,形成了图书、文具、玩具、装饰品、生活用品等六大产品系列,共 1 000 余种,年均销售额达 1 000 万元以上。其中,“恐龙系列”产品获得“重庆市首届文博创意产品展示会”十大文博创意产品奖,《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来信》明信片获人气奖。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