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河源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2-12-13 作者:
来源:
分享: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河源市博物馆是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国家二级馆,河源市文化广电旅 游体育局直属单位、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滨江 大道龟峰公园内,设立于 1993 年 5 月,于 1994 年正式对外开放。现管理 “两馆一塔一公园”,即河源市博物馆新馆、河源恐龙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 恐龙蛋馆)、龟峰公园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龟峰塔。2015年被授牌为 “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其中,河源恐龙博物馆于 2010 年 11 月建成对外开放,2013 年与中科 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共建,挂牌“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 该馆占地面积 3 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8 300 平方米,展览面积 2 800 平方 米,以恐龙为主题,分恐龙产房、恐龙足迹、恐龙故乡3个展厅及多媒体3D 影视厅,主要展出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证书的 18 000多枚各种恐龙蛋、10 多具恐龙骨骼及众多恐龙足迹模型,体现了河源市作为“中华恐龙之乡”丰 富的恐龙化石资源。馆内建设有“与远古恐龙合影”等互动项目和“史前部 落”恐龙主题儿童乐园。

河源市博物馆新馆于 2016 年 12 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其占地面积 4 452平方米,建筑面积 7 090平方米,是集历史展览、文博交流、文化普及 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博物馆。该馆展厅面积2 200余平方米,分“河源历史 文化”和“河源客家民俗”2 个主题展览,展现了河源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 代的5 000多年时光,生动地描绘了河源客家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精 神生活画卷。

位于龟峰公园内龟峰山上的龟峰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 南宋绍兴二年,是“河源八景”之首,有“东江第一塔”的美誉,也是广东省内 仅有的绝对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砖塔。此外,龟峰公园内还建有长 338 米、高 4米多、总跨度 800米的大型“恐龙梦幻世界”雕塑墙,以及高 9米的 恐龙主体雕塑和10组钢铁恐龙创意雕塑。



博物馆外观
 

两馆一塔 一公园
 

“梦幻恐龙 世界”雕塑墙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河源市博物馆的前身是1982年12月21日成立的河源县博物馆,1988 年2月河源撤县建市时,河源县博物馆改为河源市源城区博物馆,1993年5 月正式改名为河源市博物馆,于 1994 年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展陈恐龙蛋 等古生物化石以及河源市本地出土的历史民俗类文物。

2008 年 8 月 8 日,加挂在河源市博物馆下的河源恐龙博物馆奠基,总 投资7 000多万元,并于2010年11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与中科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共建,挂牌“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 河源市博物馆新馆总投资8 000万元,于2013年12月31日奠基,2016 年 12 月 28 日对外开放。目前,河源市博物馆管理河源市博物馆新馆、河 源恐龙博物馆、龟峰公园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龟峰塔,管理面积近 60 000平方米。

河源市博物馆作为河源市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景点和城市名片,是展 示河源恐龙文化和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常年接待国内外重要 嘉宾学者和考察团队,吸引了国内外尤其是港澳台、珠三角大量游客前来 参观,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香港国际交流中心“学在中 华”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是科普宣传、化石研究、文 化展示的重要场所,年入馆量达30多万人次。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河源市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藏品主要在河源恐龙博物馆展出,以恐龙 地质遗迹化石为主。其中,馆藏恐龙蛋18 000多枚,馆藏数量居世界之最, 2004 年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这些恐龙蛋化石种类丰富,形状有长 条形、棱柱形、椭圆形、扁形、圆形等,规格 1.5—23 厘米不等,极具科研价值。馆藏有 9具窃蛋龙类黄氏河源龙化石骨架、1件霸王龙类牙齿化石、1 具大型蜥脚类恐龙椎体化石骨架、1具蜥脚类恐龙肋骨化石骨架、1具蜥脚 类恐龙肱骨化石骨架、1具鸟脚类恐龙趾骨化石骨架、1具完整的鹦鹉嘴龙 化石骨架。其中黄氏河源龙是在南方发现的窃蛋龙类化石的新属新种,是 研究鸟类起源的重要佐证。此外,馆藏有众多的恐龙足迹模型,展示了河 源作为“中华恐龙之乡”三位一体的独特恐龙化石资源。

河源恐龙博物馆还藏有南雄龟头骨及龟板、菊石、新生代哺乳类动物 牙齿、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化石种类丰富,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 化石,是研究地球演变和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的宝贵资源。

1. 博物馆大厅

该厅展出1具长20米、高8米的大型蜥脚类恐龙骨架,3具翼龙及活动 声效仿真霸王龙等 10具恐龙模型,辅以恐龙主题雕塑墙、“与远古恐龙合 影”照相机等。

2. 恐龙产房厅

该厅主要展出馆藏恐龙蛋。其中,恐龙蛋化石堆场展区,集中展示了 1 万多枚河源市出土的恐龙蛋化石;独立展柜展出了晶体恐龙蛋、圆形恐 龙蛋、伤齿龙恐龙蛋等馆藏恐龙蛋化石精品,并展出一批距今 2亿年的海 底无脊椎软体动物菊石化石。展板介绍了地球和生物的演变、恐龙蛋出土 和发掘情况等科普知识。另设置有爬行动物的演化等模拟场景。



恐龙产房厅
 
3. 恐龙足迹厅

该厅主要展出河源恐龙足迹化石拓模、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代表性恐龙 足迹拓模、虫迹化石等,以图文展板的形式介绍恐龙足迹科普知识。



恐龙足迹厅
 
4. 恐龙故乡厅

该厅主要展出河源市本地出土的霸王龙牙齿、黄氏河源龙骨骼、大型 蜥脚类恐龙椎体、蜥脚类恐龙肋骨、鸟脚类恐龙趾骨、鹦鹉嘴龙骨骼,南雄 龟头骨及龟板,辽西地区出土的三叶虫、藻类、鱼类、爬行类、龟鳖类、哺乳 类、无脊椎软体螺类,以及河源市上莞镇碧寿洞出土的一批距今10万年的 新生代哺乳类动物牙齿,包括大熊猫、亚洲象、剑齿象、水陆犀牛、水牛及其他小型哺乳类动物牙齿等化石。展厅配以相关的图文展板介绍和模拟 场景。



恐龙故乡厅
 
5.“史前部落”恐龙主题儿童乐园

该主题乐园建设有历险白垩纪(动感平台)、魔幻化石沙池、AR 重返 侏罗纪、奇妙恐龙涂鸦、史前生命画卷、恐龙猎食窗户、疯狂恐龙投掷和达 尔文实验室等子项目,利用数字技术,虚实结合、寓教于乐地打造深受青少 年喜爱的恐龙主题科普教育场所。



“史前部落” 恐 龙 主 题 儿 童 乐园


四、重点展品介绍


河源市博物馆下辖的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恐龙蛋化石18 000多枚,恐 龙骨骼化石15具,其他古生物化石1 500多件,包括许多特色藏品,如晶体 恐龙蛋、黄氏河源龙骨骼(正模标本)、霸王龙牙齿、蜥脚类恐龙椎体、菊石、 亚洲象牙齿等。

1. 晶体恐龙蛋

河源恐龙蛋化石最早发现于 1971 年。1996 年 3 月后大规模涌现,目 前馆藏恐龙蛋化石18 000多枚,为世界之最。这些恐龙蛋大多为圆形或扁 圆形,还有长条形、棱柱形,规格从直径 1.5厘米至 23厘米不等,尤其珍贵 的是晶体恐龙蛋化石,内含萤矿物质,晶莹剔透。



晶体恐龙蛋 (左) 圆形恐龙蛋(右)
 
2. 黄氏河源龙骨骼

黄氏河源龙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 1997年 7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 研究所吕君昌博士通过多年的修复 和研究,于 2002 年 12 月在美国著名 杂志《脊椎动物古生物学》(JVP)上 发表的《记中国南方晚白垩世一新的 窃蛋龙》一文中,正式将河源地区出 土的 9具恐龙化石命名为“黄氏河源 龙”。黄氏河源龙为窃蛋龙科新属新 种,骨骼化石的时代为距今 6 600 万 年的白垩纪晚期,身长 2—3米,体重 约 100 千克,头颅骨缺乏牙齿,口鼻 部短而高挺。它的手臂及手指很短, 拇指已经退化,善于捕猎蜥蜴、小型 哺乳动物。黄氏河源龙是一个既保 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又 具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新品种,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生物。它的 发现不但进一步提供了窃蛋龙类发现于内蒙古戈壁滩之外的首次确凿证 据,而且还为窃蛋龙的鸟类地位提供了标本证据。



黄氏河源 龙骨骼
 
3. 霸王龙类牙齿

霸王龙类牙齿化石发现于 2007 年。现保存的牙齿长约 7.6 厘米。牙 齿齿尖、齿根及大部分边缘锯齿均缺失。牙齿保存部分稍弯曲,釉质非常 薄,釉质脱落后暴露出的牙齿部分显示出明显的纵向条纹。牙本质具有明 显的分层现象。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也是迄今已知最大的、已灭绝的陆生食肉动物。其 头骨笨重、粗大,有的长度 超过 1 米;体长可达 13 米, 体重可达 6 吨以上;牙齿锋 利具有锯齿,长度可达 18 厘米;颈部短粗,身躯结实, 后肢相对细长,前肢退化, 细弱,特小,仅存二指;两足 行走,以捕食植食性爬行动 物为生。霸王龙类牙齿化 石的发现,表明河源地区曾 经有过大型肉食恐龙活动, 为深入研究河源地区的古 生物状况,特别是对探究恐 龙的习性、种类繁衍行为和方式、演化情况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霸王龙类牙齿
 
4. 蜥脚类恐龙颈椎

蜥脚类恐龙颈椎化石发现于 2004 年 2 月。化石呈乳白色,长约 65厘米,宽约50厘米,是蜥脚类恐龙中的巨龙类颈椎化石。从脊椎骨的大 小推断,这只巨龙的体长为 17—18 米,体重达 20 —30 吨。蜥脚类恐龙是 所有陆生脊椎动物中最巨大的。其头部很小,颈部和尾部很长,四肢粗壮, 以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 主要生活于沼泽地带。它 们繁盛于侏罗纪,至白垩纪 中期灭绝。蜥脚类恐龙化 石的发现表明,白垩纪,河 源地区的气候十分适合恐 龙生活,有种类丰富的恐龙 在这里繁衍生息。



蜥脚类恐 龙颈椎
 
5. 菊石

菊石是距今约2亿年的三叠纪的一种生活在海底的无脊椎动物,其外 形酷似盛开的优雅菊花,旋转的内纹犹如小石磨。河源地区的菊石化石最早发现于1997年,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菊石化石143件,直径最大的有38 厘米,最小的只有指甲那么大。它们是地质年代最准确的实物依据之一。 由此可以推断,在恐龙出现前,河源是一片汪洋大海,浩瀚的海洋中孕育着 无数生命。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造山运动,河源地区渐渐脱海成陆,如 菊石一样的小生灵被“搁浅”,在沧海桑田的转变中成了精美的化石。

6. 亚洲象牙齿

2000年初夏,在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一个叫碧寿洞的溶洞里,考古专 家发现了20多种动物化石,绝大部分是古动物的牙齿化石,也有一些古动 物的枕骨、颚骨、腿骨等骨骼化石的碎片。其中可见大熊猫、豪猪、亚洲象 的身影,也能觅得早已灭绝的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牛和巨貘的踪迹。这在 东江流域属首次发现如此众多的哺乳动物化石。



菊石(上) 亚洲象牙齿(下)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作为河源市恐龙文化宣传展示的主要窗口,河源市博物馆充分利用馆 藏资源和平台,通过形式创新和品牌项目带动,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是举办“背着房子去旅行——贝类动物的世界”“南国恐龙故乡——河源 出土恐龙化石科普巡回展”等科普专题展览;二是举办“恐龙时代的空中霸 主——翼龙”“中国的恐龙蛋”等主题科普讲座;三是开展“小小考古学家” “我与恐龙有个约会”等科普教育项目;四是利用探索工坊,开设“五谷杂粮 恐龙画”等主题科普手工课堂等。

河源市博物馆还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的方式,开发“与远古恐龙合影 照相机”“APP自动导览系统”等互动项目;建设运营“史前部落”恐龙主题 儿童乐园等,多渠道地拓宽科普教育平台。

同时,积极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及“518 国际博物馆日”“3.6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宣传日”等活动,宣传推介河 源市恐龙文化资源。先后与央视、省级和市级电视台合作拍摄制作了《恐龙出世》《河源恐龙》《窃蛋谜案》《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岭南家园》 《东江行——恐龙博物馆篇》《东江行——源南恐龙遗址公园篇》《广东绿 谷·万绿河源之恐龙文化篇》等多个恐龙文化专题片,协助有关传媒公司拍 摄了与恐龙文化关联的《盗蛋奇途》《绿丝带》等微电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 河源恐龙化石资源保护、恐龙文化产业发展的广泛关注,极大地提高了河 源“中华恐龙之乡”的美誉度。

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恐龙化石学术论文十多 篇,还主编出版了《河源恐龙》《客家古邑恐龙之乡》等刊物。同时,与中国科学 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建“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与中国地质科 学院、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业务合作,设立科研教学基地,加大双 方在科学研究、人才教育、化石修理与科普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并启动了“河源 恐龙蛋种属研究”“河源恐龙化石地质遗迹专项调查与评价”等科研项目。

此外,博物馆还开发了恐龙文化衫、书签、邮册等一系列恐龙文创产品。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