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2-12-15 作者:
来源:
分享: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隶属于吉林大学,坐落于长春市 文化广场地质宫内,陈列面积2 000平方米,以藏品丰富、精品荟萃、特色鲜 明享誉中外,是我国乃至亚洲著名的地质博物馆。

博物馆自 1998 年面向公众开放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1999年,博物馆被中国科协授牌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年被中国科技 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授牌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2年博物馆被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 集体”称号;2002 年被授牌为“长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授牌 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博物馆被授牌为“首批国土资源科 普基地”;2018年被授牌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的综合实力已跻身我国高 校博物馆和吉林省博物馆的前列,在科研、科普、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长春市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的极佳场所,被人们 誉为“春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博物馆外观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历史悠久,始建于 1952 年,成立之初,博物馆位 于东北地质学院(今为吉林大学)的一间陈列室,是当时吉林省内唯一一家 地质陈列室。东北地质学院建院后,历代教师和学生都把自己在野外作业 时挖掘到的化石、岩石等标本,无偿捐献给博物馆,以丰富馆藏。经过历代 地质学家的努力,馆藏日渐丰富,珍贵化石越来越多。

1998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2010年地质博物馆 扩建改造,经过两年的修葺完善,对科普展区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从内容到 形式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新馆集教学、科研、科普、娱乐于 一体,缩短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突显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真 正起到了传播科学、弘扬科学、普及科学、倡导科学的作用。2018 年博物 馆创建了达尔文工作室,2019年博物馆增设达尔文厅,为古生物学的普及 增加了窗口和渠道。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博物馆设有:地球奥秘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厅,矿产资源厅,奇石、宝玉 石厅,恐龙厅,达尔文厅,教学、科研开放实验室和达尔文工作室。其中生 命起源与进化厅、恐龙厅、达尔文厅和达尔文工作室,均以古生物学为主要 内容。博物馆古生物化石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展品精美。

展区设计突破了传统的以标本及说明牌为主的展示方式,在陈列设计 中增加了多处景观模型及声、光、电等在内的多媒体展示手段。馆内设有 电子触摸屏,在陈列设计中还采用了大量手绘的油画生态复原图,配以精 炼、通俗易懂的科普性文字说明,如奥陶纪海洋生态景观复原图、热河生物 群彩绘图、哺乳动物彩绘图、大幅油画恐龙生态复原图等。

1. 生命起源与进化厅

生命起源与进化厅以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为主线,通过生物大爆发和大 灭绝事件展示生命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

(1)前言。地球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距今38亿年时地球上出现 了生命,生物界开始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化石是 保存在地层中各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和遗物。

(2)生命起源。原始地球 不断遭受彗星的轰击、陨石的 撞击及频繁的火山侵蚀等,地 表温度极高,如同一个具有多 能源的巨大反应炉。火山喷发 和陨石降落带来和产生了水并 构成生物体所需的有机物,为 生命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距今 35亿年时,地球上出 现了最古老的生命,但在距今 38 亿—5.42 亿年的长达 32 亿 多年的时间里,生命的演化极 其缓慢。海洋中仅有一种以 蓝藻(菌)等组成的种类单一、 简单低等的生物群落。



生命起源与 进化厅
 
(3)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距今5.42亿年也就是地质学家称为寒武 纪早期的时代,几乎所有的现生的和已经灭绝的海洋生物的祖先几乎“同 时”地“突然”出现在同一条进化的起跑线上,这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典型代表是产于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地区的澄 江生物群。澄江生物群生活在距今5.2亿年时,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原始的 现代生命记录。该动物群包括腔肠、蠕虫、软体、节肢、腕足等无脊椎动物 或脊椎动物,具有重大科学价值,被誉为“21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早期古生代无脊椎动物门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占据了当时的海洋世界。

(4)三叶虫化石。最早的节肢动物,它出现于距今 5.7 亿年的寒武 纪,灭绝于距今 2 亿年的二叠纪末。三叶虫壳体为卵圆形,纵分为三叶——中央的轴叶和两侧的肋叶,由此得名三叶虫。三叶虫贝壳从上到下 也可分为三部分:头部、胸部和尾部。三叶虫种类繁多,如蝙蝠虫、蝴蝶虫 等。蝙蝠虫因酷似蝙蝠而得名,而蝴蝶虫则因酷似蝴蝶而得名。

(5)奥陶纪海洋生物复原景观。奥陶纪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 多地方(包括中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淹没。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氧气使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 繁荣,这就是地史上著名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笔石常以炭质薄膜保存在岩石上,如同书写的痕迹,故名笔石。

角石、菊石属于头足类。从角石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头部有触手,这些 触手用于运动和捕捉食物。

腕足动物有两个大小不等、左右对称的壳,壳内有一对腕来捕捉食物, 因而称腕足动物,如石燕、贝壳等。而双壳类动物则由两个大小相等而左 右不对称的壳组成。

(6)植物登陆。植物登陆经历了水生—半水生—占领近水域的陆地 环境—占领远离水域的陆地环境,直到最后占领不同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包括山区生态环境。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演化过程,植物从距今 5.2 亿年到距今3.5亿年不断地演化,最终完成了占领陆地的旅程。随着植物 进一步地演化发展,蕨类植物进一步繁盛,裸子植物也逐步出现,在距今3 亿年时形成了地球历史上最繁盛的植被。

鳞木属于乔木类,其茎干高大粗壮。保存下来的鳞木化石均为茎干表 皮脱落后显示出的叶座。叶座呈菱形,其上有叶痕。轮叶是一种已灭绝的 芦木枝叶,其特点是叶轮与末级枝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展出的轮叶化石如 同4朵盛开的菊花,极为罕见。

(7)泥盆纪——鱼类时代。距今4.4亿—4.0亿年的志留纪—泥盆纪 鱼类达到了演化的鼎盛时期,因此该时期被称为鱼类时代。

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出现的第一条鱼是生活在距 5 亿多年的前寒武纪 早期的海口鱼。它发现于云南昆明市的海口镇抚仙湖。海口鱼非常顽强, 只有三四厘米的身躯,在危机四伏的海洋中,依靠坚韧的内骨骼、灵活的身 体生存下来。

(8)关岭生物群。主要分布于贵州关岭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国晚三叠 世(距今2亿年)地层中。以海百合和鱼龙类化石为主。

海百合是一种棘皮动物,壳体的骨板是由中胚层产生的内骨骼,不同 于其他无脊椎动物的外骨骼,在其骨板外面均有棘刺或突瘤。海百合的外 形如盛开的百合花。博物馆陈列的海百合化石产于贵州关岭晚三叠世地 层中,时代为距今2亿多年。

(9)热河生物群。1928 年,美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葛利普首先提出 热河生物群这一概念,其代表生物是在辽西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中发 现的叶肢介、狼鳍鱼及三尾拟蜉蝣。广义的热河生物群还包括鱼类、两栖 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及植物等。

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在辽西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世界上 最丰富的原始鸟类化石群。由于羽毛很难保存下来,过去没有发现长羽毛 的恐龙化石。目前,几乎所有的带羽毛的恐龙标本都发现在我国,我国为 鸟类起源于恐龙这个假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珍贵的化石证据。

(10)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花。一个多世纪以来,古生物学界一直存在 有关被子植物起源时间和地域问题的争论,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将此称为 “讨厌之谜”。中国古果科植物的发现成为打开这个曾经困扰达尔文的问 题的金钥匙。

1992 年,我国古植物学家孙革教授带领课题组在辽西首次发现了迄 今已知的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中华古果以及十字里海 果等,它们分别被誉为迄今发现的“第一朵花”“第二朵花”和“第三朵花”。 现在已经发现了“第五朵花”,这些发现对推动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研 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11)哺乳类动物。出现在距今 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是似哺乳爬行 动物的后代。早期的哺乳动物很小,生活在茂盛的热带森林中,在长达 1.35 亿年时间内十分原始。直到距今 0.65 亿年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 时,哺乳动物爆发式地发展起来,达到了生物界的全盛时期。

(12)山旺生物群。以“万卷书”闻名国内外的山旺生物群产于山东 省临朐县东部中新世早期(距今1 800万年)的硅藻土地层中。地层内保存 了各种精美的动植物化石,包括硅藻、孢粉、植物大化石、介形虫、昆虫、蜘 蛛、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被誉为“化石宝库”。

博物馆展有一组精美的两栖类动物化石——蝌蚪、变态蛙及成体蛙。 虽然它们的皮肤和软组织都很难形成化石,但这一系列精品化石却保存得十分完好,可让我们一睹两栖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生活周期。

(13)冰原动物群。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是公认的典型的冰原动物 群。根据在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的猛犸象和披毛犀尸体得知它们身上长 着0.3—0.5米的长毛,皮下脂肪很厚,猛犸象背上还有贮藏脂肪的“驼峰”, 这都是它们适应寒冷气候的表现。二者相较,披毛犀的适应性更广一些。 动物群中还有一些喜冷的种类,如蒙古野马,现见于我国准噶尔盆地及国 外蒙古等地;普氏羚羊产于甘肃北部、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荒原地带;驼 鹿现生于大兴安岭北部。此外,象赤鹿、原始牛等也都是喜冷动物。但它 们的适应范围较广,几乎遍及秦岭-淮河线以北。虽然它们生活的环境没 有东北冷,但比现代华北还是要冷的,同样是冰期的气候标志。

(14)人类时代。撒海尔人是最早的人类,距今大约700万年,生活在 非洲乍得,目前只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化石。但是它已经展现了人类的一个 重要特征,那就是能够直立行走。

人类的起源是脊椎动物演化历史中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人类的演化 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等阶段。其特征是脑容量逐渐增 大,颌缩短,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等。

2. 恐龙厅

恐龙厅有多件恐龙骨架、恐龙蛋、恐龙牙齿、恐龙脚印等化石。有东北地区最完整的嘉荫卡龙(母子龙)骨架化石、吉林省出土的第一具恐龙化石 骨架长春龙、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恐龙骨架(模型)禄丰龙。此外还展有 吉林、辽宁、河南和江西等多个省区出土的恐龙蛋化石,其中一窝产自河南 省西峡县白垩纪地层中的圆形蛋包括了 12 枚蛋化石;一窝产自江西省南 部白垩纪地层中的长形蛋包括了22枚蛋化石。恐龙厅展有大幅恐龙生态 复原手绘油画图板,再现了恐龙时代的生态环境。



恐龙厅
 
3. 达尔文厅

达尔文厅展有多具马、猫、狗、猴等哺乳动物骨骼及人类的骨骼模 型,并设置了创客空间,观众们可以在这里修复化石标本、检测矿物岩 石等。



达尔文厅
 
4. 达尔文工作室

达尔文工作室以展板形式介绍了古生物化石的基本知识,野外发掘化 石和室内修复化石所使用的工具等内容。工作室配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 和化石挖掘修复工具,让观众近距离观察触摸化石,体验化石的挖掘与修 复,为古生物科普提供了专业的平台,深受观众喜爱。



达尔文工作室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特色化石展品有澄江生物群化石、热河生物群化石、山旺生物 群化石、关岭生物群化石、恐龙骨架化石等。精品化石有蜻蜓、嘉荫卡龙、 长春龙、辽宁古果、中华古果、十字里海果及冰原动物群的东北野牛和披毛 犀等。

1. 嘉荫卡龙

博物馆于 1990 年在黑龙江省嘉荫县发掘的。大龙骨架高 6 米,长 11米,真骨含量达70% 左右,属珍贵文物。小 龙高约 2 米,长 5 米,真 骨含量达 40%,两具恐 龙 骨 架 合 称 为“ 母 子 龙”。黑龙江嘉荫卡龙 生活在距今 6 500 万年 的白垩纪末期,属鸟臀目鸟脚亚目鸭嘴龙科。



嘉荫卡龙
 
2. 娇小长春龙

是吉林省出土的首件恐龙骨架化石,它是博物馆专家以吉林省省会长 春命名的新属新种恐龙。骨架高55厘米,长95厘米,属珍贵文物。属鸟臀 目,是一种原始的小型鸟脚类恐龙,两足行走,体态轻盈,善于奔跑,以植物 为食。娇小长春龙的发现对于研究鸟脚类的演化、角龙类的起源,以及深 入了解松辽盆地白垩纪的古生态、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朝阳中国蜓



娇小长春龙
 
3. 朝阳中国蜓

由吉林大学张川波教授于1958年在野外作业时偶然发现。该化石形 成于距今1.4亿年时,化石形态完整,栩栩如生,其头部、胸部、尾部特别是 翅膀上的脉络极为清晰。

4. 辽宁古果、中华古果、十字里海果

展示了 1992 年我国古植物学家孙革 教授带领课题组在辽西首次发现的迄今已 知的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 果、中华古果以及十字里海果等,它们分别 被誉为迄今发现的“第一朵花”“第二朵花” 和“第三朵花”,对推动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 演化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辽宁古果



中华古果



十字里海果
 
5. 冰原动物群的东北野牛、披毛犀

更新世中期至晚期(距今 180 万—1 万年),东北、华北地区活跃着一 群性喜冷、食植性的冰原动物群的猛犸象、披毛犀、野牛等哺乳动物。东 北野牛以东北地区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披毛犀有两只扁平的角,可以用 来推开雪吃草,它亦有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中保持 温暖。



东北野牛、 披毛犀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博物馆注重发挥已有的特色和优势,始终把科普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及有特色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并取得 了显著成效。

(1)主题日科普活动。世界地球日、科技活动周等重大主题活动日, 博物馆都举办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现已推广的精品科普活动有“地球卫 士”“化石猎人”等,已成功举办十几期。“地球卫士”育人活动项目,在各中 小学校中及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2013 年本项目荣获全国高校博物 馆优秀育人项目二等奖,2016年荣获中国科协优秀活动项目。

(2)大型专题科普展览“澄江生物群化石展”“向雾霾宣战”“保护水资 源”“火山岩探索”“以身许国,叩开地球之门——纪念黄大年”。

(3)2018年,博物馆被教育部授牌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 以此为契机开发了达尔文工作室系列课程,开设达尔文厅,同时开发了“创 客空间”课程,由吉林大学研学专家授课,让中小学生有机会走进课堂,学 习专业知识。

(4)将博物馆办成流动博物馆。博物馆现已进入田野、乡村、山区,实 现了高校博物馆文化精准服务乡村,服务少数民族,让更多从来没有走出 家门的农村孩子感受大自然之美,感受民族大爱,以培养他们爱国、爱家 乡、爱学校、爱同学的高尚品德。

(5)博物馆承担省内大学生古生物专业实习课,新生入学教育,以及 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附件:

上一篇:

龙化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