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龙化石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2-12-15 作者:
来源:
分享: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龙化石博物馆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地调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 新中心)(简称“武汉地调中心”)通过广泛科技合作和不断创新发展建立起 来的集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为一体的特色展览馆,于2002年9月在湖北省 宜昌市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由湖北省宜昌市搬迁至武汉市,先后被授牌 为“全国青少年德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 以及“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首批)、“第一批甲级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 等。2001年5月被授牌为“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武汉地调中心原名为地质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1962 年成立于湖 南省长沙市,1966 年迁至湖北省宜昌市,1999 年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9年9月中心主体搬迁到湖北省武汉市,2009年11月更名为“中国地质 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2017年5月更名为“中 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武汉地调中 心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区域地质调查中心之一,为自然资源部专业地质 调查与科研机构中心,其地层古生物学、同位素地质学、花岗岩地质学等方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博物馆外观
 
博物馆位于武汉地调中心院内,交通便利,北临三环线,南邻金融港, 展览面积约1 000平方米。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博物馆的前身为地质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陈列馆,成立于1980年, 主要展出研究所用于科学研究的地质矿产标本。成立之初设有长江三峡 地质陈列室和南岭矿床陈列室2个专门陈列室,陈列室面积近400平方米。 长江三峡地质陈列室,采用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陈列 三峡地质剖面各时代的岩石和各门类的化石标本,展示了南华纪至古近纪 的地质历史、生物演化和矿产资源的标本;南岭矿床陈列室,重点反映著名 的南岭成矿带中以有色、稀有金属为特色的部分典型矿床的区域地质、矿 床特征的岩矿标本。陈列馆对研究古生物化石、岩石学、矿床学及华南地 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开展科普教育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2年9月,武汉地调中心在原陈列馆的基础上,依托50多年来所采 集、发掘和研究的世界上罕见的海生爬行动物群(关岭生物群、兴义生物 群、盘县-罗平生物群、南漳-远安生物群),以及作为全球地质时代对比标 志的宜昌黄花场金钉子剖面等研究成果所积累的科学研究标本,在湖北省 宜昌市建立了龙化石博物馆。博物馆总面积 1 200平方米,分为鱼龙世界 厅、地球演化历史厅、三峡地区地质灾害及治理厅、矿物岩石厅 5个展厅, 馆藏各种矿物、岩石和古生物化石标本达3 000多件。

2012年 7月,博物馆一部分随单位整体搬迁至武汉,经历代古生物学 专家的不断深入研究,馆内新增了一批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原有的展馆条 件已远不能满足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的需求。2018年7月,武汉地调 中心启动新馆建设项目,新馆展厅面积约1 000平方米,主要展示距今2.50 亿—2.20亿年的三叠纪期间,在华南海洋里生活的各种鱼龙、海龙、鳍龙、 湖北鳄等的珍稀化石,以及与之共生的海百合、鱼类和多门类无脊椎动物 的化石。

此外还展示有反映三峡地区地史演化和变迁的各个地质时代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古植物化石。 新馆以普及地学文化、传播地质和环境生态、提高大众对自然资源和 环境保护的认识为宗旨,通过图文、标本、模型、多媒体和视频等,从地球起 源与生命演化、海生爬行动物、岩石与矿物、侏罗纪公园、光辉岁月 5个板 块,描绘了地球生命 38亿年的演化历史长廊,探索距今 2亿年时的海洋生 物世界的奥秘,揭示常见岩石与矿物所蕴含的地球演化信息,告诉人们有 关龙化石的故事。“光辉岁月”板块记录了武汉地调中心的变迁史及不同阶 段的主要成果,以历史和地质文化的传承,激励新一代武汉地调人不忘初 心、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博物馆自开放以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生参观,世界各国 学者学术交流、领导访问,成为向公众传播和普及地学知识的重要窗口。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博物馆以与爬行动物密切相关的史前古生物化石为主题,重点展示华 南三叠纪海相地层中产出的保存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俗称“海恐龙”)化 石,绝大多数为国家一级保护古生物化石。另外,博物馆展示的无脊椎动 物和热河生物群化石也极为珍贵。

博物馆以地史时间和生命演化历程为轴,讲述地球和生命演化历程, 重点讲述三叠纪海恐龙和侏罗纪恐龙的故事。主题展厅分为序厅、地球起 源与生命演化厅、海生爬行动物厅、侏罗纪公园厅和矿物岩石厅。其中海 生爬行动物厅所展示的内容占据了整个博物馆的 80% 左右,为博物馆的 核心内容,也是博物馆最大的特色。海生爬行动物厅展出鱼龙类、湖北鳄 类、海龙类、鳍龙类、特殊海生爬行动物类和与之共生的其他海洋生物化石。

这些展览以种类繁多的珍稀标本、精美图片、仿真模型和景观复原为 主,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展现了海生爬行动物的奥秘和多样 性,再现了海生爬行动物的特征及演化历史,激发了公众对自然历史的兴 趣,增强了公众对自然历史的认识。整个展览引人入胜,精彩生动,寓教 于乐。



龙化石博物馆 主题墙
 
1. 序厅

主要介绍博物馆的主要展示内容,并以浮雕的形式展示博物馆主题标 志。序厅背景还原了海生爬行动物的生活面貌。

2. 地球起源与生命演化厅

利用图片、珍贵陨石标本和视频展示太阳系的组成和地球的形成过 程。通过地球模型形象地展示地球各圈层的结构和特征。通过图文并茂 的形式展示地球演化历史中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过程,让人们对地球上 的生命进行初步了解。另外,结合“金钉子”的故事,展示中国获得的11枚 “金钉子”情况,尤其是武汉地调中心研究团队取得的中/下奥陶统大坪阶 底界“金钉子”研究成果。在这之后,采用中生代之前各时代典型生物化石 标本、动物模型和生态复原图像,让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在爬行动物出现 之前,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过程。



动物群厅



岩石与矿物厅
 
3. 海生爬行动物厅

首先通过系列展板组成优雅的弧形展墙,介绍爬行动物的定义及海生 爬行动物在四足动物中的分类位置。紧接着进入该板块的主题内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鱼龙类。鱼龙类是一类高度水生适应特化的海生 爬行动物,一直从早三叠世演化至白垩纪晚期消失。三叠纪是鱼龙类起源 与繁盛的关键时期,华南三叠纪的鱼龙类化石最为丰富。该主题展厅不仅 展示了大量从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保存精美的鱼龙类化石,而且还展览了 盘江龙的骨架模型。另外,以展板的形式系统展示了鱼龙类的生态特征。

接着是与鱼龙类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的湖北鳄类。湖北鳄类是一类神 秘的海生爬行动物,仅出现在湖北省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中。海龙 类是三叠纪另一类主要海生爬行动物。该板块展示了个体大小不一的新 铺龙和安顺龙化石标本。



关岭生物群 三 叠 纪 海 生 爬 行动物厅
 
另一大板块展示了三叠纪形形色色的鳍龙类。除了中生代后期的蛇 颈龙,绝大部分鳍龙类主要生活在三叠纪。该板块展示了华南早三叠世至 晚三叠世的代表性鳍龙类,充分展示了鳍龙类的演化特征。

除了上述三叠纪四大海生爬行动物类型外,还展示有华南三叠纪地层 中一些较为特殊的海生爬行动物类型,比如滤齿龙和原龙类。

4. 恐龙世界

中生代的恐龙类是大家所熟知的史前动物。该主题展主要采用恐龙 类三维模型和展墙的形式,还原了中生代恐龙生活场景。恐龙模型包括霸 王龙、剑龙和马门溪龙。



侏罗纪公园


四、重点展品介绍


博物馆以武汉地调中心采集的古生物化石为依托,拥有数千件化石标 本,展品以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另外还展览了许多特色展品。 精品化石有完整的张家湾巢湖龙、盘江龙、萨斯特鱼龙、体内含有胚胎的黔 鱼龙、盘江龙和萨斯特鱼龙立体头骨、属种齐全的湖北鳄类、最早的幻龙、 完整的旋齿鲨等。

1. 张家湾巢湖龙

是南漳-远安动物群游泳能力最强的海生爬行动物,体长 1 米,头骨 略扁平,眼眶不规则,躯 干部分椎体横突发育,2 节荐椎,肱骨前缘发育, 肢杆略长,7 块硬骨化腕 骨,尾弯明显。张家湾巢 湖龙是南漳-远安动物 群中唯一的鱼龙类,证实 了南漳-远安动物群与 安徽巢湖龙动物群存在 紧密的联系。

2. 美丽盘江龙

是关岭生物群中到大型鱼龙。吻部粗壮,长约为头骨全长的65%,外 鼻孔由前上颌骨和上颌骨围成。泪骨和眶后骨非常发达。眼眶近椭圆形, 由泪骨、前额骨、后额骨、后眶骨和轭骨围成,直径为头骨全长的 16.9%。 颊部短,占头骨全长的 9.3%。牙齿锥状,单列,槽生。上颌骨牙齿排列不 及前上颌骨紧密,下颌的牙齿只分布于齿骨的前半部分。颈椎 6节,背椎 63 节,尾椎 129 节。荐前椎椎体双凹型,高约为长的 2 倍。肋骨单头型。 背部神经棘中等高度。锁骨细长,间锁骨“T”形,乌喙骨近端扇形,中部边 缘平直。肱骨近端直,向远端略扩展。桡骨大于尺骨。桡骨、桡侧腕骨和远端腕骨外边缘具凹槽。坐骨长大于宽,耻骨扇形,内缘具有窄、深且近封 闭的凹槽。前肢较后肢粗壮,前肢4指,后肢具3趾。指(趾)骨圆盘状。美 丽盘江龙是关岭生物群中最凶猛的动物,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可以比喻 为关岭生物群中的霸王龙。



美丽盘江龙
 
3. 梁氏萨斯特鱼龙

是关岭生物群中最大的鱼龙类,体长最长超 过 10 米。但是其头骨极小,仅为身体全长的 1/ 10。头骨宽而短,吻部由前上颌骨和上颌骨形 成。鼻骨和隅骨均向前延伸到达吻端。吻部不 发育牙齿。荐前椎86节,尾椎约110节。泪骨发 育数个营养孔。上颞骨超过顶骨。四肢的肢柱 和肢杆短而粗壮。梁氏萨斯特鱼龙营吸食性 捕食。



梁氏萨斯特 鱼龙
 
4. 周氏黔鱼龙

是关岭生物群中个体较小的鱼龙类,最长约 3 米,尾弯极度明显。博物馆展示的周氏黔鱼龙 为一雌性个体,体内含有 13 个保存完整的胚胎, 是鱼龙类胎生的直接证据。

5. 乌莎安顺龙

海龙类是贵州西南部主要的海生爬行 动物类型。安顺龙是海龙类中颈椎较长的 类型,属于 Askeptosauroidea 超科。乌莎安 顺龙是继在关岭生物群中发现的黄果树安 顺龙和短吻贫齿龙之外,在中三叠纪兴义动物群中首次发现的长颈型海龙类。博物馆展出的乌莎安顺龙极为完整, 化石保存形态独特,反映了该动物的埋藏学信息。



乌莎安顺龙
 
6. 南漳湖北鳄

湖北鳄类是一类神秘的海生爬行动物,只在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 群中出现,在地质历史中仿佛昙花一现。虽然鱼龙类属种多样,在中生代 海洋中广泛分布,但是作为其姊妹群的湖北鳄类多样性相对较差。南漳湖 北鳄是湖北鳄类的一个种,是南漳-远安动物群中最为常见的海生爬行动 物。南漳湖北鳄吻部细长, 不发育牙齿,颈椎 9 节,背椎 28 节,荐椎 2 节。躯干部分 的神经棘极高,顶部发育3层 骨板。南漳湖北鳄与现生的 布氏鲸和鹈鹕类似营兜网式 捕食。其背部骨骼究竟起到 什么功能,仍是一个谜。



短颈始湖北鳄
 
7. 卡洛董氏扇桨龙

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湖北鳄类。其头骨结构与现生的鸭嘴兽动物极为 相似,头骨极小,吻端呈叉状,两侧平行,吻端间隙中发育一孤立的骨板。 颈椎 10节,背椎 30节,荐椎 2节。躯干部分的神经棘远低于南漳湖北鳄。 背肋远端增宽,前一背肋叠伏在后一背肋之上。手掌和脚掌呈扇形。由于 该类动物的正模标本缺少了 头骨,所以根据手掌和脚掌 类似扇形桨命名为扇桨龙。 扇桨龙的捕食方式与鸭嘴兽 类似依靠嘴壳探测,在傍晚 觅食。该觅食方式的发现, 将爬行动物盲感应的捕食方 式提前到了早三叠世晚期 (距今约2.8亿年)。



卡洛董氏扇 桨龙
 
8. 奇特滤齿龙

是中三叠世罗平-盘县动物群中特有的海生爬行动物类型。全长约3 米。头骨极小,是身体全长 的 1/23。头骨颞区结构与鳍 龙类较为相似。吻端由弯曲 的前上颌骨和上颌骨形成,向 两侧延伸,形成一宽平的嘴 巴。侧生牙齿呈栅栏状或梳 状,每侧上颌和下颌分别有 175 枚和 190 枚纤细的牙齿, 齿骨远端呈针状,基部呈片 状。冠状突向后位移,靠近上下颌关节处。厚实的反关节突,其背缘发育 深凹槽。36 节荐前椎,2 节荐椎,47 节尾椎。宽扁的肩胛骨,前缘明显外 凸,后缘明显凹入。锁骨发育后侧突。宽扁的乌喙骨呈卵圆形,前中部发 育弯曲的脊突。坐骨前缘发育较深的凹槽。耻骨不发育闭孔。肱骨远大 于股骨,但是手小于脚。具 2 个腕骨和 2 个跗骨。最远端指节呈马蹄状。 奇特滤齿龙属于草食性海生爬行动物。



奇特滤齿龙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公共平台的作用,以立足服务、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重点,以发挥基地的科普教育功能为宗旨,积极宣传 和普及地学知识,为公众参观、学习提供场所。把推进重点人群的科普教 育宣传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点带面延伸辐射,扩大影响。

博物馆的科普活动分为以下四大类:

(1)以馆藏资源为依托,发挥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免费参观活动, 激励青少年学习地学知识的热情,使他们从小树立生态环保的理念,让博 物馆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

(2)发挥专业优势,以科普讲座的形式展示地质调查成果,建立科学 传播团队,广泛开展科学传播,不断打造科普品牌。

(3)开展地学科普课堂、科普征文、野外考察、知识问答等拓展式科普教育活动。

(4)馆校共建,推动教育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括开展科普进校园、开 放重点实验室、举办小小科普讲解员赛等活动。

此外,博物馆建立了专门网站。结合武汉地调中心重点工作和计划, 工程、项目实施所取得的重大地质成果,编著并出版了《鄱阳湖的前世今 生》等科普图书,制作了《地质灾害系列宣传片》《南漳-远安动物群》等科 普视频,在地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科普文章。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