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2-12-15 作者:
来源:
分享:
一、科普基地基本信息
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嘉荫县城西11千米处,黑龙江的南岸,总 面积为38.44平方千米。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坐落在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 园内,属地质遗迹类博物馆。中国最早有科学记录的恐龙化石发掘地嘉荫 县恐龙山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一龙乡”。1902 年,该化石由俄罗斯军官马 纳金发现,至今陈列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内。新中国成立以来, 嘉荫县恐龙山先后出土了 10余具恐龙化石骨架,这些化石的发掘不仅填 补了我国化石史上的空白,同时也激励我们更加热爱化石、热爱祖国、热爱 我们的地球母亲。

二、科普基地创建和发展简况
2001年12月10日,国土资源部批准以嘉荫县恐龙山为依托建立国家 地质公园,它是继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后,黑龙江第二个 获此殊荣的地质公园。2002 年 9 月 28 日,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如期举 行了揭碑开园仪式,这是地质公园的建设、管理、保护进入一个新时期的里 程碑。

博物馆坐落于地质公园内,建筑面积 4 650平方米。馆内设探索地球 宇宙、鸭嘴龙家族、白垩纪嘉荫恐龙、植物化石和 K-Pg 界线等几大展区。 近年来,博物馆先后被授牌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青少年儿童体验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 质博物馆嘉荫恐龙馆”“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科研基地”及“沈阳师范 大学古生物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博物馆与沈阳师范大学等合作开展的科 普活动入选“2017年度中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或新闻”。

三、科普活动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博物馆主展区展示了嘉荫特有的黑龙江满洲龙,属鸭嘴龙类,是博物 馆的镇馆之宝。鸭嘴龙类是恐龙家族中的一个庞大分支,繁盛于白垩纪中 晚期,是距今6 600万年时在地球上生存的最后一批恐龙。

中国最早经科学命名的恐龙化石发掘于嘉荫县恐龙山,然而其模式标 本并非收藏于中国。为了让参观者一睹它的风采,博物馆精心复原了它的 骨架模型。展厅一侧展示的正是中国第一龙的发掘场景,此事件揭开了华 夏大地恐龙研究的序幕。可以说恐龙从这里走向中国,中国的恐龙从这里 走向世界,被世人了解。


1. 鸭嘴龙家族展区 

在恐龙山挖掘出的代表化石是平头鸭嘴龙。展区内设有鸭嘴龙的专 题影像,向观众详细介绍了鸭嘴龙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其中一件被誉为 “母子二龙”的平头鸭嘴龙标本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一类植食类恐龙。 它那两条巨大的后腿与长长的尾巴构成一个类似于三脚架的结构,足以支 撑其笨重的躯体。它们前肢短小,自由地悬在身体上部,可以用来抓取树 上的枝叶。它那高昂的头上长着一张扁平的鸭子似的嘴,嘴里长着数百颗 小牙齿。这些牙齿呈棱柱形,牙根细长,一层层地镶嵌排列着。当上层牙 齿磨蚀殆尽时,下层的牙齿就长上来补充。因此,鸭嘴龙的牙齿有自我修 复和更新功能。这也许正是它们特别适应于白垩纪晚期的生态环境的 原因。


2. 白垩纪嘉荫恐龙展区 

嘉荫县盛产中生代最晚期及新生代最早期的植物化石(距今 8 600 万—5 600万年)。这些植物化石反映了嘉荫地区在恐龙灭绝前后的植物 界及环境的演变,为地质找矿、古气候及古环境研究等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3. 植物化石和 K-Pg 界线展区 

晚白垩世中晚期(距今 8 600 万—6 600 万年),嘉荫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总体上属于暖温带(类似现今湖北等地的低矮山区地带),河流、湖泊遍 布,植物繁盛,森林中出现了悬铃木、水杉、银杏等喜温植物,水面出现荷花 (莲)等水生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为当时生活在嘉荫地区的植食类恐龙(如 鸭嘴龙等)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使恐龙这些庞然大物在嘉荫地区得以繁盛。

经历了中-新生代之交(K-Pg 界线,距今 6 600 万年)全球性生物大灭 绝(恐龙等70%灭绝),至新生代最早期(古近纪早期的古新世,距今6 600 万—5 600万年),嘉荫地区总体上已属于温带或温带-暖温带的气候,植被 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虽然仍存在水杉、银杏等暖温带植物,但森林中已出现 椴树、桦树、榆树等现今北温带常见植物。当时,这些植物形成茂密的森 林,为在嘉荫地区形成大型煤层提供了丰富的造煤植物资源。

四、重点展品介绍
嘉荫是我国最早有科学记录的恐龙化石发掘地,曾是恐龙生活的乐 园。距今6 600万年时的嘉荫,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雨量充沛,密布的 河湖和沼泽镶嵌在低缓的丘陵之中。这里的恐龙种类繁多,有满洲龙、乌 拉嘎龙、黑龙、卡龙、阿穆尔龙、克伯龙以及霸王龙等。这里的植被以银杏 类、松柏类、蕨类以及被子植物为主,高大的水杉、银杏及蕨类等装点着茂 密的森林,葛赫叶、卡波叶、莲等被子植物为鸭嘴龙类恐龙的生活提供了丰 富的水生食物来源。


1. 大天鹅龙 

是俄罗斯昆都尔地区占绝对优势的恐龙分类群,其模式标本是一件保 存近完整的骨骼化石,是在俄罗斯发现的最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也是在 北美以外地区发现的最完整的赖氏龙化石。其头骨发育明显与其他赖氏 龙形态不同的头冠。


2. 暴龙类

在嘉荫县恐龙山发现了多颗暴龙类牙齿化石。馆藏的暴龙牙齿最长 可达18厘米,牙齿前后边缘都有小的锯齿,有利于撕咬猎物。


3. 驰龙 

一类中小体型的肉食性恐龙,体长最短为0.7米,最长可达6米。生存 于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末期。它们两足行走,可迅速奔跑。与其他肉食类 恐龙较相似,牙齿边缘发育有小锯齿。可能所有的驰龙类身体都披有羽 毛,有些类群还具有飞行的能力,但它们在白垩纪末期全部灭绝。


4. 董氏乌拉嘎龙

发现于嘉荫县乌拉嘎镇上白垩统渔亮子组中,属平头类鸭嘴龙。齿骨 纤细,侧面不发育营养孔;肱骨三角尖嵴向前弯转。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董 氏乌拉嘎龙是鸭嘴龙亚科恐龙中最原始的类群,与短冠龙和慈母龙共同构 成了鸭嘴龙亚科的一个基干支系。该支系可能起源于桑托期的亚洲,在中 坎潘期之前发生分异并通过白令陆桥向北美地区迁徙。


5. 鄂伦春黑龙

发现于嘉荫县乌拉嘎镇上白垩统渔亮子组中,属有头冠的赖氏龙亚 科,在乌拉嘎镇发现的上千块恐龙化石中超过 90% 的化石都归属于鄂伦 春黑龙。它与在俄罗斯发现的阿穆尔龙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生活在大约 6 700 万年前,体长可达 10 米,是鸭嘴龙类中最著名的恐龙。头上有一个 鸡冠般的头冠,中空,与鼻孔相通。据说头冠内有发达的嗅觉细胞,嗅觉很 灵敏。


6. 棘龙 

一类大型的肉食类恐龙,它的头骨特别细长,体长最长可达 15 米,体 重可达23吨。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打败霸王龙的就是棘龙。最新的研 究显示棘龙可能生活于水中,以巨鲨和古鳄等为食。在嘉荫发现了棘龙类 的牙齿化石。


7. 嘉荫卡龙 

发现于嘉荫龙骨山,生存时代为晚白垩世。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头骨 发育特别长的头冠,与北美的副栉龙较为相似。嘉荫卡龙由比利时皇家 自然科学研究所与吉林大学博物馆的古生物学者于 2000 年合作研究命 名。模式标本保存于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为一具近完整的化石骨架。


8. 甲龙

拉丁文意为“坚固的蜥蜴”。甲龙背后的硬甲实质为硬化皮肤,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甲龙类的主要特征在于其重装甲的身躯及巨型的尾巴棒 槌。它的尾巴非常脆弱,连接处只有5厘米宽。甲龙类不是当时的优势物 种,数量相对于角龙类、鸭嘴龙类少很多。嘉荫地区甲龙类的化石也非常 罕见。


9. 马氏克伯龙 

是一类无头冠的鸭嘴龙亚科恐龙,首见于俄罗斯布拉格维申斯克,化 石发现数量少。其骨骼特征与埃德蒙顿龙及栉龙较为相似。


10. 黑龙江满洲龙

为 1902 年俄罗斯军官马纳金首次报道的嘉荫县恐龙山恐龙化石。 1914 年,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弗维奇等在嘉荫县进一步采集。 1930年,由里亚宾宁命名为黑龙江满洲龙,这是最早在中国发现及命名的 恐龙,称为“中国第一龙”。


11. 那氏昆都尔龙

发现于黑龙江对岸距嘉荫约30千米的俄罗斯昆都尔,属鸭嘴龙亚科, 与克伯龙的亲缘关系较近。鸭嘴龙类主要分为两大类群:一类是头顶较 平、无头饰的鸭嘴龙亚科;另一类是有不同棘状头冠的赖氏龙亚科。那氏 昆都尔龙是在俄罗斯发现的唯一平头类鸭嘴龙,译名中的“那氏”誉名给该 化石发现者、俄罗斯远东矿产勘察所的那戈尼(V. A. Nagorny)教授。


12. 鲨齿龙

是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肉食类恐龙之一,体长可达13米,有相对较 短的前肢,较窄的吻部,巨大的头骨。它们的头巨大,最长可达1.95米,牙 齿锋利。生存于白垩纪中、晚期。馆藏为鲨齿龙牙化石。


13. 里氏阿穆尔龙 

其头颅骨有很多的独有特征,如正面或侧面呈“S”形的尺骨。其他已 知的赖氏龙亚科的头颅骨顶都有着空冠,2006 年,阿穆尔龙被重新研究, 分支系统学研究表明,它是赖氏龙亚科的原始类群,但比青岛龙及牙克煞 龙更进步。


14. K-Pg 界线

是距今约 6 600万年的白垩纪(Cretaceous,缩写为“K”)与古近纪(Pa⁃ leogene,缩写为“Pg”)地层之间的一条地质界线(也称K-T界线)。由于该界线以下(白垩纪末),地球上以恐龙、菊石等为代表的生物 75% 以上灭 绝;而界线之后迎来了新生代生物大复苏。因此,科学界认为 K-Pg 界线 时期地球上曾发生了重大的地质/生物事件。


15. 嘉荫莲

水生被子植物莲,又称“荷花”或“莲花”,是我国现今十大名花之一。 世界最早的莲化石产自美国及葡萄牙早白垩世阿尔布期,我国以往最早的 莲化石产自海南岛、黑龙江依兰及辽宁抚顺等始新世地层(距今约 5 000 万年)。由此,嘉荫莲的发现将我国莲化石记录至少提前了3 000万年。因 此,嘉荫莲可被誉为“中国第一莲”。

五、开展的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内容
为了展现嘉荫县作为“中国第一龙乡”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博物馆 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宣传教育。

(1)举办科普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利用 暑假与县一、二小学继续联合举办“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选拔表述能力 强、喜爱恐龙知识的小学生到博物馆实地讲解。

(2)先后组织恐龙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小龙人训练营等活 动。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圆满成功,极大地发挥了博物馆作为科 普基地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了群众对恐龙知识的求知欲望。

(3)博物馆与沈阳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联合在博物馆建立“沈阳师范 大学古生物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和“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 并举行授牌-揭牌仪式,此次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同时也提 升了博物馆在古生物领域的影响力。

(4)为达到宣传嘉荫、宣传博物馆的目的,协助中央电视台《发现之 旅》拍摄博物馆专题纪录片,充分展现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恐 龙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旅游环境。

(5)成功举办“中国恐龙发现 115周年纪念大会暨嘉荫首届化石保护 论坛”,进一步宣传了嘉荫恐龙“一早一晚”的科学特色和嘉荫晚白垩世生物群研究的重要意义,促进了对嘉荫化石的深入研究、保护和利用,推动了 嘉荫地学游、科普游等文化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此次活动吸引了中央电 视台、黑龙江卫视、伊春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媒体,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 多家网络媒体,以及《黑龙江日报》《伊春日报》等报刊媒体。

其间,提出了将原来比较宽泛的嘉荫“恐龙之乡”的叫法,重新定位为 具有特指和影响力的“中国第一龙乡”,经过与会的孙革、董枝明、徐星、王 原等中国著名古生物化石专家的集体研究决定,同意将嘉荫定位为“中国 第一龙乡”。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努力和积极争取,取 得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的认可并授牌为“中国第一龙乡”。



 汇编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概览》一书


 编辑:常君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