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贵州洞穴遗址见证史前人类穴居历史

发布时间:2024-03-19 作者:
欧东衢、杨欣
来源:
新华社
分享:

四下旷野,溪流涓涓,平地中一座山峰突起,山腰处一山洞赫然出现:南北通透、动静分离,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的盘县大洞古文化遗址,俨然大自然赠给古人类的一座“独栋别墅”。


贵州省博物馆新的基本陈列“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近日正式与观众见面。展览以贵州历史脉络为主线,全面展示贵州多元融合的历史文化,其中,史前人类的穴居历史带领观众打开的“时间之书”,见证数十万年前人类的生活智慧。


南北通透

老祖宗“选房”,都考虑些什么?


依山傍水,冬暖夏凉。贵州省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处在一个长条形盆坝西侧的山坡上,附近有充沛的水源。“古人类选择的洞穴干燥适宜居住,但在外部大多都有充足的水源,这和今天人们建宅选址要依山傍水的行为逻辑是相似的。”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兴龙说。


贵州普定穿洞旧石器文化遗址是一个南北对穿的石灰岩洞穴。贵州省博物馆自然资源部副主任蔡思夫告诉记者,目前发现的一些洞穴和普定穿洞文化遗址的洞穴类似,多是南北走向,“和现代人一样,古人类选择洞穴也要考虑坐北朝南、南北通透”。


在盘县大洞古文化遗址,如今依然还能看到洞口处点点黄白色的岩石印记。“据推测,古人类寻找的洞穴一般是在平面之上10到20米,为了辨别洞口,古人类会找一个容易记住的标识,例如一棵大树,或是独特的岩石颜色,就像我们现代人类的门牌。”蔡思夫说。


动静分离

走进古人类的“别墅”内部,“动静分离”在这些洞穴里已有雏形。


几乎每一个洞穴都有一个最舒适的区域,这个区域向阳背风,空间开阔,正是古人类的“卧室”。这些区域内古人类的遗物数量和类型比较丰富。“以普定穿洞文化遗址为例,靠近北洞口的遗物少,靠近南洞口遗物多,说明先民更喜欢在阳光充足的南面活动。”张兴龙说。


阳光充足的洞口区域,还有一个重要功能。一些洞穴遗址的洞口处发现了大量的石块,一块较大的石头在中间,周围散落着密密麻麻的小石块。“这是古人类的石器加工区域,选择洞口一是光线充足方便操作,二是离休息区域有一定的距离,降低石器加工对休息的影响。”蔡思夫说。


相比“卧室”的舒适保暖和“工作间”的光线充足,“厨房”的要求则相对低一些。张兴龙介绍,很多洞穴遗址洞口往里走,就能看到古人类烹饪留下的痕迹。“一方面是使用过火塘,这里的土质较黑,另一方面是出现了一些比较大的石块,周边散落着密集的动物骨骼。”张兴龙说,“灶台”和“案板”都能找到原型,这就是古人类的“厨房”。


功能分区、动静分离,在古人类的“独栋别墅”里已有体现。


居葬合一

许多古人类的洞穴既是居所、也是墓地,居葬合一。


在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内,出现了“屈肢葬”的墓葬形式,“逝者的肢体应该是伸直的,古人类将逝者肢体卷屈,蜷缩后下葬。据此推测,古人类认为死亡并不是离开世界,而是以婴儿的形式回到了母体。”蔡思夫说。


其次是陪葬概念的产生。张兴龙告诉记者,在很多遗址内,都发现有陪葬的石器和骨器,这一现象说明古人类对同伴和亲人的死亡已经有了最原始的哀思和寄托。“他们将器物与死者一起下葬,是希望逝去的亲人能够用上这些东西。这已经有了陪葬的概念。”张兴龙说。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洞穴遗址资源,目前共发现史前洞穴遗址500余处,涵盖了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发展阶段,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列。其中,盘县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等多处洞穴遗址被陆续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来源:新华社

作者:欧东衢、杨欣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