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梦回白垩纪,邂逅大恐龙,探访莱阳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5-20 作者:
杜晓丹、吕奇
来源:
齐鲁壹点
分享:
前不久,“莱阳发现恐龙蛋新蛋种”的新闻让“莱阳”和“恐龙”一起进入人们的视野。暑期即将来临,喜欢恐龙的孩子们该去哪儿玩?没错,当然是莱阳。莱阳有国家级地质公园——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的莱阳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堪称“恐龙之家”。那么,这家博物馆是如何建成的?里面都能看到什么?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莱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为您揭开“恐龙时代”的神秘面纱。

中国谭氏龙——

中国学者第一次在中国发现恐龙化石

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位于莱阳市吕格庄金岗口村,2016年对外开放,博物馆分上下两层八个展厅,展示了热河生物群、莱阳恐龙动物群、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等三个著名白垩纪化石生物群。


过去100年间,莱阳地区以恐龙为代表的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莱阳的恐龙大发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大发现(1920年—1930年),以谭锡畴发现、维曼研究的中国谭氏龙为代表;第二次大发现(1950年—1960年),以杨钟健等发现的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为代表;第三次大发现(2008年至今),汪筱林等学者在莱阳进行了新一轮大规模科学考察和发掘,发现包括杨氏莱阳龙在内的大量恐龙等脊椎动物和恐龙蛋化石,以及平原恐龙峡谷群。


↑ 第一届古脊椎动物学会野外考察。受访者供图


莱阳以其埋藏丰富的恐龙和恐龙蛋等化石,被地质专家称为名副其实的“白垩纪恐龙公园”。据博物馆讲解员王阳介绍,在距今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胶东半岛所在的古大陆位置分布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形成“莱阳盆地”,多水湿润的环境为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白垩纪时期是恐龙时代的顶峰时期,恐龙的种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6500万年前,恐龙及其他动植物大规模灭绝,恐龙时代自此结束。可以说,白垩纪是恐龙的最后纪元,而莱阳白垩系地层的化石记录再现了恐龙最后的繁盛岁月。


而恐龙最早科学发现的过程可谓漫长又曲折。1923年,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谭锡畴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主办的《地质汇报》期刊上首次报道了在莱阳天桥屯—将军顶一带采集到的恐龙骨骼化石,以及在北泊子、南务等地的莱阳组采集到的鱼类、昆虫和植物等化石,并对莱阳及山东中新生代盆地的地层和时代进行了较详细的对比讨论,将莱阳的地层单元划分出上部的王氏群、中部的青山群和下部的莱阳群,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在中国发现恐龙、昆虫和植物等化石。


1929年,瑞典古生物学家维曼研究了谭锡畴在莱阳采集的恐龙化石,并以谭锡畴先生的姓氏,将其命名为中国谭氏龙。


博物馆内展示了一具中国谭氏龙部分头骨的模型。“中国谭氏龙是一类生活在晚白垩世莱阳盆地的陆生植食性恐龙,属于鸭嘴龙超科。中国谭氏龙正型标本为一具不完整的骨架,包括头骨后半部分,和部分头后骨骼,现保存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化博物馆。”王阳说,中国谭氏龙对于中国恐龙科考意义非凡。202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人前往乌普萨拉大学对标本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制作了头骨模型,在2023年10月21日莱阳恐龙发现百年纪念大会上,将其赠送给了莱阳。


新中国第一龙——

出自莱阳为啥叫棘鼻青岛龙

博物馆的莱阳恐龙动物群展厅有三个恐龙岛,在第二个恐龙岛上展示的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


↑ 棘鼻青岛龙展岛。受访者供图


该棘鼻青岛的骨骼模型长7米左右,高5米左右,它的骨骼连接部位的钢架结构从骨头中央连接,骨头表面比较完整没有修复的痕迹。王阳介绍说,“新中国第一龙因其纪念意义和研究意义重大,现作为镇馆之宝陈列在中科院古动物馆内,中科院就给我们捐赠了这具模型。”


棘鼻青岛龙体重在6吨—7吨之间,但是它们的脑容量很小,只有200克—300克,就像一个苹果那么大,所以它们不善于奔跑,又没有攻击性,更适合生存在淡水湖泊区域。棘鼻青岛龙不管是它的颜色还是它的顶饰看起来都是非常呆萌的,可以说是属于温顺型的恐龙。


“棘鼻青岛龙是1951年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院士带领的科考队在莱阳金岗口发现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挖掘的第一具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王阳自豪地说,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头顶上多了个“角”,学术界称为棒状棘,棘鼻青岛龙是最著名的有顶饰的鸭嘴龙。


棘鼻青岛龙的棒状棘有什么用途呢?科学家们曾提出许多猜想,有的认为,头饰中空与鼻腔相连,可能是辅助呼吸、辅助发声或增强嗅觉的装置。还有些科学家认为头饰可能是在水中活动时用来清除附近树枝、水草等障碍物的工具。究竟是以上哪种用途或者另有他用,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棘鼻青岛龙是在莱阳发现的,可为什么冠以青岛的地名呢?


1950年,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的王麟祥和关广岳等带领学生在莱阳实习时,在金岗口和赵疃等地的上白垩统王氏群中发现了一些恐龙和恐龙蛋化石,时为山东大学副教授的周明镇首先研究并报道了这些恐龙和恐龙蛋,其中恐龙化石在杨钟健的帮助下鉴定为鸭嘴龙类,这也是我国学者最早发现的恐龙蛋化石。


莱阳恐龙的第二次大发现也由此开启。1951年杨钟健带领刘东生和王存义组成的科考队在莱阳进行了大规模的野外考察和发掘,此次考察历时三个月,共采集了53箱化石。当时山东大学的旧址位于青岛,在此期间杨钟健奔波于莱阳和青岛之间,之后几年的研究工作也放在了青岛,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也为了纪念周明镇的首发之功,所以将其命名为棘鼻青岛龙。


杨钟健详细研究了此次发现的恐龙化石后,在1958年撰写出版了中国古生物志《山东莱阳恐龙化石》一书,全面系统地报道了这批标本中的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初步展现了莱阳晚白垩世鸭嘴龙动物群的基本面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恐龙研究的重要著作。其中,棘鼻青岛龙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具恐龙化石。此外,还研究命名了第二种谭氏龙——金刚口谭氏龙,以及兽脚类的似甘氏四川龙和破碎金刚口龙,其他可能属于剑龙类和蜥脚类的恐龙骨骼化石等。同时,还记述了发现于陡山青山群的角龙类中国鹦鹉嘴龙,以及翼龙的骨骼化石,这也是我国首次报道的翼龙化石。


莱阳古生物科考拉开了中国古生物研究的序幕,1984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在莱阳成立,代表着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杨氏莱阳龙——

恐龙妈妈和她的孩子

杨氏莱阳龙在莱阳恐龙动物群展厅第一个恐龙岛展出,“杨氏”取自于对莱阳古生物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杨钟健先生的姓氏。


↑ 杨氏莱阳龙展岛。受访者供图


“这里展出了两具杨氏莱阳龙的骨架,身长分别为7.6米和3.8米,代表一个成年个体和一个幼年晚期个体,展示了杨氏莱阳龙妈妈正带着她的孩子外出觅食的场景。”王阳介绍说,杨氏莱阳龙头顶平直,嘴巴扁而平,形似鸭子的嘴巴,是一种鸭嘴龙科的恐龙。


“鸭嘴龙具有复杂的齿列和强大的咀嚼系统,是典型的植食恐龙,以坚硬的裸子植物及蕨类植物为食,每天可以吃掉上吨的食物,巨大的进食量使他们的牙齿磨损程度特别高,和我们人类不一样,鸭嘴龙科恐龙的牙齿数量特别多,可以多达上千颗,并且是可以终生不断替换生长的。”王阳指着展柜里展示的杨氏莱阳龙的牙齿介绍道,与旁边展柜的肉食性恐龙似甘氏四川龙牙齿比较,植食性恐龙牙齿小、数量多,肉食性恐龙牙齿不仅大,边缘还有锯齿状凸起,方便撕裂一些肉类。


杨氏莱阳龙是在第三次莱阳恐龙大发现中被挖掘出来的。


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汪筱林带领的莱阳科考队进行了新一轮大规模考察,这也意味着莱阳恐龙第三次大发现拉开了序幕,他们连续十多年在莱阳开展地层古生物的野外考察、发掘、研究和保护等工作。


↑ 汪筱林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2010年,科考队对棘鼻青岛龙出土的地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重新厘定了棘鼻青岛龙发现的准确地点和层位。出于对“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发现遗址的保护和科普推广,莱阳市政府建设了青岛龙遗址馆,对这一地点进行原址保护。此外,科考队在距这一地点以东约1千米处发现了8个连续的化石富集层,发掘出了大量鸭嘴龙以及一些龟鳖类、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科考队随后对化石富集层进行了原址保护,莱阳市政府建设了2号遗址馆。


“组成这两具骨架的化石均产自2号遗址馆,是由汪筱林带领的科考队发掘、修理并装架完成的。2017年杨钟健先生诞辰120周年时对它进行了命名,以纪念杨钟健先生对莱阳古生物化石发现和研究的重要贡献。”王阳介绍说,杨氏莱阳龙是莱阳鸭嘴龙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莱阳鸭嘴龙动物群组成。


汪筱林带领的科考队,对莱阳恐龙蛋、恐龙化石等古生物化石和地层进行考察,发现大量恐龙蛋、恐龙化石及莱阳平原恐龙峡谷群,确认了莱阳恐龙化石富集层和埋藏规律,莱阳市成为世界罕见的恐龙和恐龙蛋富集共生保存的地方。为莱阳恐龙第三次大发现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它标志着莱阳的恐龙等古生物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南峡谷。受访者供图


打造世界恐龙主题

终极文旅目的地

一个世纪以来,以谭锡畴、杨钟健、汪筱林等为代表的三代地质古生物学家,在莱阳进行了长期的野外考察、发掘和研究,发现了大量以恐龙为主的古生物化石,截至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已在莱阳勘测出数十个化石出露点,发掘、采集了恐龙化石5大类9属12种,恐龙蛋化石5科6属13种,昆虫化石72属300多种。本次新蛋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莱阳恐龙蛋种属,也为进一步研究白垩纪时期的物种进化提供了更为翔实的依据,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莱阳这一极其重要的恐龙化石地点,汪筱林带领科考队自2008年以来积极推动并协助莱阳市政府申请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从国家层面进行有效的保护。2010年莱阳被授予“中国恐龙之乡”称号,“山东莱阳金岗口恐龙遗迹省级地质公园”也正式授牌成立;2011年,原国土资源部批复设立了“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科普基地”也在莱阳挂牌;2014年,莱阳恐龙化石地点被国土资源部认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2018年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获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恐龙化石“活”起来,放大其科普价值和教育价值?莱阳探索出研学旅行新路径。


↑ 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内,小朋友被恐龙化石深深吸引住。吕奇 摄


“研学游很火爆,2023年入园游客数量激增,比往年增长了一倍,研学人数达到2.2万人次,预计今年还会继续增长。”王阳表示,今年1月至3月,地质公园已接待了30个研学团队,达到2000余人次。截至目前,预约“六一”“端午”和暑假等假期研学活动的孩子达到500多人。


“为了把我们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好、发展好、传承好、创新好,我们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加入数字文旅的元素,谋划建设白垩盛世数字文旅创新产业新城项目,在我们这个古生物博物馆北边增设新的博物馆。另外,我们的一号遗址馆和二号遗址馆有非常惊喜的创意,会打造一个坑道式场景,可以实现专家在下边挖掘,游客在上边参观游览。”王阳说。


据了解,白垩盛世数字文旅创新产业新城项目计划总投资108亿元,以顶尖的数字技术活化莱阳地质古生物资源,打造世界恐龙主题终极文旅目的地、恐龙主题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策源地、恐龙主题数字文旅产业生态创新示范地、中国地质科普研学引领地。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杜晓丹、吕奇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