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这个博物馆有“最强大脑”

发布时间:2024-08-26 作者:
曾玉梅
来源:
北极阁瞭望
分享:


每年暑假,南京的各大博物馆都会推出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这一波暑期研学的热潮中可谓独树一帜,从“恐龙探秘营”“化石研学营”,到前往浙江建德进行“神秘原始人”化石探秘,去长白山“寻野趣、探天池秘境”……这些研学活动一经推出,就被瞬间抢光。



作为一家集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在学界有着颇高的地位。以往大众对它的印象多为“高冷”“神秘”,可是近几年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不仅广受青少年的欢迎,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追捧,那么这座以学术性、专业性著称的博物馆,究竟是用什么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又凭借什么征服了观众呢?


是龙还是鸟的镇馆之宝

走进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随处可见形态各异、颜色绚丽的化石标本。在地球46亿年的演化历史,生命之河流淌了38亿年,曾经发生五次大灭绝事件。如何寻找亿万年前那些消失生命的痕迹,化石就隐藏着我们想要的答案,它见证了地球的演变过程。


最吸引人的有三个重要的标志性化石,第一个是寒武纪海洋世界中的“霸主”——奇虾;第二个是植物的一个代表——义马银杏;第三个是“镇馆之宝”——中华龙鸟。



“中华龙鸟”化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块长着羽毛的恐龙化石,1995年在辽宁被发现,它的发现颠覆了我们对恐龙固有形象的认知,原来有的恐龙身上也有羽毛。“中华龙鸟”化石揭示了从龙到鸟演化的关键证据。这个发现1996年被发表在《Nature》杂志,轰动了国际古生物学界。


↑ 中华龙鸟化石


化石的秘密

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内展出了1000多件化石标本,这些标本是从几代古生物学者采集的近20万件化石标本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而寻找这些化石的过程就像是福尔摩斯探案,布满了曲折和艰辛,也充满了快乐和惊喜。


背着背包,拿着榔头、放大镜到深山老林、戈壁滩,甚至人迹罕至的地方去野外考察,这是古生物学家们的日常。



谈到野外考察经历,王永栋的思绪一下被拉到了27年前。1997年的夏天,他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和老师一起到湖北秭归野外考察,一行人沿着剖面采化石,脚下是滚烫的岩石,旁边是奔腾的长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跌落江中。在烈日的炙烤下,一连数日的一无所获,让他们兴致缺缺,但突然一块漂亮蕨类植物化石的出现又让他们激动得尖叫了起来,“如此完整的化石,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一直到晚上我们都兴奋得睡不着觉。”正是这样的意外惊喜,激励着他们持续去野外考察,探寻更多化石的秘密。



博物馆的“最强大脑”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所的专业科研人员为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2019年,古生物学家王永栋出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之前他的工作是研究中生代的植物和环境变化,担任馆长后,他一边忙科研,一边忙博物馆的日常工作。


而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有许多像他这样的科学家,用自己的“最强大脑”在服务于科普社教活动。副馆长郭震宇和傅强,作为地质古生物学家,他们的研究领域分别是地质板块构造、古生代的植物和环境,而作为博物馆的馆长,三位馆长的课题同样是:作为一座专业性较强的自然博物馆,如何让观众愿意看、喜欢看、看得懂。


↑ 郭震宇


 傅强


2020年古生物博物馆开始对馆内展陈升级改造,2021年1月1日,重新对公众免费开放。升级改造后的馆内,大量的精美复原图和重建模型,让大家耳目一新。而这些复原图和模型正是出自于像这三位馆长一样,更多的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之手。 



 凭借着专业的科学内容、通俗易懂的表达、活泼新颖的展陈方式,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演变中的地球、进化中的生命”主题展览,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典赞·科普中国”评选活动中,从五百多家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荣获2021年度十大科普作品。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每一场活动都有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强大的科学团队做支撑。



各式各样的科普方式,丰富多彩的研学项目,让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变得可亲可近。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青少年们感受到了自然世界的博大精深,也在不经意间打开了观众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的窗户。



来源:北极阁瞭望

作者:曾玉梅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