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一处场馆,听一个故事,认识一位科学家。“2024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现代快报发起打卡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以及全国287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活动,邀你一同上天入地、下海登极。
9月15日下午,现代快报小记者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近距离感受并传承李四光先生身上的科学家精神。
收获新知识“原来石油不只有黑色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古所”)成立于1951年5月7日,是中国科学院筹建的第一批研究所之一。目前,南京古生物所是全球规模最大、国际总体领先的从事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专业机构,建所以来先后有14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南古所的大院深处,有一栋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的民国建筑。它正是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经历战火硝烟,至今保存完好。
作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先生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他早年对䗴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他还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中国第一颗地层“金钉子”是如何保住的?“三级”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研究是怎么开展的?寒武纪大爆发之谜的揭示是哪些人提供了重要依据?……讲解员诸鹏飞通过一项项重大科研成果,讲述了南古所的科研历程。
科学家手迹、珍贵档案、化石标本、图书资料、科研工具等数百件展品,让小记者们追随科学家的脚步探索科学世界。
“透明、黄色、绿色,原来石油不只是黑色的!”展厅里,新疆克拉玛依石油样品颜色各异,刷新了小记者们对石油的认知。
听到科研人员在20世纪50年代投身地质调查工作,寻找油气、煤、铁等建设所需的矿产资源,让中国甩掉“贫油”的帽子,小记者们又因科学家们的辛苦与付出而共情。
沉浸式体验 “很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李四光先生是南京古生物所的第一任所长,一生写下数百万言140余篇(部)科学论著,可谓著作等身。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原地重现了他在南京古生物所的办公场景。
办公桌、办公椅、打字机、档案柜、显微镜……办公室里的物品充满时代感,让人仿佛看到了李四光先生伏案工作的场景。沉浸式的体验、近距离的接触,也让小记者们很是激动。
“我很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来自南师附中树人学校附属小学的二年级学生陈仪陆告诉记者,当别人都说不可能做到的时候,李四光先生没有受影响,找到了石油,“他真的非常伟大。”
来自南京市将军山小学的五年级学生顾瀚民、马鸣昊记住了李四光先生的科学家精神——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他们说,想拥有李四光先生坚持不懈、勇敢探索的精神。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出品的“科学家地图”,汇聚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以及全国287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丰富资源。
从“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服务精选”栏目进入“科学家地图”小程序,轻松浏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以及全国各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丰富内容,资源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轻点AI,还能为你智能推荐当前所处位置30公里内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语音导航带你去想参观的场馆实地。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