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基地

探秘李家古生物奇观

发布时间:2024-10-11 作者:
宣青军
来源:
建德发布
分享:

国庆节后上班首日,李家镇新桥村文化礼堂内人头攒动,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匠心策划的“乡村化石文化活动周”,吸引全国28个省区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质古生物博物馆等50余家单位前来参展,近千件化石标本、70余幅化石复原图及明星化石摄影作品、400余件古生物化石元素文创产品精彩亮相。


乡村化石文化活动周   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选择李家举办全国性的乡村化石文化活动周,绝非偶然。因为在李家镇,从二叠纪(距今约3-2.5亿年)的李家生物群,到侏罗纪(距今约2-1.4亿年)的植物化石,再到第四纪(约260万年前开始延续至今)的“建德人”牙化石,李家的古生物化石保存时间线完整、种类多、规模大、多样性丰富。李家也因此成功入选全国三星级地质文化镇,系杭州市首个入选单位。


今天正值第八个“国际化石日”,让我们一道探秘李家古生物奇观,唤醒沉睡已久的化石,见证尘封在时间里的生命。


化石像一本史书,记录着地球的发展史;化石像一个时光机,揭示了生命进化的规律;化石像“模特”,展示着地球上各位过客的姿态……


而翻开人类发展史“浙江篇”的扉页,一枚数万年前的人类右上犬齿化石跃然眼前。这枚牙齿系三十岁左右男性所有,后被定名为“建德人”。


“建德人”牙化石   李家镇供图



“建德人”牙化石出土于李家镇新桥村乌龟洞,是浙江省境内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考古学家推测,当时的“建德人”已懂得制作木棒、木矛等工具,会通过采集、狩猎、捕鱼等方式来获取生活物资,甚至已经懂得使用火种。


“建德人”牙化石的发现,揭开了浙江远古文明的序幕。2006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文中指出,“远在数万年前,浙江大地就已出现了‘建德人’的足迹。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更是进一步呈现出文明的曙光。”


数万年前,“建德人”用自然赋予他们的智慧在远古的浙西大地上探索实践,并在实践中掌握工具、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从畏惧自然逐渐走向亲近自然、利用自然。数万年来,“建德人”在浙西大地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他们努力拼搏建设家园,又怀揣梦想走出大山,去往更广阔的天地干事创业。“人生代代无穷已”,在一代又一代“建德人”的努力下,昔日简陋原始的部落已蝶变成繁华的现代村庄,“建德人”的足迹也已经从浙西走向世界各地。


德国化石修复师Ralf Walter专程来到李家“乡村化石文化活动周”并现场修化石   叶鸿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我们踏上李家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上古流传的智慧正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浙李”的人们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却依然珍视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历史与现代、人类与自然,正在“浙李”共同谱写着新的篇章。


李家不只有“建德人”牙,还有更多珍贵稀缺的古生物化石。


如果说“建德人”牙化石是浙江人类文明的滥觞,那么“李家生物群”则是地球洪荒史集里灿烂夺目的一页。


霍弗色尔特菊石 图源:李家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赵金科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多次赴李家镇开展野外地质调查,鉴定识别出多个我国所特有的菊石新种属,“李家生物群”这一珍稀化石宝库的大门由此打开。近年来,又陆续发现软体动物(鹦鹉螺、双壳类、腹足类),棘皮动物(海百合),脊椎动物(鱼类、牙形石)等多门类海洋生物群落,其多样性水平极高,且保存精美,常有黄铁矿化三维保存的宏体化石,为世界同期所罕见。


戎嘉余(中)参观李家乡村化石馆  童美玲摄


2023年,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戎嘉余院士和徐星院士相继到访李家镇,指导“李家生物群”研究和化石保护利用。“没想到这里能看到这么多保存完好、种类丰富的二叠纪生物群,在国内少有,研究意义重大,应该迅速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充分挖掘其科学价值。”戎嘉余院士参观李家乡村化石馆后评价道。


在多样而复杂的海洋生物群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菊石和旋齿鲨。


“内卷”的菊石。菊石是有着螺旋外壳的一类海生软体动物,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与现代海洋中的鹦鹉螺、章鱼、乌贼是亲戚,因其表面常有类似菊花线纹而得名。在菊石的演化历程中,外壳表面的菊花纹越来越复杂,这也代表着它的壳体越来越结实抗压。而在菊石生长过程中,始终把软体藏在壳体开口的位置,不断分泌钙质,长出一个个新的房室,把自己卷得越来越紧。


菊石类壳形态的演替,外壳一步步地卷曲   图源网络


“满城尽带黄金甲”——黄铁矿化菊石。在我国,有多地产出各种菊石,那么,为什么说李家菊石是独一档的存在?这是因为,李家菊石一反其他地方所见化石灰头土脸的样子,外表包裹了一层“土豪金”,犹如一件件用黄铜铸造且精工雕琢的“工艺品”。这金属部分,其实就是黄铁矿。黄铁矿化化石要形成,至少需要满足生物死亡即被掩埋、生成黄铁矿、黄铁矿与生物遗体的交代替换等条件,其中快速埋藏与理想化学沉积条件是关键。特殊且苛刻的形成环境,导致黄铁矿化化石并不常见。


李家阿尔图菊石  陈鸣跃摄


“菊石开罐器”——旋齿鲨。 旋齿鲨属于软骨鱼纲,因包裹在下颌里面的螺旋形锯状牙齿而著称,以软体动物(尤其是菊石)和部分小型鱼类为食。当旋齿鲨咬住菊石时,会通过不停地咬合、松口,将菊石的软体部分从壳里轻松拔出,人送外号“菊石开罐器”。


李家产出的旋齿鲨牙齿化石  季承摄


旋齿鲨复原图   图源网络


化石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自然资源,也是镶嵌在建德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有效保护、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迫在眉睫。


守护文化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有明确规定:古生物化石属于国家所有,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从事任何形式的非法挖掘古生物化石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买卖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买卖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的,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场所进行。对此,亟需健全我市的化石产地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划定化石产地核心保护区,落实化石标本发掘、修复展览和研究登记,建立化石埋藏原址馆,予以永久保护。


打造文化高地。2.7亿年前古海洋中到底有哪些生物?化石黄铁矿化的成因究竟是什么?这些化石为什么能够在李家埋藏保存下来?……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力争破解一系列科学谜团,进一步厚植“李家生物群”文化内涵,为李家二叠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入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奠定坚实基础。


学生现场体验修化石  叶鸿摄


提升科学素养。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应充分利用好“李家生物群”这一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宝藏,重视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突出科学兴趣激发,谋划打造综合性研学营地,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引导他们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


李家乡村化石馆  童美玲摄


培育文化产业。将李家地质文化内涵与特色研学旅游相结合,倾力打响“我在李家修化石”研学旅游品牌,丰富教育、旅游、民宿等产业链业态,构建有特色、有品质的商业生态圈。同时,以化石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古生物化石鉴定与修复专题培训为契机,争取将建德打造成为古生物化石爱好者的集聚地,以及古生物化石元素文创作品荟萃的交流平台和孵化平台。


浩瀚的李家古生物奇观,我们只是轻轻揭开了它神秘面纱的一角,是不是已经让你心动了?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