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历久弥新。博物致知,载道长辉。11月9日晚,中山大学博物馆开馆仪式在夜空下优雅启幕,一场博物馆奇妙夜在充满书香气与历史厚重感的校园中徐徐展开。
作为“教学型博物馆”,它打破了传统展陈与课堂的界限。目前开始试运营的陶瓷教学展厅、生命与健康教学展厅由博物馆组织10余个院系的近百位老师共同精心策展。文物荟萃,更有来自远方的神秘赠礼。
百年沉淀,一馆尽藏
11月9日晚,在中山大学百年校庆到来之际,中山大学博物馆在广州校区南校园盛大开馆。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云南省澄江市领导及行业领导、专家等出席,仪式由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主持。
仪式伊始,一场光影秀震撼登场。光影秀通过建筑投影艺术化地呈现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通过光影变幻的表现形式,演绎绵延不息的历史长河与薪火相传的文化使命。光影秀结尾,伴随着壮丽的烟花绽放,主题文字“博物致知,载道长辉”浮现于夜空中,寓意着博物馆在新的百年里将继续闪耀,传承与创新并行。
博物馆开馆仪式灯光献礼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山大学建校初期就注重实践教育和实物教学的传统,强调中山大学博物馆是一座主要按“第一课堂”全新思路建设的教学博物馆,在策展理念、展陈思路及呈现手法上均具有重要创新意义,既是对博物馆展览现有认识的突破,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探索。中山大学未来将继续加强博物馆创新建设,强化与省市文化机构的交流,使其不仅服务于校内师生,也能为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教育服务,成为一个集教学、展示、研究、交流、收藏于一体的高水平综合性高校博物馆。
来自云南澄江的礼物:古生物化石墙
中山大学与云南省澄江市的关系源远流长,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情谊。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被迫西迁,于1938年到1940年在云南澄江办学,与澄江人民共同度过了艰难岁月。如今,中山大学饮水思源,开展“组团式”技术帮扶澄江,双方在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
澄江化石地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其发现与中山大学地质系在澄江办学期间的地质考察密切相关。恰逢中山大学百年华诞之际,云南省澄江市人民政府精心筹备了一份意义深远的厚礼——一面特别制作的7米长、3米高、埋藏着澄江化石的岩层展示墙,展示了寒武系筇竹寺组玉案山段的地层,并捐赠了15块具有代表性的澄江生物群化石标本,以纪念1938年至1940年期间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办学,以及中大师生与澄江民众之间跨世纪的深厚友谊。
标本墙
打破展陈与课堂的界限,助力人才培养
一楼的文物专题展分为中国古代文明、岭南历史文化、西南民族民俗三个主题,展示了中山大学在中国民俗学、人类学、古文字研究、民族考古学和历史人类学等领域的开创性和奠基性贡献。
岭南与西南,始终是中山大学人文学科着力深耕的区域。借一隅而观万千,中山大学的一代代人文学者在祖国大地上成长,延续华夏文脉,塑造中国底气。
文物专题展
此外,本次博物馆奇妙夜对外开放的还有两个教学展厅:陶瓷教学展厅和生命与健康教学展厅,致力于打破专业壁垒,助力学科融合和人才培养。
陶瓷教学展厅中,参观者可直接触摸大量陶瓷标本,获得其他博物馆难以获得的观展感受,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和提升参观体验。生命与健康教学展厅设有大量定制实物模型展品和多种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地展示科学原理,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传授。
陶瓷教学展厅全貌
文物赓续历史,启迪未来。今朝有朋自远方来,让中大博物馆在夜空下愈加璀璨。新征程上,中大博物馆必将焕发出奕奕生机与活力,更好传承中大文脉。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