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渐近,我们在现实中找不到真实的龙,却可以从这种巨大恐龙的身影中想象龙的威猛。棘鼻青岛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发现的完整的恐龙化石,不仅是莱阳鸭嘴龙动物群的代表物种,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鸭嘴龙类恐龙之一,堪称中国恐龙的标志。它最早在山东莱阳发现,为什么又被冠名“青岛龙”?
近日,半岛全媒体记者来到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探寻“新中国第一龙”的传奇故事。
↑ 场馆内陈列的巨大棘鼻青岛龙骨骼化石
“青岛龙”带有顶饰
展厅中的棘鼻青岛龙骨架身长7米左右,高5米左右,再加上展台本身的高度,参观的游客在棘鼻青岛龙骨架面前都显得非常渺小,只能到恐龙脚的高度。讲解员赵敏余讲解了棘鼻青岛龙的来历,尤其是很多人都好奇的为什么莱阳发现的恐龙要以青岛命名。
↑ 资深讲解员赵敏余向记者讲述恐龙故事
赵敏余告诉记者,1950年山东大学地矿系(中国海洋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前身)师生在莱阳吕格庄镇进行野外实习时意外发现了恐龙蛋和恐龙化石。1951年在“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的指导下,山东大学发掘并研究报道了这批恐龙蛋和恐龙化石,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报道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很快北京自然博物馆得到消息组织了一支考察队前往莱阳,又发现了一具棘鼻青岛龙化石,于是带回北京成为镇馆之宝。
如今四只留在故土的棘鼻青岛龙就陈列在发掘它的地方——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展览馆中。青岛龙的全名叫棘鼻青岛龙,为什么在莱阳发现的恐龙要命名为棘鼻青岛龙呢?因为是山东大学地矿系师生发现了恐龙资源,“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与山大地矿系合作进行了大规模挖掘,当时山大校址位于青岛,长达三个月的挖掘工作使得杨钟健奔波于莱阳和青岛之间,之后几年的研究工作也放在了青岛,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所以命名为棘鼻青岛龙。
↑ 棘鼻青岛龙的大腿肱骨就将近一米四高
名字中的“棘鼻”二字是因为鼻腔上方长了个棒状棘。棘鼻青岛龙是一种大型的鸭嘴龙科恐龙,是著名的有顶饰的鸭嘴龙。它头顶很像独角兽的凸起骨骼中空且与鼻腔相连,可能是用来吸引异性、辅助呼吸或发声的工具。
虽然棘鼻青岛龙长得高大威猛,体重能达到六七吨,但它却是一种植食性恐龙,而且脑容量也非常小,200-300克的脑容量就像一个苹果那么大,所以棘鼻青岛龙也是一种呆萌温顺的恐龙。
下雨就能冲出“龙骨”
兴盛于恐龙白垩纪的恐龙早已灭绝,但在讲解员赵敏余的讲述下,我们脑海中却可以回想当年的发现“青岛龙”的奇妙故事……
“小孩儿,你知道哪里有龙骨吗?”杨钟健亲切地问道。
“蝼蛄?地里到处都是啊。”孩子回答。
“不是蝼蛄,是龙骨。”
“您说的是石龙骨吧?”
“是呀!”
“等一下,我把葱送回家,然后带你们去。”
小孩带一行人从莱阳吕格庄镇金岗口村北边的路上过来,在道旁沟里南坡上,就可以看到骨头,他下去捡了一块准备扔上来。
杨钟健兴奋而又急切地说:“好,好,别动了,别摔碎了。”
↑ 专家推测长椭圆形的恐龙蛋是肉食性恐龙蛋
1951年,杨钟健在莱阳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重要的恐龙发掘工作,发掘了著名的棘鼻青岛龙等化石。杨钟健已在1979年去世,但挖掘出的“新中国第一龙”对我国地质和古生物研究至今都具有深远影响。
当时孩子说从村子田边就能捡到“龙骨”,杨钟健从“龙骨”的样子推测出,这里就是山东大学的邀请信中提到的恐龙化石发现地。参考当地的地质文献,在这个区域曾经找到了不少化石,并且老乡们介绍在这个地方,每年下雨都被水冲出来很多“龙骨”,好多人拿来的“龙骨”都是这个地方儿拾来的。杨钟健一行人将上面两米厚的岩石除去,七天之后,发现了第一个巨大恐龙前肢骨和其他肢骨。岩石并不是很硬,而化石却是相当结实,保存十分完好。
↑ 挖掘遗址中的恐龙化石已用玻璃罩保护起来
发现了一点化石露出头来以后,就要小心地沿着边缘逐渐试探挖掘,帮助工作组一起工作的本村村民,他们虽然没有正式发掘过化石,但是坚持在旁边打下手,使挖掘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这次挖掘,杨钟健工作组一共挖掘了70天,采集到恐龙头骨碎片、脊椎骨、四肢骨和肋骨等化石,另外还找到了一种食肉类恐龙的牙齿和两种食草类恐龙牙齿。这说明这里曾生活着不止一种恐龙,简直是一个丰富的“龙骨”矿。另外还有龟类等大量生物化石碎片,说明当时生存这里的生物种群不仅多,而且还是相当复杂的。
让青岛龙“重生”
寻找、挖掘作业只是处理恐龙化石的第一步,接下来为了将恐龙骨骼原貌完整地呈现,需要将化石骨骼一块块地拼凑起来,重新构建一副骨架。
据介绍,工作人员在去除岩石、露出化石的精巧细部构造需要谨慎处理,然后涂胶水和树脂来加以保护也相当费时。所以有时古生物学家花在实验室里的时间比花在野外的时间还长。稀释后的乙酸或甲酸可以用来溶蚀化石周围的岩石,而不会伤及化石本身,但整个作业过程必须非常谨慎,因为有时酸剂会由内部将化石分解。并且有些酸剂相当危险,可能会灼伤皮肤,因此专家们必须穿戴安全面罩、手套和防护服。
↑ 棘鼻青岛龙的头骨不大,脑容量也很小,只有200-300克
在弄清楚了恐龙骨骼的结构之后,就会重组骨架。实在失落的骨架可以用玻璃纤维制作的模型来代替,并将细金属条隐藏其中,以便支撑架构。现存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都是用来参考拼接的依据。从深埋地下的碎骨到现在呈现在游客眼前的完整的巨大恐龙骨架,专家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如今,成功发掘了棘鼻青岛龙的一号遗址馆已经暂不挖掘,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科考队发现水、温度变化和氧化作用都会导致骨骼风化破碎。一号馆中有水流经过不适合挖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纪念棘鼻青岛龙在这里被发现。
在这个大型的国家地质公园里,还埋藏着无数秘密。但未知就是一种魅力,正如神秘莫测的龙。
原标题:《龙年寻龙丨新中国第一龙,为啥叫“青岛龙”?》(原文有改动)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钟闻廷、毛梓权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