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恐爪龙:戈壁中的“龟爪”,白垩纪的镰刀大魔王

发布时间:2024-04-23 作者:
江泓
来源:
青鸟新知公众号
分享:

物种名片

镰刀龙(Therizinosaurus)

发现地点:亚洲,蒙古

生存时代:白垩纪,7000万年前

物种体型:长约10米,重约4至6吨

物种食性:植食

物种分类:恐龙总目,蜥臀目,兽脚亚目,镰刀龙科


↑ 镰刀龙的复原|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恐龙都长着爪子,无论体型的大小。有的恐龙将爪子作为杀戮的武器,有的恐龙将爪子作为防御的工具,还有的恐龙将爪子作为觅食的工具。在所有的恐龙当中,到底谁的爪子最大呢?


戈壁中的龟爪?

茫茫的戈壁沙漠被誉为“死亡之海”,这里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动植物生存,但是却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1948年,苏联科学院组织了几次古生物考察活动,考察队的目的地正是位于蒙古国南部的戈壁。



在戈壁中,考察队收获颇丰,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及其他动物的化石,不过所有化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枚巨大的爪子。化石被运回苏联科学院,直到1954年才被古生物学家叶夫根尼·马列夫(Evgeny Maleev)研究和描述。马列夫认为这些爪子属于一种类似于海龟的巨大爬行动物,长度可达4.5米,于是将其命名为镰刀龙(Therizinosaurus),全名是龟形镰刀龙。在马列夫的想象中,镰刀龙像海龟一样在水中游泳,同时会使用前肢上巨大的爪子收割水草作为食物。



↑ 镰刀龙的大爪子|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1970年,古生物学家阿纳托利·罗特杰斯特文斯基(Anatoly K. Rozhdestvensky)研究后认为镰刀龙并非龟形动物,而属于恐龙中的兽脚类,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大多数同行的支持。似乎是为了证明罗特杰斯特文斯基的观点,不久之后蒙古就传来消息:更多镰刀龙的化石被发现,其中就包括有完整的前肢。新的化石证明了镰刀龙真的是一种恐龙,与海龟一点关系都没有。


↑ 古生物学家阿纳托利•罗特杰斯特文斯基|图片来自rareresource.com


↑ 具有完整前臂化石的镰刀龙|图片来自amazonaws.com


最高的两足恐龙 

镰刀龙可是个大家伙,其体长可达10米,体重在4至6吨之间,它的身上还长着羽毛。镰刀龙不仅大, 而且高,仅肩膀距离地面的高度就有4米,脑袋距离地面超过了5米,和长颈鹿差不多高,它也成为已知最高的两足站立恐龙,也是最大的手盗龙类(Maniraptora)。



↑ 镰刀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尽管属于兽脚类家族,但是镰刀龙及其所在的镰刀龙类都是以植物为食的,所以它的脑袋狭长,嘴巴中长着树叶形的小牙齿,可以用来切断植物的枝叶,但是却没有咀嚼能力。食物会顺着细长的脖子进入身体中的胃肠进行消化,也正因为消化植物需要更大的胃肠,所以镰刀龙的肚子很大,有一种大腹便便的感觉。与宽大的身体相比,镰刀龙的尾巴并不长,这也与其站立和行走的姿态有关。


镰刀龙以粗壮的后肢行走,但是其后肢不长,再加上沉重的身体,导致它们无法奔跑。与后肢相比,前肢才是它身上最大的亮点,其整条前肢的长度达到了2.4米,其中仅仅是爪子的长度就超过0.5米,这可是目前恐龙中最大的爪子。当镰刀龙挥动前肢的时候,就像是挥动着镰刀,可以用于防御,不过古生物学家认为镰刀龙也会用爪子抓住树枝辅助进食。


↑ 镰刀龙的大爪子|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 镰刀龙的整条前肢足有3米长|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史前蒙古战巨魔 

↑ 镰刀龙生存环境重建,周围有几只肿头龙类|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与镰刀龙生活在一起的植食性恐龙还有很多,比如鸭嘴龙类、蜥脚类、甲龙类等,难道它们不会相互争抢食物吗?当然不会,镰刀龙凭借着其傲人的高度,可以吃到其他恐龙够不到的树叶,这样就避免了竞争。


与其他植食性恐龙的竞争相比,来自肉食性恐龙的威胁才是最致命的。镰刀龙身边大部分肉食性恐龙的体型都很小,根本伤不到它,除了特暴龙。特暴龙是霸王龙在亚洲的亲戚,体长超过10米,血盆大口中长有两排锋利的牙齿,一口下去就能咬断镰刀龙的脖子,不过镰刀龙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别忘了它的前肢上还有巨大的爪子呢。当镰刀龙与特暴龙相遇,一场惊天动地的巨龙之战便震撼上演。


↑ 特暴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PS:镰刀龙不仅仅是一种高大又怪异的恐龙,还因为一部电影成了大明星,这部电影就是《侏罗纪世界3》。在电影结尾,镰刀龙用镰刀般的大爪子刺杀了大反派南方巨兽龙,还获得了“金刚爪龙”的外号!


↑ 《侏罗纪世界3》中的镰刀龙|图片来自myportfolio.com


参考资料:

  1. Maleev, E. A. (1954). "Новый черепахообразный ящер в Монголии" [New turtle like reptile in Mongolia]. Priroda (in Russian) (3): 106−108. Translated paper



来源:青鸟新知公众号

作者:江泓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