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它们死前护着的蛋,到底是孩子还是赃物?

发布时间:2024-11-07 作者:
朱旭峰
来源:
国家自然博物馆
分享:

从1859年开始,恐龙蛋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发现。其中,一些恐龙蛋在发现时伴随着保存较好的恐龙骨骼化石,这有助于古生物学家推测出产蛋者的身份。然而,由于主观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化石发现种类及数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会产生戏剧性的结果,窃蛋龙和蛋的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


“千古奇冤”——窃蛋龙

窃蛋龙是拥有蛋化石与恐龙骨骼共同保存的最早文献记录者。1922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在蒙古戈壁沙漠的地层中发现有一些未知动物的蛋壳。次年7月13日,George Olsen于火焰崖(the flaming cliffs)的一处突出岩石边发现了三枚部分破碎的蛋化石,而在突出的岩石中则可见到更多镶嵌在内的蛋壳。


1923年火焰崖发现的第一窝窃蛋龙蛋窝,地表散落了两枚较完整蛋化石以及一枚残破蛋化石,

岩石中的蛋窝其他部分被整体打包(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在整体采集了包含这些蛋壳的岩石后,考察团发现其中还含有13枚完整的外形较长的蛋化石,它们在蛋窝中呈放射状排列,形成相互重叠的两圈。


经修理后的蛋窝其余部分侧视图,含13枚蛋化石(AMNH 6508)(图片来源:wikipedia)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发掘和清理这块岩石的过程中,Olsen还发现了一具破碎的小型兽脚类恐龙骨架,它位于蛋窝正上方,与蛋窝距离约4英寸(约10厘米)。在当时,该地区的地层中发现有大量的原角龙化石(一种鸟臀目的角龙类恐龙),考察团据此认为这窝蛋化石属于原角龙所产,而蛋窝上的恐龙则是在掠食这窝蛋的途中因沙暴而意外身亡。命名者Osborn据此为其取名Oviraptor philoceratops,即嗜角窃蛋龙,寓意其喜好食用角龙类的蛋。


嗜角窃蛋龙正模式标本(AMNH 6517)(图片来源:wikipedia)


直到1994年,Norell等报道了同样发现于蒙古戈壁沙漠的一件含有胚胎骨骼的蛋化石。蛋体的形态特征显示其与上述1923年蛋窝中的蛋属同一类型,而其中的胚胎骨骼却可明确通过头骨的特征鉴定为窃蛋龙类而非此前推测的原角龙类,证明此前趴在蛋窝上的嗜角窃蛋龙实际上更可能是这窝蛋的抚育者。


含有窃蛋龙类胚胎骨骼的长形蛋类(IGM 100/971)(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次年,Norell等更是报道了该地区一件同时保存了蛋窝与一具成年窃蛋龙部分骨骼的标本,再次佐证了该观点。


保存有成年窃蛋龙类骨架的蛋窝(IGM 100/979)(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事实上,1990年在中国内蒙古境内也发现了一具带有成年窃蛋龙类骨架的蛋窝。在Norell等人的文章发表后,董枝明与Currie也在1996年发表文章明确了这具窃蛋龙与一同保存的蛋窝之间的亲子关系。此后,类似的含有窃蛋龙胚胎的蛋化石以及与成年窃蛋龙类骨架保存在一起的蛋窝的发现层出不穷,除蒙古戈壁沙漠及内蒙外,在中国江西赣州也发现了若干此类标本,甚至发现有蛋窝、胚胎、成体骨架三位一体保存的标本。该类蛋化石被归入长形蛋科的巨形蛋属,代表目前发现时间最早,证据最充分的能与特定恐龙类型建立明确联系的蛋化石类型。


窃蛋龙类蛋窝、胚胎、成体骨架三位一体保存标本(LDNHMF2008)及复原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时至今日,窃蛋龙背负的百年冤名终于得以“平反”,几乎所有自然历史博物馆讲解员们都很乐于将这桩“公案”作为有趣的故事与观众们分享。


好妈妈“慈母龙”

与时隔很久沉冤得雪的窃蛋龙相反,慈母龙一经发现便得到了“好妈妈”的称号。1978年,John Horner(后担任《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科学顾问)与他的同伴Robert Makela一同在美国蒙大拿州发现了11具幼年的鸭嘴龙骨架,它们位于地层中的一个直径约两米的盆状凹陷中,附近还散落有体型相仿个体的骨骼,推测是另外4个个体,凹陷中有不少蛋壳碎片,表明盆状凹陷处可能是这些小恐龙的窝。


慈母龙正模式标本的头骨(右上,PU 22405)和由15个幼年个体重建的骨架(左下,PU 22400)(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生活着15条恐龙,所以科学家认为它们的食物来源很可能需要成年恐龙外出捕食并带回。而即使这些幼年恐龙可以外出觅食,也需要父母引导,才能回到自己窝中。因此,研究人员推测这种恐龙具有抚育后代的习性,为其取名为Maiasaura,即慈母龙属,意为“好妈妈蜥蜴”。


慈母龙窝复原图(标尺为2米)(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一成年慈母龙带着一群小慈母龙(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


随后的三年里,在同一层位又发现了另一窝体型更小的幼年鸭嘴龙和多达6个含有大量蛋壳碎片的蛋窝,推测也为同一种恐龙。两窝不同体型的幼年鸭嘴龙都在窝中聚集,表明这种恐龙在出生后有较长的一段时间都需要接受成年鸭嘴龙的哺育。慈母龙也就因此顺利收获到了一份美名。


国家自然博物馆内“恐龙公园”的慈母龙与它的宝宝们


同样是与蛋窝保存在一起,两种恐龙却获得了完全相反的命名结果,由于动物命名的优先律原则,后来的研究者只能继续使用这些名称。所以,窃蛋龙的“委屈”只能请博物馆里的老师们,一遍又一遍地澄清了。


参考文献:

[1] Andrews R. C. 1932. The new conquest of central Asia.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2] Norell M. A., Clark J. M., Demberelyin D. et al. 1994. A theropod dinosaur embryo and the affinities of the flaming cliffs dinosaur eggs. Science 266:779–782.

[3] Norell M. A., Clark J. M., Chiappe Luis M. et al. 1995. A nesting dinosaur. Nature 378:774–776.

[4] Dong Z.-M., Currie, P. J. 1996. On the discovery of an oviraptorid skeleton on a nest of eggs at Bayan Mandahu, Inner Mongolia,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3: 631–636.

[5] Bi S., Amiot R., Peyre de Fabrègues C. et al.. 2021. An oviraptorid preserved atop an embryo-bearing egg clutch sheds light on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non-avialan theropod dinosaurs. Science Bulletin 66: 947–954.

[6] Horner J. R., Makela R. 1979. Nest of juveniles provides evidence of family structure among dinosaurs. Nature 282: 296–298.

[7] Horner J. R. 1982. Evidence of colonial nesting and 'site fidelity' among ornithischian dinosaurs. Nature 297: 675–676.

[8] Horner J. R. 1984. The Nesting Behavior of Dinosaurs. Scientific American 250: 130–137.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