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赫氏近鸟龙复原模型作为中国向法国赠送的国礼备受关注。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恐龙复原模型,操刀者是原本看似不相干的两人:徐星,人称“恐龙院士”的古生物学家,参与研究并命名了赫氏近鸟龙;张余房,以复原模型和展馆环境设计制作为业的“艺术工匠”,带领团队设计制作恐龙复原模型。
徐星在测量分析恐龙化石
恐龙生出了骨骼肌肉
“赫氏近鸟龙化石是2009年在辽宁省发现的,生存于1.6亿年前,侏罗纪晚期,全身覆盖羽毛,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带羽毛恐龙。”12月12日,滨州市无棣县的设计工作室里,张余房小心翼翼地捧着国礼同款复原模型介绍,赫氏近鸟龙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史上关键性的空白,其生存的年代比欧洲出土的始祖鸟还要提前1000多万年。
壁炉里的木柴烧得噼啪作响,一些小个头恐龙复原模型配备了绿油油的古生植物环境,两名工人在修整半成品的模型,温暖而安静。
工作室周边有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多个设计创作工坊、模型制造车间,还有2600平方米的古自然科普展厅,共放置陈列了3000多件形态各异的恐龙及恐龙骨骼复原模型。
侏罗纪的、白垩纪的,食肉龙、食草龙,有羽毛的、会飞的,在哪里发现的、分布在哪些区域,伤齿龙、慈母龙、传奇甲龙、王氏晋北龙……张余房一边走一边介绍,轻抚着不同种类、大小不一的恐龙复原模型,碰碰爪子、摸摸额头、捋捋尾巴。穿着毛衣胖胖的他,此时仿佛变身成一只穿越时空的“功夫熊猫”,带参观者回到了亿万年前那个恐龙繁盛的时代,面前不再是硅胶等材料制成的复原模型,而是一个个小生灵,鸣叫呼啸,活蹦乱跳。
“徐星院士是我的偶像,我是他千千万万粉丝中的一员。”带参观者经历恐龙时代的“穿越”后,张余房搬出一摞跟徐星有关的书籍,刊登其论文的学术杂志,用手机给记者转发他收藏的链接——徐星的科普讲座、对话专访。
“复原模型做得很严谨、很精美,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有时超出预想。他带头搞恐龙数字模型,非常有意义。”徐星对张余房设计制作的恐龙模型十分赞赏。2019年,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区恐龙馆项目施工时,张余房与徐星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当时,徐星是项目科学顾问,张余房带领团队进行恐龙复原模型和展陈环境的设计制作。
2019年,张余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山东海百合环境艺术有限公司(简称海百合公司)。海百合是一种古老而美丽的海洋生物,最早出现在4.8亿年前,经过多次生物大灭绝,仍然存活至今。海百合公司2021年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
徐星提到的恐龙数字模型,张余房已经做了15年。2009年,张余房第一次接手恐龙复原模型项目,就开始研究包括恐龙在内的古生物,建立数据库。每复原一个古生物物种,他要拿出至少十天的时间,查阅研究所有能找到的论文专著,带领团队构建数字模型。目前张余房的数据库中已经有810多种古生物,其中有近一半是恐龙,还有260种植物。每一种都有数据量在8G左右的数字模型,在三维的数字世界中,恐龙有了骨骼肌肉、皮肤羽毛,能卧能跑,能跳能飞。
近年来,从手工塑泥稿到3D打印,张余房还带领团队拿到了有关模型复原技术和设备的21项国家专利。
冷门专业?花瓶专业?
“一种恐龙有多少颗牙齿,每组牙齿朝什么方向,都要严格按照化石得出的数据信息复原。”在仓库里的华丽羽王龙1:1复原模型前,张余房打开照明灯照亮模型的嘴,仔细查看是否有缺漏。模型高3.2米,长度约7米,呈奔跑捕猎姿态,龙口张开,大的牙齿如匕首刀刃般大小。
与赫氏近鸟龙一样,华丽羽王龙化石也出在辽宁省。2012年,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刊登了华丽羽王龙的研究小组成果,该研究项目是由时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的徐星牵头。根据项目研究结果,华丽羽王龙生活在大约1.25亿年前,其体长可达8米,体重可达1.4吨,可视为小号的“霸王龙”。
这个复原模型是为华丽羽王龙化石产地——辽宁朝阳化石谷侏罗纪博物馆制作的展品,即将发运。海百合公司最大的车间里,工人们在扎制一个大型恐龙复原模型的钢筋骨架。天色渐晚,钢筋骨架上焊花飞溅。这是张余房设计恐龙复原模型以来个头最大的一个,体长20米,背部高度4.5米,是1:1的不寻常华北龙复原模型,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定做的,开足马力也要起码两个半月完工。
“有了数字模型,就可以做出任意大小、任意比例、各种动作姿态、各种材质的恐龙复原模型。”张余房说,徐星特别赞赏、鼓励他们搞古生物数字模型,是因为数字模型配合先进的模型复原技术,可以及时、高效地把古生物学家研究出的抽象成果,变成大众可观、可触、可感的具象模型,将一个个新发现、新命名的恐龙品种,在现实世界中“复活”。
当然,徐星赞赏的山东人,不仅有张余房,在他的眼里,“山东的恐龙山东的人,都很棒。”
山东诸城、莱阳和新泰等地,分布着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中国最早命名的鸭嘴龙类中国谭氏龙、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具完整恐龙化石骨架棘鼻青岛龙、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类恐龙巨型山东龙等重大发现都出自齐鲁大地。徐星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带他走进古生物科研世界的赵喜进教授是山东莒县人。徐星多次到山东考察、发掘恐龙化石,2012年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刊发介绍徐星的文章《破土搜寻恐龙的中国人》,就配有一张徐星站在诸城市一处鸭嘴恐龙化石分布区的照片。徐星还与热衷搜集研究古生物化石的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馆长郑晓廷成为多年老友,为感谢郑晓廷为古生物研究所作的贡献,徐星把发现的一种非常漂亮的有羽毛的小型恐龙命名为郑氏晓廷龙。
“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到现在还是‘冷门专业’,还有人说它是没用的‘花瓶专业’,其实它带来了很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张余房颇有感触地说,火遍全球的系列电影《侏罗纪公园》《侏罗纪世界》票房及周边文创产品带来上数亿美元收入。
徐星这样的科学家每发现一个恐龙的新品种,张余房团队就添加一套可以做成复原模型的题材。“如果没有徐星他们研究发掘赫氏近鸟龙,我们哪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复原模型,更不用说成为国礼了。”这些年,徐星给张余房带来巨大帮助,为海百合公司做科学顾问的不只是徐星及其团队的专家,还有王筱林、金幸生、王永栋等,都是他的“恩师”,是海百合公司的“恩人”。
张余房为慈母龙幼龙复原模型上色。
不会放弃人生信念
“尽管看起来差异巨大,但我们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骨子里都是浪漫的,我们都是理想主义者,我们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人生信念,我们一定要牢记,伟大的事业常常始于端水扫地。”
这是一段今年7月徐星在北京大学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张余房反复回放这场演讲,他曾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嫉妒像徐星这样的天才学霸,感觉他随便学学就有好成绩,一路绿灯平步青云,而自己求学创业的经历颇为曲折。当张余房真正了解徐星的成长经历后,颇多感同身受——虽然他和徐星年龄差了13岁,虽然两条人生路径看上去大相径庭。
徐星祖籍江苏淮阴,父母当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在大西北安家落户。1969年,徐星出生在新疆伊犁新源县并在此长大。
徐星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异。他有过许多梦想,甚至梦想当一名武功高强、云游四海的高僧,曾因崇拜陈景润立志要成为数学家,初中时他又喜欢上物理。“想当物理学家得去读北大”,经过不懈努力,1988年,徐星如愿考入北京大学。然而当年北大物理系在新疆没有招生名额,仅有的几个名额都在“冷门专业”。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徐星愣了——古生物专业?入学后徐星才知道,古生物专业是地质学的一个学科方向,主要研究亿万年前的生物。
从北京大学地质系,乃至到中科院古脊椎所攻读研究生的最初两年,徐星对远古生物并不“感冒”,他学哲学、经济学、计算机……还跑到中国人民大学旁听专业课,就是不认真研究恐龙。
徐星所在的专业有向中科院古脊椎所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名额。徐星在班里学习成绩中游,本来轮不到他,但排名靠前的几位同学都一心“跳槽”,报考经济学之类的热门专业而放弃保研机会,名额最后落到了他头上——他成为中科院古脊椎所当年唯一的硕士生。徐星读硕士阶段,身边仍不时有人“跳槽”。3年后他毕业时发现,同一年入所的4名学生“3个都跑了”。
直到研究生阶段的第三年,迫于毕业论文的压力,徐星才真正进入角色,看化石、看标本、写论文……渐渐地,他发现恐龙的世界竟如此有趣。而去现场发掘研究恐龙化石,更是增加了他的兴趣和热情。发掘场地多数在人迹罕至的旷野,初入行者要经历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徐星反而有如鱼得水、一见钟情的感觉,因为他是在广袤粗犷的大西北长大的。沙漠骄阳下,其他人时不时地要像流浪猫一样爬到车底下休息,徐星却趴在地上扒拉恐龙化石,一连好几个小时。
1997年,徐星在辽宁考察的最后一天遇到了意外北票龙化石,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原来古生物学能够满足我内心的愿望,这才是我的真爱”。徐星确定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方向。
1997年对张余房也非常关键,这年他15岁,在无棣县水湾镇第二初级中学读初二,张余房听说了一个让他兴奋的消息,学校要开设美术班!
张余房所在的这所乡镇中学离渤海直线距离40公里,凉爽的秋风略带咸湿的味道,将他的思绪带向远方——他自幼喜欢书法,他想美术班应该也教书法吧。少年张余房还有一个隐藏的心思——学画画的女生应该都长得挺好看。
进美术班后有两件事让张余房没想到,第一,美术班不教书法。第二,他很快喜欢上了画画,并且为之痴迷。
接地气,不忘本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徐星几乎每年都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在野外考察,足迹遍布新疆、内蒙古、东三省、河北、山东、云南等地。曾因在野外连续行走20余天,他的袜子攒了太多的盐渍和尘土,竟然硬得可以立起来。
张余房2002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壁画专业,学费当时一年要8000元,“现在想想父母真不容易”,张余房的父母是普通农民,特别困难的时候,亲友和乡亲为他凑足了大学学费。
张余房上大二时就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在艺术培训机构带学生、给企业画壁画,一为赚点生活费减轻父母的负担,二为动手实践,接触社会。张余房画的第一面“商业”壁画长10米,抽象风格,模仿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废寝忘食地画了一个多星期,赚了600元。
各行各业间,一些基本规律是相通的。徐星从开启恐龙科研事业之初,就保持着十分开放的态度,他积极地与英国、美国等国的专家建立密切联系,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自己的成果。徐星跟基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古生物学业余爱好者、可能发现恐龙化石的村民也能很快聊到一起,打上交道。他的一些重要化石发现,也得益于此。
30多年的科研历程,徐星的研究成果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被称为世界恐龙研究界的“中国星”。他的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和美国《探索(Discover)》杂志年度一百项科学新闻。
对于张余房来说,他的接地气,就是不忘本。他把海百合公司放在老家无棣县,也是为回报当年资助他的乡亲。上大学时,张余房曾经长发飘飘,眼神高傲又犀利。如今他满头短发已依稀花白,说话语调温柔而平和。
海百合公司项目集中时用工超过160人,跟着张余房工作的人占到他老家水湾镇李刘村外出务工者的三分之一。在制造基地的工人每月能拿到七八千元,而在外地施工的月收入能达到一万元。
张余房和团队成员一起完成华丽羽王龙复原模型的收尾装饰工作。
让更多人看到在中国发现的恐龙
“天天熬夜。”12月25日16时3分,张余房给记者发来一条信息。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古爬行动物展厅改陈升级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海百合公司承接70多件古生物复原模型的设计制作安装,12月17日,张余房赶到北京,先为北京服装学院学生上了古生物生态环境壁画设计课。今年9月,他被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和滨州职业学院建筑学院艺术设计系聘为校外导师。授课后,张余房到国家自然博物馆,跟现场安装模型的工人一起赶工,21日他回到无棣,带着30多人的专项团队继续赶制模型。
“中国已经发掘研究命名了350种恐龙,是全世界最多的,我们有浙江龙、山东龙、青岛龙……很多国人并不知道,以为恐龙都是外国的。”张余房说,每个展览都尽心尽力地去做,不单是为了海百合公司的口碑,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恐龙、了解恐龙、喜欢恐龙,尤其是在中国发现的恐龙。
徐星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就专门抽出时间精力进行有关恐龙的科普工作,他在各种杂志上撰写发表科普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未亡的恐龙》一书获评2001年度全国十大科普好书。他协助国内外主流媒体制作了数十期/集科普节目和纪录片,进行了近百场科普讲座。今年年初,徐星担任了杭州市一所小学的名誉校长,并将自己的“院士科普基地”落户于此。今年7月,徐星推出科普讲座《霸王龙的大拇指是真的大拇指吗?》,生动地讲解了同源等科学主题。
从2004年徐星开始用拼音给恐龙起名,于是,20年来,中生代出现了一群有中国风格的恐龙,比如来自辽宁的奇异帝龙(Dilong paradoxus)和朝阳传奇龙(Chuanqilong chaoyangensis),来自新疆的当氏隐龙(Yinlong downsi),甚至完全抛弃拉丁词缀的全中文拼音版恐龙,比如斑嵴龙(Banji long)、神奇灵武龙(Lingwulong shenqi)等。
“我们国家为恐龙研究作了那么多的贡献,我们也要让更多的中国元素在恐龙的名字中得到体现。”徐星说,其实非洲、南美的科学家,也在尝试用本地的语言命名恐龙。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