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亿万年前陆、海、空这三种龙有何奥秘?
希望以龙年里“龙”话题备受瞩目为契机,人们能更多关注漫长历史长河中地球的环境变化、生态演化及其对地球与人类未来的影响。2024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龙年。龙年的龙与亿万年前曾雄霸地球陆地、天空、海洋的已绝灭的恐龙、翼龙、鱼龙等有何关联?其化石发现及分布情况怎样?相关研究揭晓了多少奥秘?还有哪些未解之谜?龙年新春之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三位古生物学家徐星院士、汪筱林研究员、李淳研究员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分别就恐龙、翼龙、鱼龙等研究进行科普解读。他们强调,除了名字都含有“龙”之外,龙年的龙与远古地质时期中生代分别为陆地、天空、海洋霸主的恐龙、翼龙、鱼龙等并无关系。他们希望以龙年里“龙”话题备受瞩目为契机,人们能更多关注恐龙、翼龙、鱼龙等古生物的基础研究,关注漫长历史长河中地球的环境变化、生态演化及其对地球与人类未来的影响。↑ 视频来源:中新网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中新社记者:目前研究所知,中生代的恐龙、翼龙、鱼龙等分别是什么样的动物?它们的属种分类和化石分布情况如何?徐星:恐龙是中生代一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科学家在1677年首次发现恐龙化石时,就意识到恐龙体型非常大(当然后来也发现有小恐龙),1842年命名恐龙时,其原意为“恐怖的蜥蜴”,指代它们是一类和现代生物很不一样的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化石在全球主要大陆都有分布和发现,比较多的国家包括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阿根廷,亚洲的中国、蒙古国,非洲的坦桑尼亚、南非以及马达加斯加等。目前,全球已取名的恐龙物种约有2000种,当中有1000多种可以确认,其他则存在争议。中国已命名恐龙300多种,其中约四分之一也可能有争议。从恐龙物种数量上看,中国排名世界第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展示的第一具由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恐龙——许氏禄丰龙化石。孙自法 摄汪筱林:翼龙是一类非常奇特和神秘的飞行爬行动物,也是最早主动飞向蓝天的脊椎动物。翼龙不是会飞的恐龙,两者属于不同的分类单元,但亲缘关系很近,相当于人类的“表亲”。地球上主动飞行的脊椎动物,目前所知仅翼龙、鸟类和蝙蝠三种。翼龙最早飞上蓝天,也是三者中唯一已绝灭的,它们纤细中空的骨骼非常相似,但在形态结构上差别又非常大。↑ 友好美丽飞龙(翼龙)生态复原图。赵闯绘,受访者汪筱林 供图科学家自1784年起就开始研究翼龙化石,但直到100年之后才有了基本认识,且仍有一些争议。翼龙因为飞行需要而骨骼细长中空,这使得在全世界范围内,翼龙化石因很难保存而非常稀少,且大多不完整。目前翼龙化石发现主要分布于中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哈萨克斯坦、美国和巴西等,正式命名属种约200多种,中国的发现超过四分之一,应该是世界上发现翼龙最多的国家。李淳:中生代命名为龙的海生爬行动物,主要包括鱼龙目、鳍龙目以及很小类群的海龙目和原龙目、主龙目的一部分。正如翼龙不是天上飞的恐龙,鱼龙也不是水里游的恐龙,而是一类海生爬行动物。中生代时期海生爬行动物较多,最大的类群是鱼龙目和鳍龙目。根据目前的研究认知,它们终生在海洋中生活,繁殖、生育过程都在海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展示的贵州盘县混鱼龙化石。孙自法 摄全球鱼龙和鳍龙等化石主要分布在三处:第一处是欧洲以阿尔卑斯山为核心,往南、往西都有所扩散;第二处是中国西南以云贵两省为核心的地区,湖北、安徽、西藏等地也有;第三处地点是北美西海岸落基山脉一带。鱼龙、鳍龙等化石属种大都根据形态命名,目前全世界大概有100多种,中国有几十种。完成,如同现在的哺乳动物鲸。↑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展示的贵州兴义欧龙(鳍龙类)化石。孙自法 摄中新社记者:迄今为止,恐龙、翼龙、鱼龙等研究已揭晓哪些奥秘?代表性成果是什么?徐星:首先,科学家意识到并研究确认恐龙这样一类动物在地球上曾存在,这是恐龙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其次,古生物学界提出恐龙温血论,是内温动物,跟现生鸟类、爬行动物更像。第三,关于白垩纪恐龙大绝灭的问题,现在学界一般认为,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同时期地球上的火山活动也起到一定辅助作用。此外,科学家意识到恐龙和鸟类的亲缘关系,恐龙演化成鸟类的假说,现已成为古生物界的主流假说。围绕恐龙如何演变成鸟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发现作出了最大贡献,一方面展现羽毛如何从恐龙身上演化而来,另一方面也揭示恐龙怎样演化出飞行能力。↑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展示的千禧中国鸟龙(凶猛带羽恐龙)化石。孙自法 摄汪筱林:中国有很多重要的翼龙化石产地,辽西周边地区的热河生物群、燕辽生物群和新疆都发现大量保存完整精美的翼龙化石。哈密“翼龙伊甸园”发现后,研究认为在大约1.2亿年-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现在位于天山南北的哈密和乌尔禾地区都是湖泊,翼龙在湖边群居生活,飞翔、捕鱼、产蛋,繁衍生息。哈密戈壁雅丹地层有多层翼龙化石富集层,代表当时大型湖泊环境曾发生多次灾难性风暴事件导致翼龙集群死亡,推测每层都有数千万翼龙个体。哈密“翼龙伊甸园”还发现共生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以及兽脚类恐龙的牙齿和足迹等化石,既增加哈密翼龙动物群的多样性,也增加了中国早白垩世蜥脚类恐龙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除了哈密“翼龙伊甸园”发现大量雌雄哈密翼龙,以及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和胚胎等系列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之外,在热河生物群还发现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蛋与胚胎化石、世界上最小翼龙“隐居森林翼龙”、翼龙演化的关键一环“悟空翼龙”等。此外,近两年的研究成果中,还包括提出热河生物群“华北克拉通翼龙”的新观点、以“友好美丽飞龙”的命名纪念中巴科学家友好合作20年等。↑ 在中国发现的世界最小翼龙——隐居森林翼龙化石及其复原图。孙自法 摄李淳:已有研究表明,鱼龙是卵胎生,这和哺乳动物的胎生机制以及恐龙和翼龙下蛋都不一样,鱼龙不下蛋,它的蛋是直接在肚子里孵化,生出来就是小鱼龙。半个多世纪前,老一辈科学家在青藏科考中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化石材料。在此基础上,202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青藏科考队在青藏高原三叠纪地层中再次发现并确认了喜马拉雅鱼龙化石。中新社记者:在恐龙、翼龙、鱼龙等研究领域,中国和中国科学家作出哪些重要贡献?徐星:羽毛和飞行是鸟类最重要的两个特征,在中国最早和发现最多的带羽毛恐龙化石,对恐龙到鸟的演化研究作出非常重要的贡献。中国恐龙化石发现数量很多,按物种排名世界第一。虽然在三叠纪恐龙早期演化阶段,中国目前仅发现零散的恐龙足印化石,明确的恐龙骨骼化石尚未发现,但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恐龙化石的集中和大量发现,对恐龙的崛起、繁盛以及如何演化成鸟类等研究作出很大贡献。除了恐龙演化为鸟,恐龙中角龙家族的早期化石基本都是在中国发现的,剑龙家族最早成员有一部分也是在中国发现。概括而言,最近二三十年来,尤其是带羽毛恐龙化石等一系列重要发现与研究,使中国毫无疑问成为世界恐龙研究的中心地区之一,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地区。汪筱林:近些年来,中国大量翼龙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备受关注,特别是新疆哈密白垩纪“翼龙伊甸园”——迄今所知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最富集翼龙化石产地的发现和研究,让学界对翼龙有了更多了解。同时,全球首次发现翼龙蛋与胚胎以及三维保存翼龙蛋和胚胎等,为全面了解翼龙的生殖、生长发育等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这些被认为是翼龙研究200多年来最重要和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助力解开翼龙演化的一些谜团。↑ 汪筱林研究员(左)和研究团队成员蒋顺兴副研究员共同展示友好美丽飞龙(翼龙)化石模式标本。孙自法 摄中国科学家还发现,翼龙身上是长毛的,早期毛状结构和恐龙身上的原始羽毛很相似,旨在散热保暖。现生爬行动物大都是冷血变温动物,大部分科学家认为翼龙是热血的恒温动物,就像鸟和人一样具有恒定的体温,保障其飞翔不受外界气候环境变化的太大影响。此外,研究发现翼龙主要吃鱼,以此获得足够营养从而翱翔蓝天。李淳:全球海生爬行动物群有三个主要地理区域,中国区域后来居上,目前发现化石材料、属种最丰富。21世纪以来,中国区域爆发性地发现了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包括许多新门类、新属种,化石数量和种类超越欧美两个地区。其中,喜马拉雅鱼龙化石的新发现,对了解青藏高原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中新社记者:恐龙、翼龙、鱼龙等研究还有哪些未解之谜?这些基础研究对当今和未来的人类世界有何借鉴意义?徐星:恐龙的未解之谜,或是后续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有:一部分恐龙为什么巨型化生长;恐龙变成鸟类过程中最早的羽毛什么时候出现,羽毛分布涵盖多大范围;恐龙演化出飞行能力,是单起源还是多起源;恐龙不像典型的爬行动物,更像内温动物,从生理角度恐龙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恐龙如何成为地球的统治性动物类群。↑ 巨盗龙(恐龙)复原图。赵闯绘,受访者徐星供图生物演化研究必须开展全球性对比,恐龙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学科,破解未解之谜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来进行。最近中国和南非、阿根廷以及北美的科学家在探讨共同推出恐龙合作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另外,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启动实施深时数字地球(DDE)计划,推动地球历史中的数据、认知实现网上共享,既可推动全球性恐龙研究合作,也可更好面向公众做科普。恐龙等古生物研究的意义与影响,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基础科学本身,人类受好奇心驱动,想了解大自然、宇宙的奥妙;二是“以史为鉴、以史为镜”,研究历史时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变化等,对人类和地球未来发展可以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汪筱林:翼龙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亟需中外古生物学家通力合作开展研究,除了翼龙化石形态学等宏观研究,还要更多借助新的技术方法进行更精细的显微结构研究,如通过翼龙蛋和胚胎、毛状结构等深入研究,揭秘翼龙生殖、胚胎和个体发育以及整个类群演化过程等。↑ 汪筱林研究团队在新疆哈密“翼龙伊甸园”发现的三维保存翼龙蛋化石。孙自法 摄哈密戈壁野外科考和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待解谜团,比如:我们认为翼龙吃鱼,但目前为止,哈密“翼龙伊甸园”尚未发现一件鱼的化石,鳞片、椎体都没有;我们发现哈密翼龙和辽西热河生物群一些翼龙类群的亲缘关系更近,反而与地理上更近的准噶尔翼龙的关系比较远。此外,中国的翼龙化石组合与巴西非常相似,通过各大陆之间翼龙化石对比研究,将有望揭示中生代翼龙在世界范围内的古地理分布,以及如何迁徙扩散和交流。李淳:个人感觉鱼龙等海生爬行动物研究迄今尚未破解“实质性”谜团,未来需通过更多确凿的化石证据逐步研究揭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鱼龙、鳍龙等什么时候起源、与哪些类群亲缘关系最近;鱼龙是冷血还是热血,在海洋里怎么保存体温,运动和身体各种机能如何调节等。这一系列问题,应该都是未来研究方向。至于相关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是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每一天,与地球演化史相比,生命在自然界中显得微不足道,地史上曾经发生多次生物大灭绝,令人感知到地球奥秘无穷、人类渺小、生命短暂。受访者简介:↑ 徐星。孙自法 摄徐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恐龙演化、恐龙类群研究,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他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命名恐龙最多的科学家,因此被誉为“恐龙院士”,也被称为世界恐龙研究界的“中国星”。↑ 汪筱林。孙自法 摄汪筱林,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古生物学会和古脊椎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及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翼龙、恐龙、恐龙蛋等化石及其相关地质学研究,主持数十次大型野外科考和化石发掘;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新闻、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等,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杨钟健科学传播奖等。↑ 李淳。孙自法 摄李淳,主要从事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的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多次赴贵州、云南、湖北、广西以及西藏等地实地考察,迄今已发现关岭动物群重要化石地点60余个,采集三叠纪海洋爬行动物化石200余件,建立世界上此类标本最为完备和精美的收藏。1999年至今,他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大方向性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古生物学会青年古生物学奖、杨钟健科学传播奖、中国地质学会年度十大科技成果等奖项。原标题:《东西问|龙年说龙,亿万年前陆、海、空这三种龙有何奥秘?》来源:中新网作者:孙自法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02-27
-
回到“巨龙横行”的时代揭开恐龙之谜
一起回到“巨龙横行”的时代,解开缠绕恐龙的各种谜团。它形象各异,时而凶悍,时而呆萌;它气质神秘,皮相粗糙,毛羽披身;它身世成谜,从海上来,向天空去……在人们眼中,恐龙是一类备受欢迎的古生物。时值2024甲辰龙年春节之际,我们以“龙”为题,再探恐龙之谜。↑ 为王宝鹏副研究员作为2024科学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月10日的首都科学讲堂邀请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王宝鹏,与您一起回到“巨龙横行”的时代,解开缠绕恐龙的各种谜团。什么是恐龙王宝鹏副研究员聊起恐龙如数家珍。他说:“从化石中,我们发现过小如麻雀般的恐龙,也有30多米长的恐龙。一些遗迹、足迹、骨骼化石等,是它们曾真实存在过的科学依据。”↑ 恐龙动物群如果给恐龙下个定义,它就是生活在中生代,以直立姿态行走的一种陆生爬行动物。地球历史上最大的动物,就是恐龙。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长的恐龙是在中国发现的巨型汝阳龙,全长38米。阿根廷龙、中加马门溪龙的个头也都在30米以上。恐龙的分类其实恐龙就有两大类,通过观察骨盆就能够分辨。一种腰的结构与蜥蜴相似,耻骨向前、朝向肚皮的属于蜥臀类或者叫蜥臀目,霸王龙、梁龙、马门溪龙都是这一类。另一种耻骨朝后,腰的结构与四肢动物相似,叫做鸟臀目,剑龙、甲龙和一些肿头龙都属于鸟臀目。↑ 图为蜥臀目(左)与鸟臀目(右)的盆骨王宝鹏副研究员提示大家,去博物馆的时候,可以从腰带的位置看出这个恐龙属于哪一类。他还告诉大家,翼龙、鱼龙、蛇颈龙、沧龙也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们和恐龙并不属于一大类,它们只能算是恐龙的近亲。恐龙化石的形成其实能形成化石的几率是非常小的。地球历史那么漫长,在几十亿年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生物,但只有微乎其微的个体有机会能够被保存下来并形成化石。↑ 地层上升,化石露出化石形成需要几个很苛刻的条件。首先只有硬体部分能形成化石,像骨骼或者牙齿等;其次是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化石形成还需要动物死亡以后被快速掩埋。恐龙的灭绝灭绝是某一种生物全部消亡。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有不下百种假说和理论,如哺乳动物的兴起造成了恐龙灭绝;鲜花毒死了恐龙;恐龙蛋增厚了导致孵不出蛋,没法繁殖后代等等。那么多假说,恐龙到底怎么灭绝的?简单总结来说,是因为环境发生变化,恐龙承受不了了。来源:北京科协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02-26
-
远古世界曾有这么多“龙”
中国现在已成为多种远古“龙”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大国。特别是恐龙的发现种类,目前已跃居世界首位,这其中凝聚了几代中国古生物学者的不懈努力。龙腾辞旧岁。虽然生肖中的龙是虚构出来的,但在亿万年前的远古世界中,的确有一群或能翱翔天际、或能畅游水底、或在陆地上称霸的“龙”。↑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的鱼龙化石。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陈部主管贺一鸣介绍,现今发现的各类化石证据显示,真实的远古世界中,出现过许多名字中带龙的动物。它们是一大批生存在远古时期,尤其是中生代的爬行动物。虽然名字类似,但这些“龙”在分类学上属于很多个不同的爬行动物分支,样貌、体形乃至生活环境天差地别。比如,生活在海洋中的沧龙、鱼龙、蛇颈龙,分别属于蜥形纲爬行动物下的鳞龙类、鱼龙类、鳍龙类,彼此在演化关系上相去甚远。飞翔在天际的翼龙,与恐龙是近亲,二者在三叠纪时期分开演化,翼龙选择了天空作为生存领地,而恐龙则成为陆地的霸主。↑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的部分翼龙化石。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众多“龙”族中,称霸陆地的恐龙无疑是最受关注的“C位明星”。在分类学上,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中主龙类的蜥臀目和鸟臀目,它们最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四肢直立于身体之下,而非往两旁撑开。作为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的霸主,恐龙家族内部也进化出惊人的个体差异。与大家想象中威风凛凛的霸气形象不同,最小的恐龙之一——近鸟龙,体长仅34厘米,重110克。↑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的马门溪龙模型。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当然,在远古‘龙’族中,有很多类群进化出极其庞大、壮观的体形,这些类群更为人所熟知。比如体长可能超过35米的阿根廷龙、超龙、中加马门溪龙等;翼展近12米的风神翼龙,是生命史上最大的飞行动物;还有近20米长的萨斯特鱼龙,长15米左右的蛇颈龙和沧龙,大小不输于现代海洋中的鲸类,是当之无愧称霸陆、海、空的霸主。”贺一鸣说。↑ 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许氏禄丰龙化石。(中国古动物馆供图)中国现在已成为多种远古“龙”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大国。特别是恐龙的发现种类,目前已跃居世界首位,这其中凝聚了几代中国古生物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祺介绍,1938年,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先生在云南禄丰发现我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即被称为“中国第一龙”的“许氏禄丰龙”。此后,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踏遍祖国大地,主持了多次恐龙国际联合考察,也是第一个在北极圈里发现恐龙化石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率领团队发现、命名了超过70种恐龙,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命名恐龙有效属种最多的学者之一。“统计显示,世界上已经发现的上千种恐龙化石中,由中国发现的有300多种,位居世界第一。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一恐龙大国,中国学者的‘龙’研究还在继续。”赵祺说。原标题:《远古发现|远古世界曾有这么多“龙”》来源:新华社作者:王珏玢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02-10
-
“中国龙”来拜年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不懈前沿探索、学术守正创新、勇担国家重任、勇攀科学高峰。今天是中国农历除夕,我们即将迎来甲辰龙年。有一种说法,这样描述龙的形象: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龙”是中国神话中的概念,包含了多种动物特征,而恐龙曾是在中国大地上繁衍生存过很久的古生物。在这个喜庆祥和的日子里,我们特意选了几只“土生土长”、形象各具特色的“中国龙”给大家拜年。祝大家龙年大吉! 中国角龙 龙抬头,好彩头。中国角龙头骨整体长度可达1.8米,是中国所有恐龙里面头骨最长的恐龙。因发现地在山东省诸城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其命名为诸城中国角龙。它的发现打破了学界关于亚洲没有大型角龙的猜测。马门溪龙过年围个红围脖,喜庆又吉祥。说到脖子,马门溪龙是恐龙里脖子最长的,脖子里面最多有19枚脊椎骨,而背部的脊椎反而只有12枚。马门溪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四川被发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钟健命名。有趣的是,当时杨钟健错把发现地“马鸣溪”听成了“马门溪”。马门溪龙这个名字就被确定下来了。 奇异辽宁龙龙鳞,被赋予了吉祥等寓意。奇异辽宁龙的背甲和腹部就着有呈六角形及菱形的腹甲鳞片。奇异辽宁龙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等命名,之所以叫“奇异”,是因为这种恐龙身上具有结节龙类和甲龙类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在一个奇异辽宁龙的化石标本腹腔里,竟发现有鱼化石残骸,这一发现颠覆了“鸟臀目恐龙都是植食性恐龙”的认识。临河爪龙 有说法称:“三爪为蛟,四爪为蟒,五爪为龙”。但是临河爪龙只有一根手指。它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领导的一个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在内蒙古临河地区发现,这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只发育一个功能性手指的恐龙。据推测临河爪龙生活在干旱而缺少食物的环境,蚁类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和食蚁兽一样,临河爪龙用弯钩一样的手指,掘开蚁穴,寻找食物。 耀龙龙尾往往寓意着长寿、智慧、福气等。耀龙天生一副高颜值,拥有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炫耀性羽毛——四根带状的漂亮尾羽。耀龙属于鸟翼类,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团队于2008年命名。耀龙的尾羽是不是能让大家想起孔雀?据科学家推测,其作用可能也和孔雀的美羽一样,主要用来炫耀,或者是恐吓对手。 扶绥龙 福随,福随,福气相随。2001年,扶(fú)绥(suí)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扶绥县被发现,扶绥与“福随”同音,寓意幸福相随。目前扶绥龙只发现了一个种——赵氏扶绥龙,科学家以此来致敬中国恐龙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喜进研究员。 芒康龙 步步高升,好运连连。芒康龙“高”出了新高度。芒康龙于由中国科学院考察队在西藏芒康县拉乌山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喜进研究员对其进行了命名。芒康龙其实并不是一位“攀登者”,它是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被迫“爬高”到了几千米的高原上。 青岛龙歌声飞扬,幸福绵长。青岛龙的头冠也许可以辅助发出“磁性”声线。1951年,杨钟健院士与刘东生院士到莱阳与合作者一起,发掘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具恐龙化石骨架,并将其命名为“棘鼻青岛龙”。青岛龙最为奇特的是头顶上有一个向上直立、稍微前倾的骨棒,长约40厘米,这也是其命名的来源。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这根骨棒头冠并不完整。完整的头冠形态是板状的,而且是中空的。科学家们推测,中空头冠不仅可以用于性别展示、物种识别,还可以辅助发声。 顾氏小盗龙龙驭风云,吉祥如意。顾氏小盗龙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团队发现和命名。种名“顾氏”是为纪念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知微。顾氏小盗龙是一种长着四个翅膀的恐龙,它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从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中,有一个“四个翅膀的演化阶段”,被认为是世界鸟类进化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进展。 最后,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不懈前沿探索、学术守正创新、勇担国家重任、勇攀科学高峰。 原标题:《“中国龙”除夕来拜年》来源:中科院之声作者:宋同舟、王颖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02-09
-
你的老家有龙么?我老家可有啊!
这次出场的五位来自五个不同的省份,看看有没有来你家乡的“龙”?龙的原型是什么,众说纷纭。有说法认为它的形象参考了雷电云虹或者蛇和鳄鱼,也有人认为是参考了其他异象。虽然它的原型说不清,但是“龙“字却出现在了很多中生代爬行动物的名字中—我们熟悉的很多恐龙(是的,恐龙分为鸟类和非鸟类恐龙)就是典型的例子。今天,科学大院带着五位产于中国的恐龙给您拜年了!这次出场的五位来自五个不同的省份,看看有没有来你家乡的“龙”?(注:出场顺序按“东西南北中”排列)吃素的山东大汉首先登场的是来自7000多万年前的巨型山东龙!巨型山东龙(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身长可以达到15-16米,体重能超过15吨,大约相当于两三头非洲草原象的水平(有些大个体甚至能达到20吨左右),可以说是鸭嘴龙超科里面的“山东大汉”。它也是最大的鸟臀类恐龙,它们股骨长度甚至能超过1.8米,头骨长度也和成年人身高相仿。要养活如此巨大的体型,它们需要1000多颗较小的牙齿去磨碎晚白垩世的被子植物。↑ 巨型山东龙复原图(图片来源:dinosaurpictures.org)↑ 山东龙骨架(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巨型山东龙平时用四条腿走路,有时也会用比起前肢更为粗壮的后肢支撑身体,去吃高处的植物,展示自己超过两层楼高的身躯。它们吃完饭后还需要留意一下自己身边的老弱病残有没有被凶悍的诸城暴龙(Zhuchengtyrannus magnus)盯上。诸城暴龙是我们熟悉的君主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在中国山东的亲戚,平均体重小于君主霸王龙,但也相当于一头亚洲象了。虽然巨型山东龙没有皮内成骨构成的护甲或者骨质尖角,但是成年健康的个体体型足够大,诸城暴龙不敢轻易招惹,而老弱的个体就颇为危险啦。↑ 山东龙背椎(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诸城暴龙或其近似种的骨骼(展牌上面写错了)(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中国地质博物馆)如果你想看到这位山东大汉以及它的敌人诸城暴龙,可以去山东诸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此外北京市西城区的中国地质博物馆也可以看到它们的化石。当你看到巨型山东龙的骨骼的时候,或许会被它背上那些附着肌肉的高耸的神经棘以及硕大的身躯震慑。来自新疆的我,是霸王龙的“小”亲戚第二位出场的是来自新疆的五彩冠龙(Guanlong wucaii)。它们是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石树沟组(石树沟组产出了世界上最丰富,也是最重要的中-晚侏罗世恐龙动物群)发现的,种名五彩两个字则是来自新疆的五彩湾。化石首次发现是在2002年,并在2006年被徐星院士的团队正式命名。五彩冠龙被发现的化石标本仅有两件,一件成年个体,另一件幼年。↑ 五彩冠龙骨架模型(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上海自然博物馆)↑ 电冠龙和人类的大小相比(图片来源:http://www.prehistoric-wildlife.com/species/g/guanlong.html)五彩冠龙隶属于暴龙超科的原角鼻龙科,算是霸王龙和巨大诸城暴龙的“叔祖”。作为君主霸王龙的小前辈,五彩冠龙是身长仅有三米的小个子,也没有君主霸王龙这样粗壮的颈椎和硕大的头部,手指数量也是三根,而非暴龙超科那些特化的晚辈具有两根手指,头顶也有明显的头冠而不是霸王龙一样的“平头”。↑ 头骨粗壮且手指退化的君主霸王龙骨骼(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国家海洋博物馆)作为那个时代体型较小的掠食者,它们经常很忙碌:需要提防身长可达5.5米的将军庙单嵴龙(Monolophosaurus jiangi)和体型更大的董氏中华盗龙(Sinraptor dongi),也要攻击角龙类的老前辈五彩湾花脸角龙(Hualianceratops wucaiwanensis)和当氏隐龙(Yinlong downsi),还要捕食其他较小的兽脚类恐龙。在这种上有天敌下有猎物的生活中,它们最终还是突破重重困难,有后辈成为一方霸主(就是上文提到的诸城暴龙和君主霸王龙)。如果想看到冠龙,可以前往北京的中国古动物馆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馆。↑ 五彩冠龙复原图(图片来源:search4dinosaurs.com)我从福建来,带着美丽的羽毛现在向我们走来的则是南方的代表,生活在约1.5-1.48亿年前福建省的奇异福建龙(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也可以叫它奇异福建猎龙,因为它的属名里面的venator就是拉丁语里面猎手的意思。这是福建省第一种发现的恐龙,属于蜥臀类(Saurischia)—兽脚类(Theropoda)当中的鸟翼类(Avialae)这一分支。鸟翼类这个大家族包括了现代的鸟类,以及一堆似鸟而非鸟的恐龙还有原始的鸟类(比如始祖鸟)。而在2023年的秋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王敏研究员的团队在中国南方又发表了有关鸟翼类新成员的文章,这新成员就是奇异福建龙。↑ 奇异福建龙化石(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中国古动物馆北京馆)鸟翼类很多成员身披片状羽毛(有些甚至还有不对称飞羽,拥有一飞冲天的能力),前肢的结构也具有半月形的腕骨,可以让翅膀收折起来。原始的鸟翼类成员尾巴还比较细长,而鸟类则尾巴高度缩短。↑ 奇异福建龙复原图,脚下踩着一只小的离龙目动物(图片来源:赵闯 绘制)根据化石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奇异福建龙体长不足一米,体重仅有数百克。它的胫骨比较长,是典型的“大长腿”。它们或许生活在水边,生活习性更像今天的仙鹤、白鹭(不过它应该没有现代很多鸟一样高超的飞行能力),同北方那些陆地上活动的鸟翼类恐龙有一定差距。每天它们的日常就是水边捕鱼,跟水边的龟似乎相安无事,但是需要和水中抢夺食物的离龙目(这类动物习性同鳄鱼很像但并非鳄鱼)斗智斗勇。奇异福建龙的雕像被建立在福建政和县,化石则在北京的中国古动物馆里。辽宁的这条甲龙,跟其他甲龙不一样第四位出场的是来自北方的朝阳传奇龙(Chuanqilong chaoyangensis)。来自早白垩世辽西大地的它,未成年个体就可以长到4.5米长(最初发现的模式标本长度是这个),成年之后身长可以超过6米。它们和奇异辽宁龙一样,均为早白垩世隶属于甲龙类的恐龙,但后者个头更小,仅有小狗那么大。↑ 朝阳传奇龙肢体骨骼(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朝阳传奇龙身体骨骼化石(图片来源:Xing et al.,2014)在大众印象里面,甲龙类的“尾巴”是很特殊的,它们的尾槌像一个“流星锤”,非常强悍的感觉。(注:甲龙类隶属于鸟臀类)↑ 发现于北美洲晚白垩世的另一种甲龙科——祖鲁龙的尾槌(图片来源:维基百科)朝阳传奇龙虽然是甲龙类下面甲龙科成员,却不和大众印象中的甲龙科一样带着尾槌,这是为什么?因为尾槌是晚期特化的甲龙科的特征。而朝阳传奇龙则是甲龙科早期较为原始的成员。“流星锤”的形成需要尾椎前后关节突伸长,尾椎扣在一起的尾柄,尾柄还和尾巴末端的皮内成骨在一起才行,到这里才是一个完整的“流星锤”。朝阳传奇龙的尾巴则是没有尾柄和尾槌的,这点和其他早期的很多甲龙科一样。从这一点看起来朝阳传奇龙确实有些“奇怪”。不过,2014年发现命名它们的专家们(来自沈阳师范大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给它起了“传奇”这样的名字,是因为化石产地的丰饶而不是恐龙的特征。↑ 朝阳传奇龙复原图(图片来源:prehistoria.fandom.com)但是要说相似点,朝阳传奇龙还是有很多和晚辈类似的地方,有一点就是身上的皮内成骨(osteodorm)。这是它们体内真皮层形成的防御身体的骨片。我们熟悉的鳄鱼,现在的犰狳还有部分蜥蜴例如科摩多巨蜥就是具有皮内成骨的典型例子。↑ 暹罗鳄标本,它背上的疙瘩就是皮内成骨的例子(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天津自然博物馆)想去看朝阳传奇龙去哪里?去辽宁省朝阳市济赞堂古生物博物馆里面就好了!最后登场的这位,名字很特别第五位亮相的恐龙来自中原大地,诸葛南阳龙(Nanyangosaurus zhugeii)!对的,它就叫这个名字!它在上世纪90年代被发现,在2000年被命名,正模标本发现了大量的尾椎骨,部分背椎和荐椎骨骼,以及骨盆和部分肢骨。它也是河南省第一种被发现且被命名的恐龙。↑ 诸葛南阳龙骨骼装架(图片来源:维基百科)诸葛南阳龙和东方的巨型山东龙一样,都是属于鸟臀类Ornithischia)下面的鸭嘴龙形类(Hadrosauromorpha),但是身处早白垩世的诸葛南阳龙个子很小,身体结构也更为原始。诸葛南阳龙的身长只有4-5米,臀部高度只有1.5米(相比之下,卧龙诸葛亮身高八尺,在人里面可算身材很高了……)。即便如此,如果把这个大家伙放在你的身旁,它的体型也赶得上小马,仅仅股骨长度就可以达到51.7厘米,它们的奔跑速度也不慢。↑ 给了南阳龙明显第一指节的复原图(图片来源:dinosaurpictures.org)这位跑起来不算很慢的家伙可能是没办法竖起“大拇指”的。它的腕骨和第一指节在化石之中没有被保留,学界有观点认为它的第一指节没有发育,而腕骨没有保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它和很多鸭嘴龙类恐龙一样腕骨太小而不利于保存。当然也可能它的腕骨比较大且是有大拇指一样的第一指节,只是没有发现。禽龙和人的对比图,禽龙是比起鸭嘴龙超科更为原始的一个类别,它具有较大的腕骨且保留了腕骨和第一指节(就是那个腿部锋利的位置),也有人认为诸葛南阳龙属于禽龙类,(图片来源:维基百科)诸葛南阳龙还有很多亲戚出现在了内蒙古、甘肃和广西等地。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的约翰逊巴克龙(Bactrosaurus johnsoni),甘肃省的月轮叙五龙(Xuwulong yueluni)以及广西的大石南宁龙(Nanningosaurus dashiensis)等。那么去哪里可以看到诸葛南阳龙?答案是在河南省西峡,想看它就去西峡恐龙遗址园!参考文献:[1]Xu, X., Forster, C.A., Clark, J.M., and Mo, J. (2006). "A basal ceratopsian with transitional features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northwester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3(1598): 2135-2140. doi:10.1098/rspb.2006.3566[2]Xu X.; Clark, J.M.; Forster, C. A.; Norell,M.A.; Erickson, G.M.; Eberth, D.A.; Jia, C. & Zhao, Q. (2006). "A basal tyrannosauro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PDF).Nature. 439 (7077): 715–718. Bibcode:2006Natur.439..715X.doi:10.1038/nature04511[3]Phil R. Bell; Tom Brougham; Matthew C. Herne; Timothy Frauenfelder; Elizabeth T. Smith (2019). "Fostoria dhimbangunmal, gen. et sp. nov., a new iguanodontian (Dinosauria, Ornithopoda) from the mid-Cretaceous of Lightning Ridge,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9: e1564757. doi:10.1080/02724634.2019.1564757[4]X. Xu, X.-J. Zhao, J.-C., W.-B. Huang, Z.-Y. Li and Z.-M. Dong, 2000, "A new iguanodontian from Sangping Formation of Neixiang, Henan and its stratigraphical implication", Vertebrata PalAsiatica 38(3): 176-191[5]Wang, D. et al., 2013. Discovery of invertebrate zoolite in the Xiaguan Formation of Xiaguan-Gaoqiu Basin, Henan, China, and its importance for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comparison. Acta Geologica Sinica 87: 1049–1058.[6]Han, F.; Zheng, W.; Hu, D.; Xu, X.; Barrett, P.M. (2014). "A New Basal Ankylosaurid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Jiufotang Formation of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PLOS ONE 9 (8): e104551. doi:10.1371/journal.pone.0104551. PMID 25118986. Bibcode: 2014PLoSO...9j4551H.[7]Ji, Shu-an; Zhang, Lijun; Zhang, Shudong; Hang, Shan (2014). "Large-Sized Ankylosaur (Dinosauri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Jiufotang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88 (4): 1060–1065. doi:10.1111/1755-6724.12273.[8], X.; Reisz, R. R. (May 10–13, 2019). "The early Cretaceous ankylosaur Liaoningosaurus from Western Liaoning, China; Progress and problems". 7th Annual meeting Canadian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pp. 31–32.[9]Li徐星.多姿多彩的暴龙家族(下)[J].大自然,2013(05):44-47.[10]Xing, Hai; Zhao, Xijin; Wang, Kebai; Li, Dunjing; Chen, Shuqing; Mallon, Jordan C; Zhang, Yanxia; Xu, Xing (2014). "Comparative osteology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Edmontosaurus and Shantungosaurus (Dinosauria: Hadrosaurida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 and East Asi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88 (6): 1623–1652. doi:10.1111/1755-6724.12334.来源:科学大院作者:神秘人骑士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02-08
-
甲子大庆的古龙新传
古龙页岩油的成功开发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将引领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开篇语 古老而又神秘的东北松辽盆地在亿万年前,历经了无数次造山运动和大古湖变迁。300多年前,古鲁驿站设立;65年前松基三井喷油,大庆油田横空出世,累计产油25亿吨。今天,古龙地区钻塔林立,古龙页岩油国家示范区落户这里,一场新时代夺油大战铺展开来。页岩油来自哪里?地下有多少页岩油?如何高效开采这些页岩油?本报开辟专栏《探秘古龙页岩油》,带你揭秘古龙页岩油的前世今生,解剖页岩地层真容,认知页岩油的“金身”。=============================================↑ 图为刘合院士。 苏健 摄松嫩沃野,蕴亿年油脉,铸陆相生油理论,贫油帽子终抛弃;古龙惊雷,承甲子雄风,破陆相页岩关隘,百年大庆续辉煌。2020年4月的一天,黑龙江大庆气温乍暖还寒,地面上水泡子都还结着冰,即将抵达大庆萨尔图机场的飞机朝东北方向飞行。随着飞机高度的下降,乘客可以从空中俯瞰松花江流域肇源县古龙镇。曲流河、水泡子、浅洼子、黑土地勾画的一幅图景吸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他急忙打开手机抓拍了图片,端详一番后,越看越兴奋。眼前呈现出的神奇画面,看起来恰似一条舞动的巨龙,这正是古龙地区的地形新貌。↑ 图为古龙地貌。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龙德 摄古龙页岩油源于亿万年前地质变迁古龙地区注定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古龙镇坐落在大庆市西南120公里处。古龙镇为清代古驿站,旧称古鲁站,后来发音逐渐演化为古龙。神奇的古龙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肥沃的土地、连片的大小湖泊又是怎么来的?我们得从松辽大地亿万年的地质变迁说开来。沧海桑田,时间宛如一位魔术师。从地球演变上看,在松辽盆地出现之前,这里是古生代晚期形成的山系。侏罗纪末,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开启,产生了一系列的大断裂。松辽盆地大面积下陷,盆地内形成了许多彼此分割的小断陷盆地,整个盆地的基底是古生代的变质岩和花岗岩。在盆地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盆地继续下降,一个较大的湖泊形成。第三个时期,地壳继续下沉,湖盆继续扩大,湖水变深,气候温暖潮湿,生物大量繁殖,这是重要的生油期。到了第四个时期,湖盆继续下降,达到了全盛时期。亿万年前,即松嫩大湖发展中期,湖边生长着高大的植物、居住着身体庞大的恐龙,湖里有大量的低等生物和微生物,还有介形虫、叶肢介、鱼、螺、蚌等。低等生物和微生物繁殖快、死亡率高,数量惊人,这些有机质沉积在湖底,形成了石油生成的物质条件。经过亿万年的风吹、雨淋、日晒,湖泊四周高山上的岩石被风化成大量泥沙,被雨水带到湖盆里并不断沉积下来,把大量低等生物和微生物掩埋起来。随着地壳不断沉降,有机质堆积越来越厚,形成上千米厚的地层,后来地壳再次抬升,最终湖水离场,油气开始埋藏聚集。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松嫩大古湖变成了今天的松嫩平原。松辽盆地晚白垩纪页岩的调查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9年,国民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谭锡畴、王恒升提出命名“嫩江组”,这套岩层主要有青灰、灰、灰黑、黑色为主的泥岩、粉砂质泥岩、油页岩加细砂岩组成。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挑战性大页岩油是指蕴藏在富有机质、页理与纹层发育、具有超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页岩层系中的石油资源。页岩主要由粒度小于0.0039毫米的粘土矿物组成,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其内部的有机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逐渐生成石油。古龙页岩油为页岩型页岩油。古龙页岩油勘探与开发是一项科技含量高、挑战性大的工程。高精度三维地震和多参数测井评价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以更加精准地搞清楚页岩油的赋存位置和规模。开发主要通过水力压裂技术,即通过高压泵送混有支撑剂的压裂液进入井下页岩层,使岩石产生微裂缝,从而释放并采集出原本储存在岩石孔隙中的石油。同时,我国积极研发绿色低碳的开采工艺,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古龙页岩油的开发不仅可以拓展我国的石油资源储备,也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能源自给压力。未来,我们期待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持续提升古龙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效率与环保性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赋予“绿色动能”。从页岩里“榨”油意义深远1958年6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通讯《松辽平原有石油》,报道松辽盆地初步发现了厚达几十米的油层。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这无异于一颗惊雷,石破天惊,自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最终使中国把“贫油”的帽子彻底甩进了太平洋,截至2023年底累计产油25亿吨。1981年,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钻探的英12井,在青山口组泥页岩发现了工业油气流。也正是在这一年,美国在Barnett彭迪C.W.Slay#1井发现了页岩气,一场席卷全球的“页岩革命”序幕徐徐拉开,页岩开采在东西半球争相开始。2018年,大庆油田针对青—段油页岩优势甜点段部署了松页油1HF和松页油2HF两口水平井,均获得工业油流。2020年,大庆油田工作会议要求,“抓页岩油,力争规模‘透亮’”。同年4月,为探索古龙凹陷深部青山口组泥页岩油气富集规律而钻探的古页油平1井试油,试油期间最高日产油30.52吨,日产气13032立方米,成为古龙凹陷陆相页岩油勘探的战略突破井。由于最先获得工业油气流的井在古龙凹陷,因此也就称为“古龙页岩油”。2021年2月24日,中国地质学会发布2020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大庆油田提报的《松辽盆地北部古龙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发现》榜上有名,齐家—古龙凹陷资源量达到60.58亿吨。这是油田发展新的重要的接替领域,也是大庆油田振兴发展的新希望、新起点。古龙页岩油巨量资源是建设百年油田的重要依托。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批准正式设立大庆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这是大庆未来之梦想和希望,因此,古龙页岩油的成功开发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将引领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刘合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02-07
-
探秘东方人类的文明·泥河湾
作为华北地区地层可靠、文化遗物丰富的早更新世时期古人类文化遗址,马圈沟遗址提供了华北地区最早人类活动的直接证据。“我们从哪里来?”千百年来,人类对于这一谜题的追问从未停歇。我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是与非洲并列的人类起源最早地之一。一个声音告诉我们:破解原始社会的神秘故事,寻找东方人类祖先的钥匙,就在泥河湾。今天起,我们循着时空的轨迹,带您走进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探秘东方人类的文明。↑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题雕塑 ——探访——泥河湾遗址群是东方人类的故乡近日,记者来到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这里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孙永春,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文物与环境保护局负责人。多少年来,他因工作原因在泥河湾遗址群间来来往往,谈起泥河湾遗址来,他如数家珍。当天,记者跟随孙永春来到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的马圈沟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高大的保护棚,东侧为遗址1区,西侧为遗址3区。顺着西侧3区棚内拾阶而下,发掘坑内层层叠压的剖面清晰可见,墙面上张贴着当时发掘的照片、第Ⅲ-第Ⅶ文化层的遗址剖面图以及马圈沟遗址3区的介绍等,它们向我们讲述着这里的百万年人类史。参观完马圈沟遗址,我们来到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仿照旧石器“尖状刮削器” 形状设计的南大门,它的入口檐板掀开,寓意由此开启探寻泥河湾古人类的神秘之旅。沿着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祖猿印象主题雕塑一路向北,大约50米远,就是著名的小长梁遗址,该遗址距今约136万年。站在小长梁遗址平台上远眺,沟壑纵横间,100多万年的人类史就埋在这片错落有致、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遗址旁的介绍牌上,写下了遗址从发现到震惊世界的整个历程,这里是泥河湾遗址群发现的第一个有着超百万年历史的文化遗址。↑ 小长梁遗址远景 ——揭秘——200万年前东亚人开始直立行走东方人类的直立行走是什么时候?“人类天下第一餐”又是怎么回事?祖先们的智力有多高?2021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的古人类学家在《自然》刊发的论文中首次确认,20世纪70年代在肯尼亚发现的一块直立人头骨碎片可以追溯到200万年前,而马圈沟遗址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00万年。因此我们能够大胆地推测,东方人类祖先就开始直立行走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甚至更早。据孙永春介绍,马圈沟遗址被发现于1992年,是一处距今约200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发掘期间,在第Ⅲ文化层发现一组以草原猛犸象的骨骼为主、间有石制品和天然石块构成的文化遗物密集分布区,多数骨骼上有砍砸和刮削的痕迹,生动地展现出远古人类群体肢解动物遗骸、刮肉取食、敲骨吸髓的情景。这个“用餐”场面,被称为“人类天下第一餐”,是当时石器加工和获取食物方式的直接表现。2015年,石沟遗址也再现了当时古人类一边加工石器一边从动物残骸上取肉为食的生动场面。2016年举行的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2015年工作汇报会上,时任石沟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副教授赵海龙曾表示,“这为在泥河湾地区寻找‘直立人’甚至‘能人’提供了重要线索。”小长梁遗址出土的石制品采用锤击法打片,出现了砸击石片。砸击打片方法的出现,意味着在泥河湾地区寻找古人类早期活动获得重大突破。专家通过石制品推断小长梁占有者的认知能力已经接近现代12岁儿童的智力。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第一阶。↑ 马圈沟遗址近景 ——文物——出土大象脚印化石等重点文物大象脚印化石:在泥河湾马圈沟遗址第Ⅱ文化层则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大象脚印。脚印分布密集,部分个体结构保存较好,尚可辨出清晰的脚趾结构。结合出土的骨骼化石判断,此为草原猛犸象的脚印。古人类餐食大象遗迹:在泥河湾马圈沟遗址第Ⅲ文化层发现了古人类餐食大象遗迹。此处密集分布着大量象的骨骼,夹杂有石锤、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石制品,其中1件刮削器出土时仍保存与肋骨接触的状态。这组文化遗迹的分布状态,勾画出远古人类“进餐”的生动场景。锤击石片:小长梁遗址出土大量的石制品,石料主要采自附近的河流砾石和基岩,有燧石、石英岩、火山岩等。石制品采用硬锤直接打片法,出现了砸击石片。砸击打片方法的出现,突破了当时普遍认为该方法源于“北京人”的说法,将其历史大大提前。——声音——提供华北地区最早人类活动的证据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法岗告诉记者,马圈沟遗址埋藏于巨厚的泥河湾层之中,地层序列清晰,文化层丰富,在176至125万年之间发现古人类文化层17个,基本构建起华北地区早更新世时期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的框架,为探索华北地区最早人类的出现与演化提供了系统资料。他表示,这里的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人类活动地点分布密集,在方圆500米的范围内发掘多个地点,发现17个文化层,各文化层都发现一定数量人工特征明确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在第Ⅲ文化层揭露古人类餐食草原猛犸象的场景,第Ⅱ文化层揭露出清晰地草原猛犸象脚印。石制品体现出中国北方以小石器为主的主工业的典型特征,整体面貌非常简单、原始,遗址时代古老,是华北地区长期延续发展的小石器工业的源头。王法岗介绍,作为华北地区地层可靠、文化遗物丰富的早更新世时期古人类文化遗址,马圈沟遗址提供了华北地区最早人类活动的直接证据,为探索早期人类在东亚地区的出现、演化、扩散以及早期人类的石器技术、行为模式等提供了关键材料。来源:河青新闻网、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作者:韩会欣、姚瑶图片:吕承林、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02-06
-
穿越1.3亿年探寻生命密码
近期,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张福成教授团队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发现了两具1.3亿多年前的植食性恐龙化石。近期,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张福成教授团队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发现了两具1.3亿多年前的植食性恐龙化石。这两具完整的恐龙皮肤化石发现于“热河生物群”核心区域,其中一具属于剑龙类,骨骼、皮肤化石保存完整程度近100%;另一具则填补了角龙类恐龙演化发展“断链”的重要一环。该化石的发现揭开了恐龙皮肤化石的神秘面纱,解密了生命演化历程。↑ 图为临沂大学张福成教授团队发现的剑龙类恐龙化石。(本文图片由临沂大学提供)发现恐龙皮肤印痕化石人们对恐龙的基础认知,大多来源于恐龙骨骼化石标本或影视作品。壮硕的躯干?粗糙的皮肤?恐龙到底长什么样子?张福成教授团队此次发现的剑龙皮肤化石,为人们打开认识剑龙的又一扇窗。对于从事地质与古生物研究工作28年的张福成教授来说,剑龙皮肤化石的发现,给他带来了很多惊喜:“这是热河生物群以及河北省境内首次发现剑龙类恐龙化石,其皮肤保存面积和完整程度堪称世界恐龙皮肤印痕化石之最。”剑龙类恐龙的身体大小一般介于3至7米之间,这次发现的剑龙体长约5米。实现近乎100%完整保存程度,需要“可遇而不可求”的严苛埋藏条件。因此,张福成推测,这次发现的剑龙类恐龙化石能保存得如此完整,缘于当时频繁的火山活动。他解释,当时恐龙可能是去河边或者湖边喝水,或者是由于年龄原因自然死亡,直接躺到水里,被冲到水位比较深的地方。因为深处微生物的生活环境较弱,没有受到微生物和小动物的干扰,化石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图为临沂大学张福成教授团队发现的角龙类恐龙复原模型。(本文图片由临沂大学提供)作为张福成的助手,该校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副教授郭颖也参与了此次科研工作。“虽然从事这项科研工作多年,但如此鲜亮、生动、完整的恐龙皮肤化石,我也是第一次见。”郭颖解释,恐龙的骨骼和牙齿等硬体部分相对容易形成化石,这次的恐龙皮肤化石不仅保存得完整,面积也达到了约3平方米,这对认识剑龙类恐龙乃至所有恐龙的体表特征、生理机能以及白垩纪时期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漫长的挖掘、修复工作以及与丰宁化石保护研究中心的通力合作,张福成教授团队将有机会更加完整地复原剑龙的躯干,并通过鳞片的形状和大小布局,来判断其生活习性,甚至复原其皮肤的颜色。他们在化石中发现了近百颗鸡蛋大小的恐龙“胃石”。这也证实了剑龙的粗纤维饮食结构,需要吞食石块辅助研磨食物等生理机能的推测。为早白垩世中国北方依然有剑龙类恐龙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时间证据,同时也为研究剑龙类恐龙的演化过程及其与环境演变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填补恐龙进化发展“断链”“在传统观念中,大家一般认为角龙类恐龙演化由原始到成熟,头上会逐渐出现大型的角或颈盾等头饰。此次发现的角龙类恐龙化石是填补角龙类恐龙进化发展‘断链’的重要一环,该标本近乎完整保存的骨骼也将为进一步研究原始的角龙类恐龙演化路径提供重要证据。”张福成解释。他介绍,在距今约1.7亿至1亿年前,较原始的角龙是体型较小的、主要靠后两足行走的形态,身体结构也显得相对简单,例如没有它们后裔常见的盾牌样的头饰结构。目前行内一般认为,最早的角龙化石记录为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约1.6亿年前晚侏罗世的地层发现的隐龙。但在距今约1亿至0.66亿年前的晚白垩世,上述外形简单的角龙演变成了四足行走奔跑的巨兽,并且有的种类在头上长出大型的角等头饰或实用性结构。从隐龙到真正的角龙(以著名的三角龙为代表)的转变,其中实际存在多个进化上的“断档”。这次在丰宁发现的角龙类恐龙,恰好处于这一转变的中间位置,应是填补恐龙进化发展“断链”的重要一环;标本近乎完整保存的骨骼也将为原始的角龙类恐龙演化研究提供更多新证据。↑ 图为临沂大学张福成教授团队发现的角龙类恐龙化石。(本文图片由临沂大学提供)“比较著名的三角龙头的后部或上面会有比较特殊的角或颈盾,而本次发掘的角龙类恐龙化石没有这么复杂的结构,体型较三角龙小,体长约1米,属于一种比较原始的角龙类恐龙,它的头部只有不太明显的角的雏形,这一发现将为研究角龙类恐龙提供直接证据。”谈起这次发现的角龙化石,郭颖仍然很兴奋。他说,迄今为止,已知的角龙类恐龙化石几乎都出自亚洲和北美洲,一般认为它们最早出现于晚侏罗世的亚洲地区,繁盛于晚白垩世的北美地区。亚洲和北美洲的角龙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交流”。而这次角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更加精准的“晚白垩世”时间,不仅在系统学和功能学方面意义重大,在恐龙的生物学以及古生物地理区系分布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探索远古恐龙未知秘密从青藏高原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从淮河流域到河北承德,从俄罗斯到美国,多年来,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团队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张福成一直致力于河北省丰宁县及周边的中生代古生物发掘、修复、科研等工作,深耕热河生物群及古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致力于揭开化石背后隐藏的早期生命及其重要器官的起源和演化等科学问题。围绕这一地区的珍贵化石资源,他曾在《科学》等国际期刊上报道了产于丰宁芥菜沟的迄今最原始的反鸟——丰宁原羽鸟、产于丰宁尖长沟的迄今最原始的孔子鸟——郑氏始孔子鸟等重要古生物材料。2017年至今,该团队先后组织实施了河北丰宁芥菜沟、尖长沟的古生物发掘、化石修复及保护等科研项目;发表相关SCI科研论文2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0余项;团队被认定为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参与建设的区域考古与自然遗产保护实验室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室体系。周亚纯、魏鑫森两位博士,是新加入该团队的“90后”。虽然是后期才参与这项工作,但他们在言谈中都透露出满满的获得感。他们介绍,丰宁县及其周边地区,在1.3亿年前曾经分布较广阔的森林和水系,为当时群居生活的植食性恐龙提供了有效的庇护场所及充足的食物资源。除了此次发现的两具恐龙化石,丰宁地区早白垩世地层中还曾发现华美金凤鸟、郑氏始孔子鸟、弥曼始今鸟等鸟类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的恐龙和鸟类化石,极大丰富了这一地区的古生物类型,对探索热河生物群的演化历史、追溯早白垩世陆地生态系统的面貌意义重大。目前,丰宁恐龙化石发掘、修复项目已经完成化石前期主体修复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续,团队将根据化石标本制作等比例的3D复原模型,并开展相关科研、科普工作。不管是“60后”张福成、“80后”郭颖,还是“90后”周亚纯、魏鑫森,他们在描述物种丰富且充满神秘感的远古世界时,眼里都充满了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他们用一次次与古老生物的对话,还原了一个更加真实、丰富的远古世界。原标题:《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团队揭开恐龙皮肤化石的神秘面纱——穿越1.3亿年探寻生命密码》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王慧敏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02-05
-
龙年说“龙”:恐龙“成名”200年
在人类首次对恐龙进行科学命名200周年之际,站在更大的时间维度上,恐龙世界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2024年龙年新春即将到来,今年恰逢恐龙正式命名200周年。如今恐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热门课题,还成为许多科普读物、奇幻小说和影视作品的主要素材,并发展为流行文化。两百年来,人类创造的“恐龙文化”与真实的恐龙世界相差几何?近年又有哪些新发现颠覆了我们此前对于恐龙的认知?相关专家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一个与“侏罗纪公园”不一样的恐龙世界。↑ 恐龙生活场景复原图新恐龙不断被发现尽管人类可能在数百年前就发现了恐龙等古生物化石,但真正对恐龙进行科学研究则要等到19世纪。目前公认最早对恐龙化石进行正式研究的是英国医生吉迪恩·曼特尔,他于1822年发现禽龙化石,但其正式命名出现在学术论文上则要等到1852年。在此之前的1824年,牛津大学地质学教授威廉·巴克兰根据在英国一家采石场发现的奇特生物化石,向彼时刚刚成立的伦敦地质学会提交了一篇论文,将这些化石的原型生物命名为斑龙。自此以后,恐龙的概念正式走入公众视野。在人类首次对恐龙进行科学命名200周年之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对于古生物学家而言,这一时间节点是很好的契机,可以盘点和回顾古生物学领域在过去两个世纪所掌握的知识。报道称,恐龙在地球上生存并繁衍生息了约1.65亿年,如今约有1000种恐龙被命名,每年仍有约50种新恐龙物种被发现。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家布鲁萨特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纵然人类对恐龙的命名已有200年,但对于恐龙的科学认识仍处于发现阶段,我们只发现了曾经存在过的恐龙中的一小部分。在跨度如此之大的时间段里,人类难以发现所有种类的恐龙,但近年来一些重要化石材料的相继发现,使人类对于恐龙的研究取得了相当重大的进展。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古生物学者邢立达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举例说,以近鸟龙为代表、在中晚侏罗世发现的长着类似鸟类“翅膀”的基干近鸟类恐龙,将鸟类祖先出现的时间节点至少提前2000万年,打破了此前鸟类起源的时间悖论;在中晚侏罗世开始出现、明显巨大化特征的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它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展现出不同的身体比例、食物或栖息地等,从不同方面展现出这些庞然大物区别于新生代霸主哺乳类动物的生长轨迹,这很可能意味着对于大型恐龙而言,类群内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体发育而非基因差异,这与当今哺乳类与鸟类等陆生动物群结构大相径庭;恐龙曾被认为是变温动物,而自从不同类群的带毛恐龙被陆续发现,加之后续应用其他生物学手段深入研究,目前学界观点认为,至少相当一部分先进的兽脚类、蜥脚类恐龙,甚至它们的亲戚翼龙都拥有恒温特征。2023年7月,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学者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杂志《自然》子期刊《科学报告》上的一篇论文完全颠覆了人类以往对于白垩纪恐龙世界的认知。发现于中国辽宁省朝阳市的一块罕见化石显示,约1.25亿年前,一只类似獾的肉食性哺乳动物在尝试捕食一只体型远大于自己的鹦鹉嘴龙。这块宝贵的化石也被认为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哺乳动物捕食恐龙的最早证据。该论文作者之一、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学者吴肖春博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发现的特殊意义在于证明了哺乳动物确实能捕食恐龙,挑战了白垩纪恐龙的“霸主地位”。此前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在白垩纪,恐龙是地球的主宰,几乎不可能受到同时代哺乳动物的威胁。 ↑ 白垩纪哺乳动物捕食鹦鹉嘴龙的化石在邢立达看来,近年很多研究方向都有同等级别意义的新鲜发现,比如恐龙进化到类鸟演化上的很多关键节点的更新,对非鸟恐龙灭绝原因的持续讨论等,这些都加深了我们对恐龙类群的认识。“毛茸茸的恐龙”刷新认知与科学家通过化石认识恐龙不同的是,大部分民众是通过恐龙题材的影视作品去认识恐龙。这些恐龙形象固然更具有刺激性和戏剧性,但它们与真实情况往往大相径庭。许多人认为恐龙都是庞然大物,但各种体型的恐龙几乎占领了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所有陆生生态位。大型恐龙中,肉食性霸王龙体长可达13米,植食性的阿根廷龙体长达40米。小型恐龙中,肉食性的近鸟龙体长仅有34至40厘米,推测是杂食性的辽宁龙仅有34厘米。 ↑ 电影里的“迅猛龙”形象深入人心。“恐龙已经灭绝”的结论深入人心。但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恐龙并没有真正灭绝。邢立达表示,现代鸟类就是恐龙的后裔,包含鸟类在内的近鸟类恐龙早在侏罗纪中期就从兽脚类中分化出来,并不断“开枝散叶”,鸟类一直延续至今。所以恐龙灭绝的说法是不严谨的。近年来,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也在扭转人们对于恐龙的认知,展现出一个更为生动有趣的恐龙世界。邢立达认为,最典型的就是“毛茸茸的彩色恐龙嗷嗷飞”。“在科幻片《侏罗纪公园》中,恐龙都是有着鳞片的巨兽。但从1996年开始,中华龙鸟等恐龙化石陆续被发现,一些毛茸茸的恐龙不时就会给古生物学家投下‘重磅炸弹’。这主要归功于中国辽西地区绝佳的保存条件,化石上的皮肤衍生物和部分软组织被保存下来,从头至尾,纤维状、羽毛状的印记经常出现在化石骨骼的边缘。”2003年顾氏小盗龙的发现开启了另一个世界。邢立达介绍称,顾氏小盗龙前后肢都长有羽毛,具有适宜飞行的不对称羽片,这表明顾氏小盗龙是一种至少能够滑翔的四翼恐龙,而且这种小恐龙有着典型的树栖特征,这又给鸟类飞行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2010年,中国等国的科学家还首次为恐龙体表颜色复原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羽毛化石中的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信息,在与现代鸟类对比后,一些带毛恐龙的身体已经具有灰色、褐色、黄色及红色等色彩。有趣的是,顾氏小盗龙的颜色虽然是黑色,但其黑色羽毛表面有结构色,类似于今天乌鸦,能呈现出彩虹般的光泽,更像是我们现在俗称的“五彩斑斓的黑”。为何恐龙研究经久不衰在人类首次对恐龙进行科学命名200周年之际,站在更大的时间维度上,恐龙世界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人类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恐龙为何以及如何会变得如此之大,也不知道一个有声的恐龙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为何要去探究一个如此遥远的恐龙世界努力去还原真实?在邢立达看来,这是古生物学家经常被考问的问题。“我们不妨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研究生命演化是古生物学的终极命题,也是全人类的历史使命。生命究竟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这是人类必须回答的演化问题。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个伟大的演化理论。古生物化石是支持生物演化理论最直观的证据,当年许多困扰达尔文的化石记录,现在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这里面就包括了中国古生物学家研究的澄江动物群、热河生物群等化石宝库的标本。”邢立达认为,当下关于生命的演化仍有数不清的难题,无论是地球万物的过去,还是人类的过去。恐龙有着1.6亿年漫长的存在,特别适合解释地球生命的演化。此外古生物化石能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重要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研究古生物是古环境学、古地理学等很多学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邢立达说:“古生物研究的意义不仅是认知地球生命历史、探索生命演化规律的重要科学实践,而且能为探寻化石能源、沉积矿产等自然资源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证据。”来源:环球时报作者:樊巍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02-05
-
数万年前,谁是濛溪河畔的“生存专家”?
这段人类5万-7万年前的古老记忆,从幽深的地下渐次展现在世人眼前。2021年9月,暴雨袭击四川省资阳市濛溪河流域的乐至县,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了河岸,带走了河床中的老泥沙。在倒伏的植物断枝中,上万年的乌木和动物化石,以及具有明显打制痕迹的石器赫然呈现在世人眼前。考古学家们奔赴而来,一段人类5万-7万年前的古老记忆,从幽深的地下渐次展现在世人眼前。日前,濛溪河遗址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3中国考古新发现”。学者认为,濛溪河遗址再现了先祖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勤劳智慧,显示出中华文明久远厚重的文化基因早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萌芽,根脉深长。与大河“共舞”的祖先濛溪河是沱江的支流,后者从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的上游奔流而出,滋养着包括成都在内的四川省多个大中城市。上世纪50年代,在沱江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晚期的真人类化石“资阳人”头骨曾震惊世界。数万年前,沱江流域即有人类生息繁衍已成为考古界的共识。此次考古发掘的濛溪河遗址位于资阳市乐至县境内,距离“资阳人”的发现地大约35公里,年代距今5万-7万年左右,属于第四纪晚更新世。剑齿象、披毛犀等许多巨型动物在其间灭绝,古人类生理特征上已经和现代人基本一致。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介绍,自2021年濛溪河遗址意外暴露于世以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此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沿濛溪河沿岸发现了11个相互关联的遗址点,构成了濛溪河遗址群。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面积约250平方米的发掘区。多根倒卧的乌木体量巨大,其中最长的9米多,树龄测定约为160岁。此外,在河床基岩上还散落着炭黑色的硅化木。工作人员还从遗址泥土中发现数以万计的植物遗存,包括30余科的植物种子和果实,有核桃、桃、葡萄等人类至今经常食用的植物。其中,核桃是目前世界旧石器遗址中最早的发现。此外还从遗址提取了鹿角、羊角、熊的手指骨、鱼的牙齿、蛇骨、青蛙的骨头等。其中比较有趣的是,遗址还发现了接骨草和筋骨草,是中医中治疗跌打损伤、舒筋活血的药用植物,推测可能蕴含着药用植物早期利用的行为。郑喆轩告诉记者,遗址是古人类在水边栖居所形成,最大的特点是有机物遗存特别多。由于数万年来遗址都“藏”在濛溪河水位线以下,是难得的饱水埋藏环境,动物骨骼化石、植物种子等有机质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已发现的化石,大中小、水陆空、食草、食肉类动物齐全,植物包括大的树木,小的坚果、水果,再到肉眼不可见的孢粉。“这么全面和丰富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为我们了解数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他说。刻在石头上的“奋斗史”濛溪河遗址包含多个地层及较丰富的遗物,目前为止共出土各类石器和动物化石十万余件,石制品包括典型的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等。在考古探方中,记者看到了炭黑色的硅化木,这种木化石非常坚硬,有着锋利边缘,被古人类用来制成刮削器、尖状器等工具,还有一些明显是被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木器和骨器。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看来,这种对原材料的利用难能可贵。“因为濛溪河石器原料缺乏,当地基岩是疏松的砂岩,无法做成工具,古代人类就发挥聪明才智,把硅化木甚至动物骨骼和木头做成工具,这些工具所体现的技术和文化,反映了当时的人类为适应本地环境资源条件,在获取工具上所体现的智慧。”更可贵的是,一些古人类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生活痕迹也留存下来。郑喆轩说,考古人员在清理遗址时,在其中一个区域内发现了碳化的木头和烧过的剑齿象上下颌,可能是远古先民用火加工消费象头的行为。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烧焦的橡果,同样推测可能和用火加工有关。专家认为,濛溪河遗址真实地还原了古人类生活的画卷——在远古时代的河湖之滨,人类与动物在相互搏杀中共存。人类采集野果、狩猎、捕鱼捉鸟,甚至猎熊烤象,最终生存下来的同时,主动采取措施改进、提高适应环境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现代文明的基础是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带来的,这个基础就是对资源的广谱利用,以前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材料是两三万年以前。濛溪河遗址发现的动植物遗存以及用火痕迹,把人类对资源的广谱利用提前到了距今六七万年以前,对探索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行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材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说。华夏文明的序章人类长年对石头的使用、打磨、加工、制造,不但大大训练了人手的灵活敏锐,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人的大脑。人类通过对石器进行加工打造,对整个外部世界有了和其他动物根本不同的认识,也使人类最终走上了和其他动物根本不同的进化道路。在考古工作站,记者看到还有一些石头、动物骨骼和植物上有人工刻划的痕迹,肉眼可见有些痕迹连续平行,有些呈“十”字形或者是“×”形。“这些刻痕可能是他们在记数、记事,这个发现让我们很兴奋,数万年前的祖先们已经有了朦胧的精神追求。”郑喆轩说,濛溪河以及远古森林里的动植物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材料,启发他们的身体进化和智力发育,也为人类在远古时代点亮文明的曙光做着准备。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考古学界一致认为濛溪河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为深入探讨早期人类对特殊石料及有机材料的加工利用方式、对植物资源利用的广谱化、艺术萌芽、技术与认知能力发展、现代人的出现和扩散等重大考古学问题提供了关键节点和重要材料。但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在遗址范围内尚未找到古人类遗骸。“就算只找到半颗牙齿,也将带来巨大的惊喜。”郑喆轩说。事实上,对濛溪河遗址的探索和研究还在继续。为了不漏掉微小的文物,继续寻找更多古人类的线索,遗址里的土都被装在白色的口袋里,小心地保存了起来,下一步还要对这些土进行分拣,并在显微镜下筛查、研究。原标题:《中国故事|数万年前,谁是濛溪河畔的“生存专家”?》来源: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四川分社、中国故事工作坊作者:童芳、张海磊、刘坤、杨进编辑:诸鹏飞审核:盛捷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