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刊物

《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

发布时间:2024-03-22 作者:
陈晓茹
来源:
青鸟新知
分享:

《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

邹宗平 口述 / 陈俭霖 撰写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


又是一年春天,鸡鸣寺的樱花裹着春意悄然开了,游客们竞相前来。街道上车水马龙,空气中隐隐散发着花香,玄武湖公园也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在车流和人群喧嚣声的衬托下,旁边北极阁南麓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显古朴静谧。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聘请蔡元培等筹备国立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的邀请下,李四光从北京南下主持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揭开了中国地质发展史新的一幕。然而几十年的光景也不曾让研究所逊色于初绽的樱花,院内的草木似乎也如当年李四光在时那般枝繁叶茂。


↑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旧址


 李四光办公室内景


 李四光在家中留下的唯一彩照


“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李四光


南宋陆九渊慨言:“学者先须不可陷溺其心, 又不当以学问夸人。”李四光将光与热尽数挥洒在新中国的地质事业上,一生都在致力于探索在“茧壳”以外的世界。那么科学家身份以外的李四光又是什么样的呢?


 李四光(左一)在地应力实验现场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一书,以李四光的人生画卷为主线,其外孙女邹宗平通过回忆与李四光晚年共同生活十八年的点点滴滴,披露了不为人知的感人细节,将一个个看似独立又暗含联系的小故事娓娓道来。邹宗平口中的李四光是朴素而多彩、立体且生动的,书中不仅描写了李四光呕心沥血为新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心路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慈祥的爷爷,他疼爱着外孙女,关爱、尊重和引导着晚辈的成长,如炬般照亮了前行的路。


 本书口述者女邹宗平和“爷爷”李四光


 1969 年,李四光和家人在一起——最后一张全家福


李四光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青年时期他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参加同盟会,回国后担任过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后来辞去这一职务选择留学英国。1918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地质系主任;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担任所长;1948年初,和夫人许淑彬一同前往英国伦敦出席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赴英期间,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满怀一腔报国热情的李四光在国民党的重重阻挠下,历经艰辛,先后辗转法国、瑞士、意大利,在1950年4月取道香港,同年5月终于回到北京。


 1950年,李四光归国,在南京火车站受到隆重迎接


在专业领域,李四光潜心钻研,一丝不苟。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杰出科学家,作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开创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在生活中,李四光还是一位音乐迷。留英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谱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李四光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学伟人,《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中的他闲来无事时也会种种树、散散步,带着平淡生活里的烟火气儿。


 李四光在英国旧货摊上购买的小提琴


 李四光谱写的小提琴曲《行路难》手稿


博尔赫斯说:“任何命运无论多么复杂漫长,实际上只反应于一个瞬间,那就是人们彻底醒悟自己究竟是谁的那一刻。”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在满是歧路的旅程中,先辈们凭着热忱和信念以凡人之躯完成了前人未竟的事业。李四光曾经说过:“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多么丰满、愉快、生动和活泼。”如果历史长河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的,那么或许对于李四光来说这便是他一生的追求。


 李四光在做地质学术报告


 李四光去世后,人们在遗物中发现他在病中留下的纸条


“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李四光


生于混沌,思无己时,一心向学,蔚为国用。2009年,李四光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读完这本书,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四光为真理而奋斗时的热烈和忘我,他已不再只是伟大的科学家,而是永远与我们同行。


 晚年的李四光在古银杏树下休憩、思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了“四面的光”。



来源:青鸟新知

作者:陈晓茹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