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万波。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2月1日晚,在202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当这首《少年》在演播厅响起时,92岁的“热血少年”黄万波走上领奖台。
黄万波是全国最年长的野外考古工作者。去年下半年,他带队开展第5次对巫山龙骨坡遗址的发掘工作,坚守一线103天,每天工作13小时以上,希望在龙骨坡找到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为人类不仅仅起源于非洲的“多元论”提供现实依据,让龙骨坡的亮点更亮。
黄万波说,受裴文中先生影响,他对古人类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4年,22岁的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前身)工作。“裴文中先生是我的指导老师,他曾在1929年12月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1984年,黄万波带领团队来到巫山,在庙宇镇龙骨坡遗址开始了考古发掘之旅,从此与“巫山人”结下不解之缘。
1985年到2006年,经过3个阶段的系统发掘,黄万波带领团队发掘出了20余件打制的石制品和一段有2颗臼齿的下颌骨化石,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黄万波根据所发掘的化石,经过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在200—250万年前,巫山龙骨坡就有古人类存在”“巫山猿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人类”“亚洲最早人类生活在三峡地区”等。这些成果得到当时著名考古专家贾兰坡的肯定,也改变了考古界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2011年到2012年,黄万波第4次对巫山龙骨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大量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
在第5次对巫山龙骨坡遗址的发掘中,黄万波又带领团队发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石制品和新物种“河狸”化石,不仅如此,他还弄清了洞穴和遗址堆积分层成因,得到考古界认可。
山村的风吹皱了他的皮肤,常年顶着日头作业让他皮肤变得黝黑,拿考古铲的手已堆出层层叠叠的老茧。黄万波说:“任何工作都很累,但只要你热爱这个事业,不断学习、提升,就能出更多成果。”
原标题:《黄万波:让巫山龙骨坡亮点更亮》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