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利普是本世纪前半期世界最有名的地质学家之一。他学术造诣既深且广,学术思想开拓创新。一生活动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自1890年至1920年,他在北美从事地质工作,当时已是世界知名的地层古生物学者。第二时期自1920年至1946年逝世,他在中国从事地质研究和地质教育工作,对中国和亚洲地质的研究,对中国的地质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死后葬于北京大学地质馆前,1982年迁葬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葛利普的学术影响随时光的流逝而愈益深远。他永远活在中国地质学人的心中。
引言
葛利普教授(Amadeus William Grabau,1870- 1946)于1920年来华,1946年辞世。数十年间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和地质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地质学会于1930年以会志第10卷为他的60诞辰祝寿,丁文江写了生平,章鸿钊写了祝词;1947年又以会志第27卷纪念他的逝世,孙云铸写了小传,章鸿钊写了词。1987年,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纪念丁文江诞辰100周年、章鸿钊诞辰110周年时,我曾撰文向他们致敬(后收入《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文集》,1990)。
1996年是葛利普教授逝世50周年,中国古生物学会于1996年5月在北京大学举行18届学术年会,纪念他的50周年忌辰,并议定1997年在《古生物学报》出版纪念文章。1996年8月,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由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古生物学会等学校和学术团体发起,联合地质学史研究会于8月14日举行了简短的纪念会。纪念会由原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张弥曼教授和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弗里曼(G. M. Friedman)教授主持,张弥曼教授盛赞了葛利普教授的丰厚业绩,马尔文(U. B. Marvin)博士、弗里曼教授和我作了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已在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学术汇报(26卷)刊出(1997)。我有幸作为葛利普教授在北大的最后一班学生,但对他的硕学广识,自愧知之不深。写此短文,以寄思念,并撰一联,以表崇敬之情。
学思睿发 五十年间誉满环宇
哲人萎谢 半世纪后仰见高深
良师和益友
葛利普应丁文江的邀请,于1920年来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古生物学教授兼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部主任,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其后他留居北平,1941年后被日寇囚禁,1946年去世。一代大师,困顿以终。葛利普来华时已是誉满欧美的学者,他与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和李四光都有很深的友谊。他对他早年的学生孙云铸、赵亚曾等关怀备至,孙云铸撰写的、也是中国古学物学者的第一本《古生物志》出版时,他专门举行庆祝会;当赵亚曾的研究改正了他的地质时代见解时,他欣然折服。在北京大学,在地质调查所,他对青年学者无不关心指导,师德学风,无愧大家。30年代日寇入侵时,他同情学生运动,北平沦陷,他正义凛然严拒与日伪发生任何关系。他在30年代已预立遗嘱,将其图书赠予中国地质学会,遗体愿葬北京大学。他忠于中国地质事业,忠于北京大学,也热爱中国。良师益友,当之无愧。
一代巨子,学界名家
葛利普博闻强记,思想开阔。在沉积学和地层学方面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在古生物学、古地理学、沉积矿床学、大地构造学诸方面,都是独僻蹊径,拓展领域,开创先河的人物;同时也是著作等身,兼有数量和质量,又能综合、总结多方面数据资料,纵揽全球、集其大成的人物。下面分两个阶段,就不同学科,稍予论述(文中以纪年与参考文献对照)。
第一阶段(1890- 1920,美国)
葛利普于1890年开始发表论文。他最初的工作是纽约州伊利县十八里涧泥盆纪的地层古生物研究(1898- 1899),同时还注意到古生态学的研究(1899)。在古生物方面,他特别研究了腹足类Fusus属的系统演化,是他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1904)。在他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兴趣集中到沉积学。而他在1910- 1911年出版的两册《北美标准化石》(与Shimer合著)附有系统的地层表,则是当时北美地层古生物的最完整的总结。
1913年,葛利普出版巨著《地层学原理》。这是葛氏一生最辉煌的著作,也是本世纪初地质界最负盛名的著作之一,美国于70年代重印此书。为此,G. M. Friedman(1997)称葛利普为现代沉积学之父。实际上,此书几乎包含了当时全部地质学科的综合和总结。葛利普十分注意吸收欧洲名家的先进思想,他以此书献给德国的J. Walther教授,也象征着他们两人的终生友谊。在这一阶段之末(1920,1921),他出版了两卷本《地质学教程》巨著,第二卷《地史学》包括了全球地史的综合分析,不独打破了美国教材只限于美洲的惯例,其系统性也超过了同一时期德国学者对全球资料的阐述。《地质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他教学成就的顶峰。他的其它重要著作还有盐类沉积矿床和达尔文主义的回顾分析等(1920)。
第二阶段(1920- 1946,中国)
葛利普于1920年应丁文江之聘到中国定居,任北京大学教授。这时李四光也自英国归国,任教于北京大学。从这时起,是北大地质系、实际上也是中国地质高等教育规范化的开始。他在中国的第一个10年,硕果累累。他协助丁文江规划出版《中国古生物志》,至1930年,他已发表了4册(1922, 1928),其中珊瑚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这一时期的著作,影响更大的可能是他的两卷本《中国地层》(1924, 1928),及与之有关的中国新生界总结(1927)和亚洲古地理图的编制(1925)。他对震旦系的论述(1922)和对前寒武系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他的这些论著是当时对亚洲地质史最完整的综合和总结。他对中亚、东南亚零星地层古生物资料广为搜集,予以系统阐述。有些部分至今仍可参考,嘉惠学人,功不可没。
1930年后,葛氏已逾花甲之年,但他学思遒发,全球性理论和大型专著连续推出。他的两个全球理论,一是脉动论(pulsation theory),一是极控论(polar control theory)。葛氏的研究工作一向放眼全球,关切大地构造的全球解释。早在1919年已发表关于地槽迁移的论文节要。在他1931年的《蒙古的二叠系》专著中又有所发挥。他有关脉动论的最早论述是1933年在华盛顿16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的论文(1936),当时受到H. Stille的衷心赞誉。在30年代中期(1936- 1938),他在北京大学连续发表了4本巨著(总计3223页),全面论述了他重新划分的寒武纪、奥陶纪的4个脉动系,同时提出脉动系和间脉动系的概念。到1940年出版了《地球的节律:从脉动论和极控论看地球史》,这是他最终全球地质理论的集成和传世之作。
关于葛利普在古生物学方面的贡献,他的7册《中国古生物志》(1922- 1936)和2册《北美标准化石》(1909- 1910)以及《蒙古的二叠系》(1931)和早年的《纽约州泥盆系》专著(1898- 1899)都是最好的体现。有关理论和系统古生物著作应提到其长期从事的腹足类研究(1902- 1928, 1935),珊瑚的研究(1922- 1928)和腕足类的研究(1931- 1935)。他对人类学的见解也有独到之处(1930, 1943)。
葛利普的全球地质理论,特别是在1936年以后,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发展完成的。脉动学说并不始自葛利普,但他却是第一个用脉动理论和海平面周期升降对地质历史中,特别是早古生代的沉积和构造记录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综合解释。关于海水进退成因和力源的探索,他并未像同时代的学者那样将着眼点只局限于大陆,而是充分重视了海洋的重要位置和能动作用。他的见解与现代层序地层学在理论认识上多有相合之处,所以他在这方面的学术思想是超前的。
极控学说是葛氏的独创。它的先进之处,首先是承认了大陆漂移,承认了联合古陆的存在。这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魏格纳学说处于低潮的学术氛围中,并非易事。其次,葛利普提出的关于联合古陆边缘地槽与造山带的关系,古陆前沿对相邻大洋洋底的推压作用,以及整个联合古陆向北运移,直到侏罗纪才开始解体等见解,与现代板块学说有关大陆边缘俯冲和联合古陆解体的观点确有不少相合之处。它的弱点是关于联合古陆的形成,亦即地表硅铝大陆的起源问题,他只能借助于一个过往星体的巨大引力作用,使覆盖全球的硅铝层皱起集中于南极地区。这种违反天体物理学的灾变论观点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但他摒弃均一和均变,注意事件和灾变的思想倾向则应予肯定。正如U. B. Marvin(1991, 1997)指出的,葛利普的全球理论虽有许多不能令人接受之处,但他的不少观点在原则和精神方面,较之他的同代学者却与当前的理论认识更为接近。毫无疑问,他在沉积、生物演化和全球理论方面的许多观点都是先进和超前的。他的非凡的、忠于学术的执著精神感人至深。他晚年遭日寇禁锢,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写作,遗稿几经辗转,最后由台湾大学阮维周教授整理,于1961年出版,并为作序,书名是《人们居住的地球———地球历史新解》。身后之作,得留鸿爪,作一历史见证,可胜慨叹!
结语
葛利普教授的学术生涯是两地创业,一代宗师。在广义的沉积地质学领域内是开创和综合,开风气之先,总多科之成。其学术思想和声望随时间的流逝而愈益深远。但这样一位大师却曾是种族偏见和政治及战争的受害者。第一次欧战末期,美国参战,他以思想亲德之嫌,受到小人诽陷。他又刚直不阿,断然远徙中国。其后长达20年间,北美地层古生物文献不见葛氏之名。他逝世后,H. W. Shimer撰文纪念(1947)。1950年,J. M. Weller撰文介绍中国地质学会葛氏纪念册,称葛氏可与中国的圣哲相比。即以地层相变的讨论为例,当时虽未致万马齐喑,而崇一家之言,以致美国学者事后慨叹地层学理论蒙受20年停滞之灾,设想如葛氏在美,或当是另一种景象。再征以20年代后期大陆漂流学说遭受压抑的论争。其后积30年之久始获宽松,使板块学说及地学革命得以发生和发展。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学术思想的禁锢难辞其咎。由此益信我党百家争鸣的正确方针。而今日的情况,在学术思想问题上,也并非尽如人意,这也提醒我们必须深思果行,使人们的科学文化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葛利普教授的学术造诣和科学贡献是一座丰碑和宝库。他的治学精神和处世风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动力的源泉。
葛利普教授永远活在中国地质学人的心中!
作者:王鸿祯,原刊于《古生物学报》1997年第36卷第4期
Shimer,H. W., 1947:Memorial to Amadeus William Grabau. Proceedings Volume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nnual Report for 1946, 1947: 155- 166.
Weller, J. M., 1950:Review of the A. W. Grabau Memorial Volume(Geologial Society of China Bulletin, vol. 27, 398)Journal of Geology,58: 598.
汇编于《却顾所来径——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化石人生》一书
编辑:刘琮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