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长湾塘剖面志留系/泥盆系界线的综合对比分析 ( 赵文金供图)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志留系/泥盆系界线(SDB),即志留纪的顶界、泥盆纪的底界,已由国际SDB工作组经过长达14年的研究后于1972年提出了关于SDB问题的最终报告,并得到了国际地层委员会的批准、国际地科联的承认,确定以捷克巴兰德(Barrandian)地区Suchomasty附近的Klonk剖面为界线层型,并以笔石Monograptus uniformis、三叶虫Warburgella rugulosa rugulosa、牙形类Icriodus worschmidti worschmidti三者共同出现作为这个界线的标志。尽管这种意见早已被国际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所采纳,但上述三种标准化石经常不在同一地区或剖面中被发现,有时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剖面中同时产出,也常常不在同一层位中出现。这三类化石只有在很少的剖面中是共同出现的,而且出现的层位也略有高低差别。上述事实,给世界上其它地区开展志留纪-泥盆纪界线地层学的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近年来兴起的化学地层学,为不同地区SDB及界线附近地层的全球对比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手段,并在地层划分对比中可弥补生物地层学的不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文金研究员课题组近年来先后在西秦岭普通沟剖面与羊路沟剖面、云南曲靖的西山村剖面及广西玉林长湾塘剖面开展了我国华南不同相区SDB的研究工作,通过与德国专家合作并主要采用地球化学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及结合鱼类微体化石组合序列精细研究的手段,并已在众多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普通沟剖面、羊路沟剖面及西山村剖面SDB的研究中取得了可与“金钉子”对比的成果,基本解决了我国非海相与正常浅海相中SDB的对比问题,为国际上海相与非海相地层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来自中国方面的有力支持。
最近,该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贾国东研究员合作开展了我国深海相SDB的研究,主要通过采用化学地层学手段(主要对样品进行有机碳碳稳定同位素、有机碳总量变化等指标的测试与对比分析)并结合笔石化石新材料的发现,开展了广西玉林地区长湾塘剖面中SDB的综合研究,为我国深海相SDB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玉林长湾塘剖面中的SDB位置位于样品CY-29与CY-30之间,即防城组顶部。这与在该剖面样品CY-29中发现的早泥盆世笔石标准化石Monograptus uniformis及M. aequabilis的首现相一致。该项研究不仅为我国志留系/泥盆系界线以及界线附近海相与非海相地层的全球对比、高精度年代地层框架的完善或建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支持,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当前国际上志留系/泥盆系界线地层学的研究。相关成果今天在国际SCI刊物Eston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公开发表。
中国地科院王士涛研究员及古脊椎所盖志琨副研究员参加了该项研究的部分野外工作,文中笔石的鉴定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旭院士帮助完成。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IGCP591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