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皱纹齿兽(Rugosodon eurasiaticus gen. et sp. nov.)
(化石网/兽王 编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的袁崇喜(Chong-Xi Yuan)等人在8月16日的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新的侏罗纪化石揭示多瘤齿兽目哺乳动物的最早期演化(Earliest Evolution of Multituberculate Mammals Revealed by a New Jurassic Fossil)》的研究报告,这篇研究报告命名了哺乳动物纲(Mammalia)多瘤齿兽目保罗科菲特兽科(Paulchoffatiidae)的一个新属新种——欧亚皱纹齿兽(Rugosodon eurasiaticus gen. et sp. nov.),欧亚皱纹齿兽保存完好的骨架揭示了多瘤齿兽目祖先的骨骼特征,特别是踝关节作为高度移动的节点,这个特征可能是白垩纪和第三纪的多瘤齿兽目演化成功的关键。
欧亚皱纹齿兽的属名Rugosodon来自拉丁文的“rugosus”,意思是“褶皱”;以及拉丁文的“-odon”,意思是“牙齿”,这一名称来自欧亚皱纹齿兽高度褶皱和装饰的臼齿咬合面。欧亚皱纹齿兽的种名eurasiaticus,表明保罗科菲特兽科有着广泛的古地理分布,在晚侏罗世生存在西欧到东亚的广大地区,因为中国的欧亚皱纹齿兽和葡萄牙的近科菲特兽属(Plesiochoffatia)非常相似,这表明它们是密切相关的。
欧亚皱纹齿兽的正型标本产于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镇玲珑塔大西沟地点(Daxishan site)上侏罗统的髫髻山组(Tiaojishan Formation)地层,髫髻山组地层形成于距今大约1.6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欧亚皱纹齿兽的正型标本为保存在两个页岩板上的,为一具保存完整的骨架,包括完整的齿列、破碎的头骨、大部分的头后骨骼和残留的软组织,编号为BMNH PM1142A, B,目前保存在中国北京自然博物馆(Beijing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多瘤齿兽目(Multituberculata)是非常成功的植食性哺乳动物,比生存在中生代生态系统中任何其他的哺乳动物群体都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瘤齿兽目的不同分支还在白垩纪和第三纪演化出了不同的运动适应特征,包括爬树、奔跑和掘穴等。
多瘤齿兽目的门齿、前臼齿和臼齿的特征和啮齿目(Rodentia)相似,古生物学家推测多瘤齿兽目和啮齿目的习性可能也比较类似,但是二者并不存在演化上的关系,多瘤齿兽目可能正是由于啮齿目的竞争最终在始新世彻底灭绝的。
袁崇喜等人发现欧亚皱纹齿兽的牙齿的特征表明了多瘤齿兽目对于杂食性的适应,主要以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物。袁崇喜等人认为欧亚皱纹齿兽保存完好的骨架揭示了多瘤齿兽目祖先的骨骼特征,特别是踝关节作为高度移动的节点,这个特征可能是白垩纪和第三纪的多瘤齿兽目演化成功的关键。
袁崇喜等人通过头骨和下颌长度来计算体重的方法,分别计算出欧亚皱纹齿兽的体重为78.95克和67.95克。(化石网uua.cn/兽王 编译)2013-08-28
注意:转载请注明来源:化石网/兽王 编译,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