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

中国上白垩统不寻常华北龙(蜥脚次亚目:巨龙形类)的骨学

发布时间:2015-03-30 作者:
来源:
分享:


 

不寻常华北龙(Huabeisaurus allocotus Pang and Cheng, 2000)

(化石网/兽王 编译)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解剖科学系的Michael D. D'Emic等人在8月2日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 ON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上白垩统的不寻常华北龙(蜥脚次亚目:巨龙形类)的骨学(Osteology of Huabeisaurus allocotus (Sauropoda: Titanosauriforme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China)》的研究报告,这篇研究报告对于中国上白垩统的不寻常华北龙(Huabeisaurus allocotus Pang and Cheng, 2000)进行了一个详细的描述,并且和其他的巨龙形类恐龙进行了一系列的解剖学的比较,认为不寻常华北龙提供了盘足龙科(Euhelopodidae)存在的进一步证据,并且表明盘足龙科具有比较广泛的进食策略和可能的食物。

  不寻常华北龙属于蜥脚次亚目(Sauropoda)巨龙形类(Titanosauriformes)恐龙,化石发现在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上白垩统塞诺曼阶(Cenomanian Stage)到坎潘阶(Campanian Stage)的灰泉堡组(Huiquanpu Formation),不寻常华北龙的正型标本编号为HBV-20001,已知的材料包括牙齿和头后骨骼,目前保存在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学院博物馆(Shijiazhuang University Museum)。不寻常华北龙的完整性使得它比白垩纪东亚一些破碎的蜥脚次亚目恐龙更容易作为整合和进行解剖学观察的重要类群,并且可以了解巨龙形类恐龙的大致演化。

  Michael D. D'Emic等人对于不寻常华北龙进行了一个详细的描述,并且和其他的巨龙形类恐龙进行了一系列的解剖学的比较。Michael D. D'Emic等人通过不寻常华北龙的特征表明了它的有效性,例如,一些荐椎的椎板分隔(division of some presacral vertebral laminae)、尾肋减少(reduced development of caudal ribs)、尾椎神经弓具有两个窝,其中一个窝比另外一个窝更发育(the development of fossae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in caudal vertebral neural arches)、高的胫骨和股骨的比例(high tibia-to-femur ratio)。

  Michael D. D'Emic等人认为不寻常华北龙和其他的白垩纪东亚的蜥脚次亚目恐龙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例如悬挂的颈肋(pendant cervical ribs)、前部和中部尾椎具有几乎平坦的前椎体面和凹陷的后椎体面(anterior-middle caudal vertebrae with a nearly flat anterior centrum face and a concave posterior centrum face)。Michael D. D'Emic等人认为这些特征在从其他的地区和地层发现的蜥脚次亚目恐龙中是不存在的,表明这些东亚的蜥脚次亚目恐龙类群是在多孔椎龙类(Somphospondyli)的分支内密切相关。

  Michael D. D'Emic等人认为不寻常华北龙的重新研究提供了主要发现在东亚白垩纪的一个多孔椎龙类的分支——盘足龙科(Euhelopodidae)存在的进一步证据。盘足龙科代表了蜥脚次亚目恐龙演化的四个限制的冠群(narrow crowns)中的一个,另外三个则是梁龙超科(Diplodocoidea)、腕龙科(Brachiosauridae)和衍化的巨龙类——岩盔龙类(lithostrotians)。尽管盘足龙科比梁龙超科、腕龙科和岩盔龙类的物种少,但是盘足龙科拥有比任何这些分支的更广泛的齿形(tooth shapes)的范围,这表明盘足龙科具有比较广泛的进食策略和可能的食物。(化石网uua.cn/兽王 编译)2013-08-26

  注意:转载请注明来源:化石网/兽王 编译,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