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

三峡地区埃迪卡拉化石发现记

发布时间:2016-04-02 作者:
来源:
分享:


在三峡地区最早发现的埃迪卡拉纪化石,非常典型,看上去有点像芭蕉叶,也有点像乌龟壳Pteridininium



化石挖掘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了艰辛的体力劳动



原层位挖掘出来的第一块埃迪卡拉化石,Hiemalora,约4cm长



本文作者在埃迪卡拉化石挖掘现场



本文首次发表与《生物进化》2015年底4期,洪河对原始图文进行了编辑和处理。

(化石网/袁训来)埃迪卡拉生物化石代表了非常特殊的生物类群,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前夕最重要的多细胞复杂生物群。自上世纪40年代在澳大利亚首次发现以来,半个多世纪里相继在在全世界相当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30多处,唯独没有在中国发现。而中国的埃迪卡拉系地层出露和分布都非常广泛,几乎整个华南都有分布,岩层连续,其中发现的瓮安生物群、蓝田生物群和庙河生物群早已闻名于世,这些年来一直是国际早期生命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

我国的学者已经在三峡地区苦苦寻找几十年,始终一无所获。但是,俗话说,运气总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2011年夏天,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终于在三峡地区发现了可以与世界上进行对比的典型埃迪卡拉生物群。整个的过程印证了这句俗话。

三峡地区历来是我国最穷困的地区之一,山高路险,自然资源匮乏,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在过去,当地老乡盖房子就地取材,用石头做房屋的地基、墙壁,还用当地特产的一种薄的"青石板" 当做瓦片挡风挡雨。三峡地区最早发现的一块典型的埃迪卡拉纪生物化石就是从这些瓦片堆里找到的。

在三峡地区有一百多米厚的"石板滩灰岩",其中最有可能发现埃迪卡拉化石,这段岩层也是当地做 " 青石板" 石材的主要来源。三峡地区的很多古栈道、以及修路架桥都是用这种石材,它质地坚硬,耐磨、耐风化。但是,我们地质人要从这样的"青石板 " 中劈出化石来却非常困难。我国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寻找化石的岁月里,能上去的山头都上去过,能摸到和看到的石头都仔细观察过,但一直收效甚微。

对于古生物与地层学的野外工作,一些乱石堆往往能够提供一些化石保存的重要信息。古生物学家都是认真细致的读石者,乱石堆里有重要的化石,当然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研究人员带着唯一的线索,寻找产出化石的原始层位,终于在一个山坳里找到了石瓦片的原始产地。

随后几天的工作并不顺利,可以说是非常艰辛。动员了十多位民工一起帮忙,动用了各种能找得到的工具,包括冲击钻、撬棍、钢钎、12磅大锤、凿子、各种锤子……可以,十多天过去了,撬起了一大块又一大块的“青石板”,除了常见的遗迹化石外,还没有发现埃迪卡拉化石的踪迹。肯定是层位错了,敏感的陈哲带领大家到了新的地点,这次果然不负众望。继续六七的努力让大家看到了一块形状像“向日葵“的化石。它就是埃迪卡拉生物群最具代表性的化石之一:Hiemalora!这也是中国第一块从原始层位找到的典型的埃迪卡拉化石。

三峡的挖掘工作和研究工作一直在继续,典型的埃迪卡拉化石分子接二连三的被不断地揭示出来,新类型时时刻刻地添加到埃迪卡拉生物群这一" 大家庭 " 的名单中。该生物群已成为我国早期生命研究领域又一个新的生长点。

[研究团队成员主要有袁训来、周传明、陈哲、关成国等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