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

阿舍利手斧技术的历时性发展研究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16-12-28 作者:
来源:
分享:



距今130万年的Rietputs遗址出土的部分手斧标本(李浩供图)




距今50万年的Cave of Hearths遗址出土的部分手斧标本 (李浩供图)




手斧正视和侧视下的对称性定量分析图示(李浩供图)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手斧工具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阿舍利技术体系,是古人类石器技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古人类体质从直立人到早期现代人的演化,其年代大约从176万年开始,延续至距今20万年左右,部分地区其延续的时间可能更晚。该技术体系的分布范围囊括非洲和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因此,对该技术体系的历时性发展轨迹进行探讨,能够为我们深入理解古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演化提供重要的证据。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已有认识主要建立在定性观察的基础上。为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浩博士与南非金山大学Kathleen Kuman和Raymond Couzens、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George Leader合作,对南非两处年代跨度较大的阿舍利遗址手斧材料进行定量研究。相关结果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上,为今后阿舍利技术的历时性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方法论依据,也为我们对比分析中国阿舍利材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据介绍,研究者分别选择了南非距今130万年的Rietputs遗址和50万年的Cave of Hearths遗址出土的全部手斧标本,并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对这批材料进行三维数据和信息的提取。研究使用的分析和对比指标包括:原料和素材类型、修型的模式与程度、尺寸与形态、正视和侧视下的手斧对称性等。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和晚期手斧在剥取大石片与两面修型等核心技术概念方面,以及尺寸和最终形态的变异程度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一致和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反映了古人类较强的学习与传承能力以及手斧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广泛和成功的适用性。但同时,晚期手斧在修型的程度以及刃缘的加工精致度等方面则高于早期手斧,这可能与古人类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手斧在日常活动中使用频率的增多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C类)和中国-南非双边旧石器合作项目的支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