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野外工作照片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由多个板块拼合而成,地质构造背景十分复杂。地质历史时期各个板块地理位置存在较大差异,这也造就了各个板块动物群面貌的特殊性,二叠纪动物群及其古生物地理已被证明是推断西藏各个地块的古地理位置的有效手段。
拉萨地块的上二叠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含植物的陆相地层,因而认为拉萨地块晚二叠世已隆升为陆。但近年来陆续在拉萨地块报道了晚二叠世的海相地层,对传统观点形成了挑战。然而,这些海相地层中的动物群及其古生物地理缺乏系统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团队张以春研究员等系统地研究了西藏措勤地区阿多嘎布剖面下拉组顶部的有孔虫动物群。研究发现这些动物群主要由Colaniella, Reichelina, Sphaerulina, Neodiscus, Langella, Geinitzina等组成,时代属于晚二叠世长兴期。该动物群最典型的特征是缺少了同期低纬度区常见的暖水Palaeofusulina蜓类,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拉萨地块上以及拉萨地块以南的地块上,都未曾报道有这类蜓类动物群。但此时的南羌塘西部却有Palaeofusulina的报道。这表明南羌塘地块在长兴期时已进入赤道附近的暖水区域,但拉萨地块未进入。这意味着班公湖-怒江洋此时已有相当的宽度,这和研究团队之前取得的认识一致,即班公湖-怒江洋在中晚二叠世以前就打开了。
同时,拉萨地块稳定的二叠系层序以及动物群与北面的南羌塘地块以及南面的喜马拉雅都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因此,研究认为拉萨地块在长兴期时是介于班公湖-怒江洋与新特提斯洋之间的一个独立块体。
该成果近期发表于《远古世界》(Palaeoworld)杂志上。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Feng Qiao, Hai-Peng Xu, Yi-Chun Zhang*, 2019. Changhsingian (Late Permian) foraminifers from the topmost part of the Xiala Formation in the Tsochen area, central Lhasa Block, Tibet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Palaeoworld, Doi: 10.1016/j.palwor.201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