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生物学家发现地球上第一朵花——1.74亿年的“南京花”
(化石网报道)据科技日报南京12月18日电(实习生 吕迪 记者 张晔):地球上第一朵花在哪里绽放?12月18日,英国学术期刊elife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傅强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的新发现——“南京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
花,让世界变得多彩。开花植物,又被称为被子植物,是目前植物界里最为多样化的植物类群,现生被子植物达30万种。占植物界种类总数的绝大多数。以被子植物为主要代表的绿色植物,每年向地球提供几百亿吨宝贵的氧气。谷类、豆类、瓜果等人类及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多来源于被子植物;在造纸、纺织、医药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被子植物作为原材料的物品,不胜枚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类对被子植物的起源以及早期演化史的认知知之甚少。学界长期认为,被子植物直到白垩纪(1.45亿至0.66亿年前)才真正出现。
2016年初,傅强在南京东郊的一处早侏罗世南象山组地层中,无意中看到第一朵“南京花”。之后,科研人员在此处陆续发现了“南京花”的标本有近300个。王鑫介绍说:“这比目前发现的全世界1.25亿年前所有植物的标本量还大,丰富的标本是我们对自己的结论有信心的重要原因。”
大量保存的“南京花”化石状态各异,其中一块化石标本上,分布着七八十朵“南京花”。用肉眼来看,这些凹凸的黑点形态很像“梅花”。单朵“南京花”的平均直径10毫米左右,多有4片或5片花瓣。显微镜下看来,“南京花”具有花萼、花瓣、雌蕊,有明显的杯托、下位子房上位花、树状的花柱。
仔细观察,“有些‘南京花’被平压保存,这样从上方,便可以看清花瓣的形状和个数;有些‘南京花’侧压在化石中,这样可以从侧面来研究花朵内部结构。科研人员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确认南京花中的种子/胚珠确实是被完全包裹着的。而且通过解剖部分标本,科研人员发现“南京花”的子房壁将种子与外界完全隔绝。“判断被子植物唯一可靠的标准就是种子被完全包裹,‘南京花’完全符合条件。”王鑫直言,“这是一种‘真正’的花”。
“南京花”的发现,使得目前流行的被子植物演化理论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同时研究还表明,雌蕊的基本单位(心皮)是由长胚珠的枝在被叶包裹后形成的,这与生物学界广为流传的“心皮是由叶演化而来”的结论格格不入。
相关报道:这朵“南京花”开了1.74亿年——科学家发现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王珏玢):电影《侏罗纪公园》或许该改改了——与侏罗纪恐龙同框的,除了高大的苏铁、桫椤,还应该加上一抹亮色——鲜花。
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领衔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新近在南京东郊发现了200多块远古化石花的标本。研究表明,这些花朵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1.74亿年,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它们的发现将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前推大约5000万年。科研人员将之命名为“南京花”。相关研究成果18日发表在生命科学领域知名刊物《电子生命》上。
与恐龙同龄的花界鼻祖
古今中外,无数中外文人歌咏过鲜花的芬芳馥郁。然而,花自何时在地球上出现,植物学家却一直没有定论。
长期以来,古生物学界的许多学者认为,开花植物直到白垩纪(1.45亿至0.65亿年前)才真正出现。这一观点被反复重申,几乎成了教科书中牢不可破的真理。但真相确实如此吗?
此次发现的“南京花”化石,打破了这个传统认知。这些保存在细砂岩中的远古花朵标本,来自1.74亿年以前的侏罗纪早期。那时,盘古大陆上分布着郁郁葱葱的绿洲,翼龙在空中展翅、恐龙称霸陆地、鱼龙在水中遨游,比过去人们认为的花朵出现时间早了5000万年。
“南京花”标本,从肉眼上看很像现在的梅花。单朵“南京花”直径10毫米左右,多有4片或5片花瓣。在显微镜下,花萼、花瓣、雌蕊等主要结构清晰可见,其子房主要由凹陷的花托组成,子房上面长有树状的花柱,是典型的下位子房花。
“日常生活里,人们常用‘花木’来代指各种植物。而实际上,色彩斑斓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王鑫介绍,花是植物进化出的最“漂亮”的器官之一,它“利用”昆虫助其传粉,还将种子包裹在果实内部,并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它们散播。这一系列先进优越的特点,使得开花植物逐渐“打败”别的类群,“称霸”植物界。
“瓜果飘香”的被子植物
花不仅颜值高,而且用途广。有花植物在生物学上称为被子植物,这是当今植物界最进化、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世界范围内的现生被子植物约30万种,占现生植物界种类的绝大多数。
花和果实都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结构。人类的大部分食物,如谷类、豆类、薯类、瓜果和蔬菜等,都来源于被子植物。即使不能直接被人类食用,被子植物也能提供牲畜所需的饲料。此外,被子植物还提供建筑、造纸、纺织、油料、纤维、食糖、香料、虫蜡、医药、树脂、饮料等不可胜数的原料。
由于种类和个体数量上的优势,被子植物构成了覆盖陆地表面植被的大部分,为陆生动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生境和食物。在生态上,被子植物用于营造防风林和覆盖植物,以防止水土流失和海水侵蚀陆地。以被子植物为主要代表的绿色植物,每年向地球提供几百亿吨宝贵的氧气,同时消耗数百亿吨二氧化碳。它们的生存与整个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朵花”开在中国
最早的花为何起名“南京花”?因为此次发现的化石花标本,产自南京东郊一处早侏罗世地层之中。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现代化大城市的周边竟然还能有这么重大的发现!”第一个找到“南京花”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副研究员傅强,用“壮观”来形容这个化石宝藏。自2016年初他无意中发现“南京花”开始,研究团队已经陆续找到了200多块南京花标本。最密集时,一块两个巴掌大的化石上,就分布着七八十朵“南京花”。
“我们很幸运能在中国发现最早的花朵化石。这意味着,中国学者在被子植物的起源研究上将拥有更多话语权。”王鑫说,“南京花”的发现不仅前移了花朵的历史,还将直接冲击传统的被子植物演化理论。植物学界有理论曾认为,花朵雌蕊的基本单位心皮,是由大孢子叶演化而来。而对“南京花”的研究表明,“南京花”不仅没有心皮,且其雌蕊是由枝和叶共同组成。这一结果,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观点一致。
相关报道:我国学者研究发现被子植物起源远早于白垩纪
(化石网报道)据科学网(袁一雪 沈春蕾):12月18日,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牵头,组织包括3个国家的11名研究人员团队在eLife上报道了关于南京花(Nanjinganthus dendrostyla)化石的研究结果,该化石出现在至少1.74亿年前的中国南京郊区早侏罗世南象山组地层中。
王鑫表示,南京花的研究结论是建立在对200多件化石花标本仔细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的。南京花的花瓣为4数或5数,具有花萼、花瓣和雌蕊,主要特征包括明显的杯托、下位子房上位花、树状的花柱。重要的是,现存化石数量较多,而且状态各异,允许研究人员通过各种操作和观察确认南京花中的种子或胚珠确实是被完全包裹在子房里的,而这个特征正是定义被子植物的判断标准。
此前,国际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记录是1.25亿~1.3亿年前。1960年,美国地调局的Scott等人发表文章,认为白垩纪之前没有被子植物。这个观点在过去几十年统治着古植物学界。例如美国芝加哥植物园的Herendeen等人2017年在Nature Plants撰文加固这一结论。
南京花在早侏罗世出现的研究结果,打破了欧美主流学派主张的“不到白垩纪就不会有被子植物”的结论,“南京花的出现正在催生一套更加合乎植物学实际的被子植物演化理论的出现。”王鑫说。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7554/eLife.38827.001
相关报道:中外科学家发现侏罗纪早期“南京花” 为迄今最古老花朵
(化石网报道)据中新网南京12月18日电(杨颜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8日公布最新发现:该所研究员王鑫、副研究员傅强领衔的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学者团队发现了距今1.74亿年前绽放于侏罗纪早期的“南京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
当天,这一研究成果在英国综合性学术期刊e-life上发表。
科研人员介绍,开花植物又称为被子植物,是目前植物界里最为多样化的植物类群。虽然被子植物的存在与人类的生活是如此的密切,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对被子植物的起源以及早期演化史知之甚少。古生物学界长期认为,被子植物直到白垩纪(1.45亿至0.66亿年前)才真正出现。
傅强称,此次发现的花朵化石,被起名为“南京花”,因为其发现地位于中国南京。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2016年初,他在南京东郊的一处早侏罗世地层(地质学上称南象山组)中,发现了第一批“南京花”,之后,科研人员在此处陆续发现了“南京花”的标本有近300个。
这些化石现在保存于中科院南古所。记者在现场看到,标本非常丰富,其中一块化石标本上,分布着七八十朵“南京花”。用肉眼来看,这些凹凸的黑点形态上很像“梅花”。单朵“南京花”的平均直径10毫米左右,多有4片或5片花瓣。显微镜下,“南京花”具有花萼、花瓣、雌蕊,有明显的杯托、下位子房上位花、树状的花柱。
“有些‘南京花’被平压保存,这样从上方,便可以看清花瓣的形状和个数;有些‘南京花’侧压在化石中,这样可以从侧面来研究花朵内部结构。通过解剖部分标本,我们发现‘南京花’的子房壁将种子与外界完全隔绝,这满足了被子植物判断标准。”王鑫称。
王鑫认为,南京花的发现,将主流观点认为的被子植物的最早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使得目前流行的被子植物演化理论面临冲击。
此项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资助。
相关报道:迄今为止最古老花朵化石在南京发现
(化石网报道)据南报网(严常坤):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在南京东郊的一处早侏罗世南象山组地层中,最近发现距今1.74亿年前绽放于侏罗纪早期的“南京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综合性学术期刊《eLife》上。
开花植物,又被称为被子植物,是目前植物界里最为多样化的植物类群。世界范围内的现生被子植物约30万种,占植物界种类总数的绝大多数。虽然被子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但长期以来,人类对被子植物的起源以及早期演化史的认知却较少。古生物学界也长期认为,被子植物直到白垩纪(1.45亿至0.66亿年前)才真正出现。此次发现的化石,发现地位于南京,被起名为“南京花”,科研人员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确认“南京花”中的种子/胚珠确实是被完全包裹着的,这满足了被子植物的判断标准,因此它刷新了人类对最古老被子植物的认知。
目前,这些化石保存于中科院南古所,记者在现场看到,其中一块化石标本上,分布着七八十朵“南京花”,这些凹凸的黑点形态上很像“梅花”。单朵“南京花”的平均直径10毫米左右,多有4片或5片花瓣。放到显微镜下看,“南京花”具有花萼、花瓣、雌蕊,有明显的杯托、下位子房上位花、树状的花柱。
“这些‘南京花’的标本有近300个,标本非常丰富。”团队负责人、南古所研究员王鑫介绍,化石花朵除了将被子植物可以确认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还使得目前流行的被子植物演化理论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此外,研究还表明,花朵雌蕊的基本单位(心皮)是由长胚珠的枝在被叶包裹后形成的,这对生物学界广为流传的“心皮是由叶演化而来”的结论也提出了挑战。
相关报道:“南京花”见过吗?迄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在南京发现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报业网(吴红梅):2月18日,英国综合性学术期刊《eLife》上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领导的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三国学者组成团队的新发现——距今1.74亿年前绽放于侏罗纪早期的“南京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此项成果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
花,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开花植物,又被称为被子植物,是目前植物界里最为多样化的植物类群。世界范围内的现生被子植物约30万种,占植物界种类总数的绝大多数。以被子植物为主要代表的绿色植物,每年向地球提供几百亿吨宝贵的氧气。谷类、豆类、瓜果等人类及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多来源于被子植物;在造纸、纺织、医药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被子植物作为原材料的物品,不胜枚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被子植物的存在与人类的生活是如此密切,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对被子植物的起源以及早期演化史的了解,却知之甚少。古生物学界也长期认为,被子植物直到白垩纪(1.45亿至0.66亿年前)才真正出现。
此次发现的花朵化石,被起名为“南京花”,因为其发现地就位于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副研究员傅强领导的三国学者团队,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终有收获。2016年初,傅强在南京东郊的一处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第一批“南京花”,之后,科研人员在此处陆续发现了“南京花”的标本有近300个。
这些化石现在保存于中科院南古所。标本非常丰富,其中一块化石标本上,分布着七八十朵“南京花”。用肉眼来看,这些凹凸的黑点形态上很像“梅花”。单朵“南京花”的平均直径10毫米左右,多有4片或5片花瓣。显微镜下看来,“南京花”具有花萼、花瓣、雌蕊,有明显的杯托、下位子房上位花、树状的花柱。
大量保存的“南京花”化石状态各异、数量繁多。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确认南京花中的种子/胚珠确实是被完全包裹着的,这满足了被子植物的判断标准。
仔细观察,有些“南京花”被平压保存,这样从上方,便可以看清花瓣的形状和个数;有些“南京花”侧压在化石中,这样可以从侧面来研究花朵内部结构。通过解剖部分标本,可以发现“南京花”的子房壁将种子与外界完全隔绝,这满足了被子植物判断标准。由此,《eLife》杂志评述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花”。
南京花的发现,将主流观点认为的被子植物最早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使得目前流行的被子植物演化理论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同时,研究还表明,雌蕊的基本单位(心皮)是由长胚珠的枝在被叶包裹后形成的,这也对植物学界广为流传的“心皮是由叶演化而来”的结论提出了挑战。
此项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资助。
相关报道:1.74亿年前,南京开出地球第一朵花
(化石网报道)据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胡玉梅 见习记者 阿里亚):它,细细小小的一朵,直径只有10毫米左右,四五个花瓣。但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并向世界宣告:世界上第一朵花开在南京!它叫“南京花”,至少已经1.74亿岁了。它的出现,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还将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往前推了大约5000万年……
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南京东郊发现了近300块“南京花”的化石标本。12月18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命科学领域知名刊物《电子生命》上。
“南京花”和恐龙同龄
电影《侏罗纪公园》也许该改改了:与侏罗纪恐龙同框的,除了高大的苏铁、桫椤,还应有鲜花。
这朵鲜花便是“南京花”,化石标本在南京东郊一处早侏罗世地层被发现,因此而得名。
“2015年,我在自家小区北侧发现了一处早侏罗世剖面,在那里我陆续采集到了大量植物化石。”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副研究员傅强说,没想到自家附近就有化石“宝藏”,但第一次采集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南京花”。
一年后的春节,傅强又来到采石场,在剥落的岩石中,他发现了一些小小的类似花朵样的化石。他用地质锤劈开岩石,岩石中的一朵朵“花”映入眼帘,“这很可能是花化石,在和恐龙同龄的地层中发现,实在太难得。”傅强激动得呆住了,这些“花”是什么?有什么身世之谜?还得请教王鑫,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这位研究远古花的专家。
王鑫看到化石,两眼放光。“它太重要了!”于是,王鑫加入了采集化石的队伍。之后,科研人员也陆续加入,总共找到了近300个“南京花”化石样本。
像梅花,但它们不是“亲戚”
由于“南京花”在早侏罗世地层中被发现,所以王鑫推测,它的年龄至少1.74亿岁了。
王鑫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众多“南京花”化石,它们数量繁多、形状各异,其中一块两个巴掌大的化石上,就分布着七八十朵,肉眼看去,凹凸的黑点与梅花有几分相似。“从这一块标本上就能清楚看到‘南京花’不同的保存状态。”王鑫对现代快报记者介绍说。
“南京花”长什么样?在显微镜下,花萼、花瓣、雌蕊等主要结构清晰可见。“单朵‘南京花’直径只有10毫米左右,有4至5片花瓣,目前还没有发现雄蕊。”王鑫说,它们颜色多样,有黑色、土色和黄色……
王鑫展示了“南京花”被复原的样子,有人说它像梅花,有人说不太像花。细细看去,它的枝顶端长着许多分叉状结构。王鑫解释说,“南京花”和现生的花相比,唯一的不同是它们顶端没有那么复杂,而这本身是“南京花”的一大特点。
现场,有人好奇地问,“南京花”像梅花,那么,梅花是它的亲戚吗?王鑫说,“南京花”后来灭绝了,至于它在地球上存在了多长时间,目前是一个谜,它和梅花没有任何亲缘关系,也没有后代流传到今天。
被子植物起源前推5000万年
被子植物又称开花植物,古今中外,无数人赞美鲜花的芬芳馥郁。然而,花自何时在地球上出现,却一直没有定论。古生物学界长期认为,被子植物直到白垩纪(1.45亿至0.65亿年前)才真正出现。
“南京花”的发现,将主流观点认为的被子植物的最早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我们很幸运能在中国发现最早的花朵化石。这意味着,中国学者在被子植物的起源研究上将拥有更多话语权。”王鑫说。
相关报道:最古老花朵化石“南京花”面世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报(沈春蕾、袁一雪):2月18日,包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王鑫、副研究员傅强在内的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三国学者团队在eLife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距今1.74亿年前绽放于侏罗纪早期的“南京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
此次发现的花朵化石,因其发现于中国南京而被命名为“南京花”。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2016年初,傅强在南京东郊一处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第一批“南京花”,之后,科研人员在此处陆续发现“南京花”标本近300个。
这些化石现在保存于中科院南古所,标本非常丰富,其中一块化石标本上,分布着七八十朵“南京花”。用肉眼来看,这些凹凸的黑点形态上很像“梅花”。单朵“南京花”的平均直径为10毫米左右,多有4片或5片花瓣。显微镜下看来,“南京花”具有花萼、花瓣、雌蕊,有明显的杯托、下位子房上位花、树状的花柱。
科研人员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确认“南京花”中的种子/胚珠确实是被完全包裹着的,通过解剖部分标本,他们发现“南京花”的子房壁将种子与外界完全隔绝,这满足了被子植物的判断标准。eLife 评述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花。”
“南京花”在早侏罗世的出现,打破了欧美主流学派主张的“不到白垩纪就不会有被子植物”的结论。研究还表明,雌蕊的基本单位(心皮)是由长胚珠的枝在被叶包裹后形成的,这也对植物学界广为流传的“心皮是由叶演化而来”的结论提出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