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ctinangium xuanweiense Zhou, Guo et Feng的营养羽片和繁殖羽片
Pectinangium xuanweiense Zhou, Guo et Feng复原图(郭芸绘)
(化石网整理)据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蕨类植物自晚古生代出现,一直演化发展延续至今,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华南板块在晚二叠世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莲座蕨植物在当时的植被系统中占比很高。中国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报道了大量莲座蕨植物标本,但主要是对其营养部分的形态描述与对比,而对于繁殖部分的研究较少,严重影响了我们对晚古生代莲座蕨植物的生物学属性的深入认识。
最近,云南大学植物古生态研究团队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和贵州省六盘水市宣威组采集到保存精美的莲座蕨植物标本。保存形式为压型化石,同时保存有营养羽片和繁殖羽片。该植物的主要特征为:蕨叶至少具二次羽片,具有线形至披针形的末次羽片。小羽片为栉羊齿型,羽状叶脉。繁殖羽片叶缘微卷,羽片背面的聚合囊在中脉两侧排成两列。聚合囊排列紧密,密度为每厘米14–17个;压缩后俯视呈有规则的矩形或卵圆形,0.7 mm长,0.4 mm宽,两侧对称,由四个完全融合的孢子囊组成一个聚合囊。孢子囊无环带,平均370 μm长,200 μm宽,外壁由三层细胞厚的矩形或伸长的多边形细胞组成。原位孢子球形或椭球形,直径25–35 μm,通常30 μm,具三射线,表面具微疣形纹饰,与分散孢子Cyclogranisporites属特征一致。经详细对比研究,该化石植物属于Pectinangium(篦囊蕨属)一新种:Pectinangium xuanweiense Zhou, Guo et Feng(宣威篦囊蕨)。
当前研究丰富了我国晚古生代晚期华夏植物群的多样性,并为莲座蕨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成果发表于国际古植物学权威期刊《古植物与古孢粉学论评》(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周煜博士研究生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郭芸博士和冯卓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Yu Zhou, Yun Guo, Josef Pšenička, Jiří Bek, Shi-Ling Yang, Zhuo Feng, 2021. A new marattialean fern, Pectinangium xuanweiense sp. nov., from the Lopingian of Southwest China.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95: 104500.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1.104500
相关报道:晚二叠世莲座蕨类植物研究新进展
(化石网整理)据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中国西南地区上二叠统(乐平统)产出数量和多样性丰富的莲座蕨类植物化石,对认识蕨类植物在华南板块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植物古生态团队在云南上二叠统宣威组中发现一莲座蕨类植物新种,定名为Qasimia yunnanica Guo et Feng。结合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投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该植物的形态学与解剖学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该了植物的聚合囊、孢子囊和原位孢子特征。通过比较Qasimia与8个晚古生代相关属,以及Marattia之间的特征差异,分析了具有两侧对称聚合囊的莲座蕨类植物的关系。Qasimia型聚合囊是最早的双瓣型聚合囊,这一特征与现代莲座蕨的聚合囊特征一致。尽管莲座蕨类两侧对称聚合囊的起源仍然难以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具有这种聚合囊的莲座蕨类植物最早出现在晚石炭世的欧美植物区,然后扩散到华夏植物区并在此繁盛到二叠纪晚期。
该成果于近期发表于国际著名古植物学期刊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古植物与古孢粉学论评》。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郭芸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冯卓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B类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Guo, Y., Zhou, Y., Bek, J., Yang, S.L, Feng, Z., 2021. Qasimia yunnanica sp. nov., a marattialean fern with bivalvate synangia from the Lopingian of Southwest China.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93, 104497.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1.104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