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亚纪古海水温度与海洋珊瑚礁丰度和生物多样性协同演化关系
(化石网整理)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大冰期的起始时间、演化历程、及其对海洋生物演化的影响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晚古生代大冰期的广泛发育(即冰期主幕)一般认为开始于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维宪期-谢尔普霍夫期),但基于高纬度冰川沉积、低纬度海平面变化、化石氧同位素等记录,不同学者对冰期主幕开始时间的认识并不一致,观点包括:维宪晚期、维宪期-谢尔普霍夫期之交、谢尔普霍夫早期、谢尔普霍夫晚期。
另外,前人研究发现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发生了一次显著的生物灭绝事件,导致约39%属级别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这次生物灭绝还伴随显著的古生态变化,排在显生宙所有生物灭绝中的第5位;最近研究发现,维宪晚期存在全球珊瑚礁繁盛,谢尔普霍夫期珊瑚礁丰度显著降低。因此,目前关于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气候变化过程及其与海洋珊瑚礁丰度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关系的认识还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团队要乐副研究员等人,与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蒋干清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米泓生教授,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Markus Aretz教授,南京大学王向东教授共同合作,利用腕足类壳体氧同位素、以及生物礁和多门类化石多样性统计,揭示了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气候变冷与珊瑚礁系统崩溃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全球和行星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
该研究选取了华南出露连续、生物地层详实、且富含腕足类化石的贵州雅水剖面和广西甘垌子剖面,有孔虫生物地层确定剖面的时代为密西西比亚纪维宪晚期-谢尔普霍夫期。首先对采集的腕足类化石进行属种鉴定,之后对腕足类壳体进行扫描电镜、阴极发光、主微量元素等分析,最后选取结构保存好、未明显经受后期成岩改造的腕足类壳体进行无机碳、氧同位素测试;另外,对该时期的生物礁丰度,以及珊瑚和有孔虫多样性进行了统计。
研究发现在密西西比亚纪维宪晚期(Asbian-Brigantian之交)腕足类壳体氧同位素存在一次显著正偏,幅度约2‰,其指示该时期古海水温度降低约5℃。维宪晚期这次显著气候变冷事件与高纬度冈瓦纳大陆冰川发育、低纬度海平面降低和高频率旋回地层发育等相一致,它们共同指示这次全球气候变冷可能代表了晚古生代大冰期主幕的开始。同时,这次变冷事件伴随珊瑚礁丰度和底栖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减少;随着谢尔普霍夫期气候的持续变冷,珊瑚礁丰度逐渐降低,于谢尔普霍夫晚期达到最低值。
通过无机碳、氧、锶同位素变化曲线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维宪晚期变冷转折期,锶同位素的正偏早于无机碳同位素,后者早于氧同位素,其指示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的气候变冷可能与大陆风化作用增强导致更多营养元素输入海洋,进而导致海洋初始生产力提高和有机碳埋藏量增加有关。
该论文被评为《全球和行星变化》期刊2022年度最佳论文,共有18篇论文入选,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全球构造(2篇)、地表过程与地貌(4篇)、现代气候系统(2篇)、深时生物演化(2篇)、中生代陆地气候与演化(5篇)以及第四纪古海洋(3篇)。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Yao, L. , Jiang G.Q., Mii, H.S., Lin, Y.F., Aretz, M., Chen, J.T., Qi, Y.P., Lin, W., Wang, Q.L., Wang, X.D., 2022. Global cooling initiated the Middle-Late Mississippian biodiversity crisis.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15, 103852. 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2.10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