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

泥河湾遗址群考古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1-15 作者:
龚正龙
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

阳原县新庙庄遗址发现目前华北地区最早石叶技术制品

“这是泥河湾盆地高清地图,你瞧一瞧新庙庄遗址的位置,就能理解发现它是多么幸运。”1月11日,河北省2023年考古成果交流会在石家庄召开。长年扎根泥河湾开展考古工作的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法岗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地图,图中标注了一个小红圈——新庙庄遗址。


这是一处非常偏僻的地方,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浮图讲乡新庙庄村。与泥河湾盆地内诸多遗址不同,它隐藏于盆地南侧大南山深处的一个小型盆地中。泥河湾虽已有百年科研史,但时至今日也难窥其真容。


这个孤寂的山间盆地,会有什么惊人发现?会如何推进人类演进模式的探索?


王法岗告诉记者,这个遗址曾经“丢失”过。


198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织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专题调查,发现该遗址。1986年,对该遗址正式发掘33平方米,发现石制品3000余件以及一批动物化石。石制品以两侧接近平行的长石片最具特点,石器的第二步加工修理非常精致,刮削器、尖状器等工具数量多、类型丰富,与泥河湾盆地内长期存在的石器技术有明显区别。

也许是太过偏远,人迹罕至,这处遗址,其后近30年间突然消失找不到了。


2014年,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谢飞和几位考古学家再入深山,无意间发现一处坍塌的土圹。出于考古工作者的敏感,他们和1986年发掘时留下的一张黑白照片进行了对照,发现山的轮廓、谷地的走向、村道的延伸、山坡的走势等完全一样。


新庙庄遗址找回来了!


考古发掘再启——2016年至2018年多次调查,在该遗址周围区域又发现大大小小遗址20余处,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时代穿越整个晚更新世。2022年、2023年,两次发掘2号地点,发掘出土石制品、动物化石等15000余件,发现石叶石核、石叶,以及以石叶为毛坯加工的琢背小刀等特征明显的石叶技术制品。


“两年的发掘、研究,收获丰富,证据更确定,认识更深刻。”交流会上,王法岗介绍了最新进展。2号地点光释光、碳十四测年距今4.5万—4.2万年,发现目前华北地区最早石叶技术制品。2023年发掘4号地点,发现丰富的细石叶技术制品,有细石叶石核、细石叶、圆头刮削器、琢背刀等,确认为一处典型的细石叶技术遗存地点。

其学术价值何在?其珍贵性何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如此点评:“这是泥河湾盆地一个特殊的地貌类型和一个敏感时段的遗址。经过几年的发掘研究,新庙庄遗址成果惊人。主要涉及两大国际学术问题——石叶技术的起源、细石叶技术的来源,以及反映出的当时人类的适应、迁徙和文化交流。这两个问题是整个东北亚人类演化发展研究的热点。”


交流会上,高星说,就石叶技术起源而言,之前在宁夏水洞沟遗址出现4万年左右的石叶技术,但一出现就很成熟,明显属于外来。新庙庄遗址则明显呈现出本土石器技术逐渐演变的过程。那么,东亚地区石叶技术的起源,究竟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对于细石叶技术,同样也有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传入与华北地区本地演化两种认识。就目前来看,新庙庄遗址石叶、细石叶技术呈现本地逐渐演化的一些迹象。这些发现都是重大的、有国际意义的。


“新庙庄遗址地理位置具有独特性,所处的时间段是现代人演化并在全球范围扩张的关键节点,其发掘对探索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模式具有极大价值。”谢飞说,近年来,河北启动“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提出大泥河湾考古的概念,通过持续考古发掘,不断补充完善人类演化关键阶段的考古资料,对许多重要遗址有了新认识。今后要始终贯彻多学科综合研究理念,以泥河湾为主体,以太行山和燕山为两翼,把人类起源和演化研究等重大学术课题持续推向深入。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龚正龙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