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

在华北旧石器遗址释光测年与古人地关系研究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4-01-31 作者:
李国强
来源:
兰州大学官网
分享:

近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国强教授研究团队关于汾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古人类演化关系研究成果以“Chronology and paleoclimatic context of hominin occupations in the Fenhe River Basin of northern China during the middle to Late Pleistocene”为题在国际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发表。


晚第四纪气候变化与古人类演化及扩散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地理学及考古学研究的国际前沿热点问题。目前,对于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古人类在东亚地区的演化及扩散还不清楚。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是开展季风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黄土高原东部汾河流域是我国旧石器遗址和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分布地区之一,该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保存的旧石器遗址为理解华北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气候变化与古人类演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记录证据。但由于对这些遗址的准确定年还存在困境,限制了基于这些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古人类活动历史重建。


兰州大学研究人员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通过对汾河流域内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释光测年及古环境代用指标分析,重建了25万年以来东亚季风变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对汾河流域13处旧石器遗址进行了系统的释光测年研究,建立了古人类在该区域的活动历史(图1),探讨了距今25万年以来季风气候变化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汾河流域气候受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影响,冰期主要表现为粉尘快速堆积、寒冷、干旱气候条件,而间冰期为温暖、湿润气候条件。汾河流域是中国北方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期间古人类的重要活动区,古人类在至少在距今37万年就已在汾河流域出现,在距今25-6万年以及3万年以来广泛活动。


↑ 图1.汾河流域地貌特征(a)、旧石器遗址分布及古人类活动年代(b, c)


遗址数量和石器密度指示的古人类活动频率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间冰期,包括距今24-19万年和距今13-7万年时期,出现了显著增加;在气候寒冷干旱的冰期,包括距今19-13万年和距今7-1万年明显减少(图2)。但是在距今3-2万年气候极端寒冷干燥的末次冰期最盛期,古人类活动频率显著增加,主要和石器技术在这一时期由石核-石片工业向细石器技术转变有关,这说明石器技术的进步帮助了古人类对严酷环境的适应。


↑ 图 2 汾河流域25万年以来气候变化与古人类活动关系。

(a-d) 基于气候代用指标重建的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变化历史;

(e) 基于遗址数量和石器密度指示的汾河流域古人类活动频率

(f) 基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集成的全球冰量变化。


李国强教授为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兰州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博士生邓艳青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王益人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任海云副研究员、袁文明馆员,汕头大学赖忠平教授、涂华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杨和博士、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张裕年工程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人类演化研究中心Michael D Petraglia教授等国内外多家单位十余位学者共同参与了本项研究。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号:42071101),兰州大学优秀青年支持计划项目(项目号:lzujbky-2021-ey22),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23JRRA1016)共同资助。

原标题:《兰大研究在华北旧石器遗址释光测年与古人地关系研究取得进展》



来源:兰州大学官网

作者:李国强(兰州大学)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