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

四川盆地恐龙研究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4-02-07 作者: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学院
分享:

新年伊始,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侯明才教授团队在国际地学权威刊物Geology上发表了题为“In situ U-Pb dating of Jurassic dinosaur bones from Sichuan Basin, South China”的最新研究成果。此项成果不仅为脊椎动物化石的高精度地质年代学分析提供了创新科研方法,更为四川盆地恐龙研究领域带来了重要突破,为进一步探索地球历史时期的生物演化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和视角。成都理工大学自然资源部深时地理环境重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为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齐靓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侯明才教授为通讯作者,主要完成人员包括著名的恐龙专家成都理工大学欧阳辉教授,以及成都理工大学焦良轩博士后、郭垚博士,并联合了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Jacob A. Mulder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Peter A. Cawood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吴石头和隆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张小林等。



众所周知,脊椎动物化石的精确定年长期以来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常用的骨骼化石中生物成因磷灰石的U-Pb定年由于易受到晚期成岩作用的干扰,导致定年结果往往不准确。2021年10月,四川省隆昌市一工地在采石过程中发现一具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保存于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上段石英砂岩中,其推算体长约10米。该化石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深入认识侏罗纪恐龙生态及生命环境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成都理工大学组织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相关实验室和专家,对该隆昌恐龙化石中骨骼空隙中的方解石胶结物和纤维状骨骼的磷灰石,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了U-Pb定年分析,并开展了埋藏学和恐龙群落对比研究,取得以下重要新认识:

(1)该恐龙化石的埋藏层位为中侏罗晚期卡罗夫阶沙溪庙组,骨骼空隙中方解石胶结物的成岩年龄为165.3 ± 3.6 / 5.6 Ma,与围岩中碎屑锆石限定的最大沉积年龄165.8 ± 1.0 Ma一致。由此精确限定出该隆昌恐龙埋藏年龄约为165 Ma,表明成岩作用发生在恐龙死亡后不久,得到了快速埋藏保存。


(2)通过全球恐龙群落对比分析揭示四川盆地侏罗纪马门溪龙动物群比北美Morrison Formation和非洲Tendaguru Formation大型蜥脚类动物群要古老得多(约8Ma),之间可能存在东亚的地理隔离。


(3)与骨骼空隙中方解石胶结物出现单一等时线不同,纤维状骨骼化石中的羟基磷酸盐存在明显的体系开放。拉曼面扫结果显示,纤维状骨骼内存在纳米级别磷灰石与有机质的互嵌,这可能导致了后期成岩过程中U-Pb体系的不断重置。因此,相较于骨骼中生物成因的磷灰石,骨骼空隙中的方解石胶结物定年在限定脊椎动物化石埋藏时代方面具有更大的前景,将有助于为脊椎动物演化建立一个更精确的时空框架。



图1 (A)约165 Ma古地理重建;(B)四川盆地地质图及化石所在位置;(C)四川盆地沙溪庙组地层柱状图及化石照片;(D)华南沙溪庙组、北美Morrison组及东非Tendaguru组地层对比图。


本研究由成都理工大学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和隆昌恐龙化石保护财政专项基金资助。实验测试完成单位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MC-ICP-MS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以及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原文信息:

Qi, L., Hou, M.*, Mulder, A. J., Cawood, P. A., Guo, Y., Wu, S., Jiao, L., Zhang, X., Ouyang, H. In situ U-Pb dating of Jurassic dinosaur bones from Sichuan Basin, South China: Geology,https://doi.org/10.1130/G51872.1.


Geology杂志由美国地质学会主办,为Nature Index期刊,连续16年蝉联Web of Science地学影响力第一学术杂志。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学院

编辑:诸鹏飞

审核:盛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