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研究提出恐龙灭绝新观点:多样性降低+小行星撞击地球
产自山阳盆地内的瑶屯巨形蛋(化石网整理)据湖北日报(记者 张歆、通讯员 王俊芳、陈华文):恐龙是地球上最广为人知的古生物之一。恐龙为何在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突然消失,小行星撞击假说一直是主流观点。
产自山阳盆地内的瑶屯巨形蛋
(化石网整理)据湖北日报(记者 张歆、通讯员 王俊芳、陈华文):恐龙是地球上最广为人知的古生物之一。恐龙为何在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突然消失,“小行星撞击假说”一直是主流观点。近日,我国科学家根据研究进展,又提出了新的观点。
1980年,阿尔瓦雷斯父子提出“小行星撞击假说”,即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核冬天”是造成恐龙突然灭绝的主要原因。1991年,在墨西哥湾尤卡坦半岛发现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为这一假说提供了直接证据,自此以后,“小行星撞击假说”逐渐成为恐龙灭绝原因的主流观点。
近日,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可能是恐龙灭绝的另一重要原因。
“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前,恐龙类群的多样性已经非常低,小行星的撞击给了它们最后一击。”论文第一作者、地大古地磁与行星磁学实验室韩非博士说。
2013年开始,研究人员在我国秦岭东部的洛南、灵宝、栾川、山阳、郧西、郧阳等多个盆地内考察。其中,对陕西山阳盆地开展研究时,发现了44层连续分布的恐龙骨骼、恐龙蛋化石的地层,并采集了1000多块化石样本进行研究。
基于放射性元素衰变定律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法是常用的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为获得44个化石层位的精确年龄,团队采集了近万件岩石样品,不断将地层年龄细分,给出分辨率为“10万年”的时间框架。
“百万年”是地质学研究中的基本年代单位,在高分辨率的时间框架下,研究团队发现了恐龙多样性减少的端倪——
在距今7200万年前,驰龙类、似鸟龙类、窃蛋龙类、阿瓦拉慈龙类、暴龙类、鸭嘴龙类、甲龙类等恐龙都存在于秦岭东部,而到了距今6824万年前,仅有窃蛋龙类、暴龙类、鸭嘴龙类等少量恐龙生活于此,并持续到距今6638万年前。
研究进一步发现,广东南雄等地的恐龙多样性也有类似特征,这意味着在距今7200万年前后,我国的恐龙多样性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
据此推测,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现象。这使得恐龙类群无法从小行星撞击地球或火山爆发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生存和复苏,从而走向灭绝。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的联合资助。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强。
2022-09-30